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当年土耳其人的加农炮在攻占君士坦丁堡时,对拜占庭人产生了巨大的震慑。许多守城的将领不慌而散,导致这个曾被认为固若金汤的铁城很快就沦陷了。(火焱君按:大家可以脑补一下,《权游》里龙妈骑着巨龙把君临烧毁的场景)
没错,当时的君士坦丁堡被意大利炮,哦不对,是加农炮轰炸的宛如人间炼狱。但是,真的是这些先进武器导致拜占庭亡国的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拜占庭能走到覆灭的这一步,因素很多。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完全是它自己“作”的。(火焱君默默地回忆了一下站在君临城的瑟曦皇后)
好了废话不多说,我们开始认真地分析。
奥斯曼的大炮虽然厉害,但它并不是这场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
为啥这样说呢?因为当年匈牙利奥班大师为苏丹制造的这款加农炮,需要很长的时间重新装填和发射,这就使守城者们能很容易地弥补两次发射之间的大部分伤害。而且,这门大炮对于土耳其人本身来说也是烫手山芋,因为它的后坐力实在太大了,在发射时会面临爆炸解体的风险,而战场上还就真存在着炮管炸裂的历史记载。(火焱君按:是不是想起来了攸伦用巨箭射大龙的场面?)
再有,大家想想,如此巨大的炮弹只能在数百英里以外的特殊设施中制造,而且必须不断地被反复拖到战场上,所以它的后勤和弹药补给肯定会消耗特别多的人力物力。但根据历史记载,土耳其人确实无法保证加农炮的供给,让这枚巨炮的威力大打折扣。
加农炮的实体照片
眼见着大炮久攻不下,奥斯曼人确实有点着急了。于是,他们萌生了一个新的策略:挖隧道。
在塞尔维亚矿工的帮助下,他们很快着手挖掘隧道,希望破坏西奥多西城墙(Theodosian walls)的地基。但这个计划在后期被一个聪明的苏格兰人发现了,他将消息迅速传达给了拜占庭人,后者在隧道口进行埋伏,顺利挫败了这次隧道计划。奥斯曼人大失所望,急于破城的他们再也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希望通过有生力量的优势消耗掉君士坦丁堡的守军。
这就表明一个道理——随着攻击时间的延长,入侵的军队会越来越绝望。于是奥斯曼人只能重新使用久经考验的围攻战方法——放弃了所有华丽的新火药技术,改用云梯直接攻城。
可见,加农炮并未列入奥斯曼人最后的攻城计划中,它的出现确实带给了拜占庭人巨大的恐惧,但并不是战争的决胜因素。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西奥多西的城墙年代已经非常久远,但其设计却非常出色,能够很大程度上地抵御炮火攻击。
西奥多西的城墙剖面图
它实际上是由大量的黏土,石头以及砖块混合而成的土制城墙,结构异常坚固。后来文艺复兴时期,专门有工程师仿造了这个设计建城,目的就是为了对付围攻的炮兵。
土砖工程的超厚防御工事不但可以吸收炮弹能量,还能保证城墙结构避免遭受太多的破坏。再加上君士坦丁堡宽阔的护城河,可以进一步阻止入侵军队。所以,这座城市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毫无防备和脆弱。(火焱君按:跟君临城一样一样的。)
拜占庭的城墙是被“人心”攻破的。
人心还能攻城?朋友们绝对会认为我在瞎扯,但君士坦丁堡确实是被“人心”攻破的。
1.城墙被“意外”攻破。
我们先来看看土耳其人到底如何攻入的君士坦丁堡——位于布拉切尔纳 (Blachernae)的城墙是最终决定拜占庭命运的突破口,它建于这座城市的西北部,是一排刚修建好的城墙,但却是全君士坦丁堡用料最少的城墙。(火焱君按:拜占庭人修个城墙都这么抠?)
