彭德怀不适合挂帅朝鲜?看看3个副司令的分工,他很了解四野

众所周知,彭德怀并不是挂帅朝鲜的第一人选,至少粟裕和林彪应该排在前两个顺位。但是,只要看看志愿军司令部的产生过程以及3位副司令的分工,我们就会发现:除了林彪,彭老总应该是最适合指挥四野部队的将领之一了。

彭德怀先于志愿军大部队入朝,也因此让邓华、洪学智等人过了两天提心吊胆的日子(因电台车没有跟上)。在这两天里,彭德怀除了和金日成商讨相关作战事宜外,还形成了组建志司的方案及相关人员的具体分管工作情况。

按照彭德怀最初的计划,13兵团部并不是后来的志司。他想以13兵团部为基础,再补充部分人员,形成最终的司令部。在从金日成那里得知最新的战况后,彭德怀改变了主意。除了增加朝鲜人民军的朴一禹为副司令兼副政委外,其他人都是13兵团的班底。不过,具体到每个人的分工,又略有不同。

邓华是林彪亲自点的将(和黄永胜互换),没有人比林彪更熟悉四野。在抗战初期就是八路军343旅685团政委,解放战争时期又当过纵队司令、兵团司令,由邓华担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兼副政委,彭德怀绝对放心。他主要分管:干部工作和政治工作。

右一为邓华

彭德怀对四野的人事机构和相关工作重心有多了解?从任命洪学智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地体现出来。

由13兵团部改成志司,彭德怀对参谋长人选问题肯定是做了一番深思熟虑。解方原本是四野12兵团的参谋长,在抗美援朝之前才调入13兵团。这样一来,在工作中免不得会出现组织机构、人员不熟悉等相关问题。所以,在13兵团没成为志司之前,彭德怀心中参谋长的第一人选是洪学智。

左一为洪学智

洪学智曾经是15兵团副司令兼参谋长(13兵团部和15兵团部互换之前),由他出任志愿军参谋长最合适。不过,既然现在用了13兵团部,解方自然也要继续担任参谋长一职。因此,彭德怀任命洪学智为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具体分管:司令部的工作、特种兵和后勤工作。

可以看出,“司令部的工作”其实有一部分就是协助解方完成参谋长的工作(洪学智将军在回忆录里特意解释过这件事)。彭老总知道: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洪学智都比解方更熟悉四野的部队。战争初期由洪学智辅助,随着不断地磨合,解方也会慢慢适应“新”的岗位。

左一为解方

如果说彭德怀对洪学智的任命源于对四野部队的熟悉,那么对韩先楚的任命则体现出四个字:知人善用。

韩先楚是四野的“旋风司令”不假,可他早在红军时期就是彭德怀的下属。1936年5月,彭德怀率领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西征。作为红78师师长的韩先楚(红十五军团)公然“违抗”彭德怀的命令,坚决要打掉定边城(马鸿逵所部)。他甚至说:“就算枪毙我,也不能放掉这个好机会……”战斗结束后,彭德怀非但没有处罚韩先楚,还夸奖他善于捕捉战机

从这件事以后,彭德怀就知道韩先楚善于打仗且不按常理“出牌”。在志司的组织结构里,彭老总任命他为第三副司令员,却“没有”安排具体的工作:不具体分工,到部队去督促检查作战问题。韩先楚的工作就是和部队在一起,这其实也是他最希望得到的工作。只在志司的地图前研究作战方案,这不是韩先楚的风格。

前排中间为韩先楚

作为志愿军总司令,指挥作战当然是第一主要任务。然而,如何把一众四野战将整合到一起、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同样重要。有人以第五次战役的结果来证明彭德怀不适合挂帅朝鲜,彭老总也在后来的自述中承认那是自己军事生涯的一场败仗。但是,世界上又有哪一个军事家永远都在打胜仗呢?麦克阿瑟李奇微?还是蒙哥马利、朱可夫?

志愿军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很快地适应了战场,这跟彭德怀在战争初期巧妙地使用了几位四野高级将领有很大的关系。毕竟,战争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指挥的艺术也不仅仅是制订出多么优秀的作战方案。如何让1+1=2甚至1+1>2也同样重要。从这一点来说,彭老总完全适合挂帅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