上图中,位于地图左上角的地区画有一个小小的问号,那里就是当年土耳其人攻入君士坦丁堡的突破口。大批土耳其军队从布拉切尔纳直入君士坦丁堡,使拜占庭帝国毁于一旦。
土耳其人正在操作加农炮攻城
然而,即便在城墙陷落时,情况也并非没有转机。最后一次进攻开始于5月29日午夜之后,但拜占庭的防御却很顽强,击退了一波又一波的奥斯曼军队。直到发生了一场“意外”,历史学家们常将这次意外看成是叛变行为。
5月30日,也就是第二天的早上,布拉切尔纳的一扇大门被“意外”打开后,一支詹尼萨里(Janissaries)分遣队迅速占领了那部分城墙,并在那里悬挂上了土耳其国旗,这让守城军队士气大落。
2.盟友互相推搡,却迟迟不肯救援。
作为拜占庭的盟友,威尼斯人往往将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责任归咎于热那亚的队长,吉奥瓦尼·朱斯蒂尼亚尼( Giovanni Giustiniani)。后者在受伤后和他的部下逃离了岗位,使守军防线崩溃,让敌人长驱直入。
当时,人们非常认真地对待过这一逃亡指控,热那亚共和国不得不进行全面的外交活动,在其他基督教国家面前予以否认。当然,威尼斯为什么非要将矛头对准热那亚呢?主要的原因是——威尼斯人在君士坦丁堡被围攻的两个月内,没有派任何支援舰队援助都城。为了避免人们的口诛笔伐,威尼斯只能将注意力转移到了热那亚共和国的身上。(火焱君按:威尼斯不愧是商人国家,小心机耍的溜。)
君士坦丁堡的守卫战
3.各方利益暗流涌动。
所以说,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陷落的主要原因,确实比简单的大炮要复杂的多。
15世纪中叶,热那亚以及威尼斯人其实是希望与土耳其人达成合作的。因为在1451年,土耳其人控制了博斯普鲁斯(Bosporus)和达达尼尔群岛(Dardanelles),也就是说他们实际控制了那些商业共和国的面包和黄油贸易路线。
而旧罗马——也就是说,罗马教皇,出于个人的原因,他希望君士坦丁堡留在基督教手中,但是——除了教皇庇护二世皮科洛米尼(Pius II Picolomini)以外,那些贵族和失败的教皇并没有真正地帮助过君士坦丁堡对抗奥斯曼帝国。
另一方面,希腊人也没有在这场保卫战中尽力。
事实上,他们一直在和土耳其人合作:更多的希腊士兵为苏丹而战,而不是为了皇帝保卫这座城市。甚至在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内,像梅加斯·杜克斯(megas doux)这样的高级政要还公开宣称,他们宁愿看到君士坦丁堡戴着“土耳其的头巾,而不是教皇的皇冠”。
拜占庭的最后一任王朝,帕莱奥洛戈伊王朝(Palaiologoi dynasty),曾试图和西方基督教保持统一的外表,但这样的做法越来越被他们的人民和教会鄙视。实际上,这个王朝只有在西方雇佣军、盟国和赞助者的帮助下才能保持权力。在那段时间里,只有这些人肯真正地为拜占庭卖命。(火焱君按:我真的感觉君临城的兰斯尼特王朝就是参考这段历史写的。)
最终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被土耳其人取代,主要是因为所有参与保卫的人——拉丁人、希腊人和土耳其人自己——都认为这是最好的选择。
家族图腾:双头鹰
帕莱奥洛戈伊王朝(Palaiologoi dynasty)这个家族由11世纪的尼基弗洛斯·帕拉里奥戈斯( Nikephoros Palaiologos)将军和他的儿子乔治建立,通过与杜卡斯王朝(Doukas )和科姆尼诺王朝( Komnenos )的联姻,上升到了最高的贵族阶层。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家族成员逃到邻近的尼西亚帝国( Empire of Nicaea)。1259年,迈克尔八世帕拉里奥戈斯(Michael VIII Palaiologos )在那里成为了联合皇帝,收复了君士坦丁堡,并于1261年加冕为拜占庭帝国的唯一皇帝。他的后代一直统治着帝国,直到5月29日君士坦丁堡沦陷。值得一提的是,从1261年到1453年,它也成为了拜占庭历史上最长寿的王朝。
可见,即便是再厉害的大炮,也轰不倒人心。但如果人心倒了,那么再坚固的城墙也支撑不住。而土耳其人的加农炮只是刀鞘,真正将拜占庭扎流血的还是人心!
所以,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真地应验了那句话,“失民心者,失天下!啊”
文丨火焱
我是火焱,一个深度《权游》粉,还是一个不务正业的历史达人。您的【关注】将是我持续更新的动力。
本账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未经允许不得私自转载至其他平台。
最后龙妈镇楼。祝大家看得开心,有所收获。
本文文献
1. Gill, Joseph (1980). "Family feuds in fourteenth century Byzantium: Palaeologi and Cantacuzeni". Conspectus of History. Ball State University. 1 (5): 64.
2. "Palaeologan Dynasty (1259-1453)". Encyclopaedia of the Hellenic World. Asia Minor: Foundation of the Hellenic World. 2008. Retrieved 15 October 2014.
3.heophanes Confessor. In: Fontes Historiae Daco-Romanae, București, Institutul de studii Sud-Est Europene, 1970, p.599
4.Ekonomou, Andrew J. 2007. Byzantine Rome and the Greek Popes: Eastern influences on Rome and the papacy from Gregory the Great to Zacharias, A.D. 590–752, page 42. Lexington Books.
5. Vryonis, Speros (1969). "The Byzantine Legacy and Ottoman Forms". Dumbarton Oaks Papers. Dumbarton Oaks, Trustees for Harvard University. 23/24: 251–308. doi:10.2307/1291294. JSTOR 1291294. OCLC 3160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