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隆中对是让人称绝的谋略,凭借隆中对的谋划,短短几年时间,诸葛亮就帮助刘备从一个“四海为家”的流落汉成功转变为蜀汉皇帝,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实,在三国中,除了诸葛亮的隆中对,还有鲁肃的榻上策,也同样帮助孙权成功晋级为东吴皇帝。
那么,诸葛亮的隆中对和鲁肃的榻上策,哪个战略眼光更胜一筹呢?
隆中对
隆中对的发生背景是在刘备脱离袁绍,投奔荆州刘表时。当时刘备已经在乱世中摸爬滚打数十年了,仍旧一无是处。原本有一个徐州作为立足之地,哪知先是被吕布偷袭,后又被曹操击败,只能率少量亲随投奔袁绍。然而在袁绍处,刘备也不受重用,在北方彻底没有了立足之地,只能南下投奔刘表。
在荆州,虽然刘表对刘备还算不错,然而刘备却卷入了荆州世子之争,好几次都差点被蔡瑁杀掉,可以说,刘备在荆州的处境也是不佳,此时的刘备,基本是看不到出头之日的。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备三顾茅庐,最终成功打动诸葛亮,请得诸葛亮出山。而在出山前,茅屋中,诸葛亮就为刘备做出了战略规划。
演义原文: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从诸葛亮的隆中对来看,外交上是计划“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战略上计划占据荆州,夺取益州,三分天下,自立为王,待天下生变,两路出击北伐,可打败曹魏,有进取天下的希望。可以说,这个战略是规划得相当不错的。后续的大体发展也正如隆中对所规划的那样,即便刘备多次失误犯错,但是最终仍然占据了荆州、益州,刘备集团羽翼渐丰。
汉中之战,刘备击败曹操,蜀汉的军事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不是后面关羽大意失荆州,诸葛亮隆中对的规划就完全成型,接下来就是与民休养,提升国力,等着天下生变了。
榻上策
除了诸葛亮,其实鲁肃也对孙权提出过类似的策略。当时孙策遇刺身亡,孙权刚刚继位不久,江东表面上一片平顺,其实私下里暗流涌动,孙权对江东的发展方向也十分迷茫。于是他向周瑜求助,周瑜深知鲁肃之能,便将鲁肃举荐给了孙权。孙权和鲁肃相谈甚欢,对鲁肃提出的战略规划十分认同高兴。
鲁肃的榻上策,也是他为孙权做的战略规划。在此规划中,鲁肃建议孙权剿灭黄祖,攻打荆州刘表,占据整个长江,最后以江东之地为基业,建号称帝。
表面看,鲁肃的这个规划还是不错的,但是和诸葛亮的隆中对相比,这个规划就略有不足了。首先对比两者的规划,隆中对不仅从外交(拉拢外族、接好孙权)上给出了具体的目标规划,也从军事(抢荆州、夺益州、打曹操)上给刘备指出了大致方向、最终还预测了未来天下大局。
而反观鲁肃的榻上策呢,外交关系上并没有给孙权指出该如何处理与周边邻居的关系,军事上,攻打黄祖、征伐荆州刘表也不是什么新鲜的战略的,东吴很多人都是这种看法。而对于未来天下的大势预测,也没有做出明确预测,只是劝孙权抛弃汉室,登基称帝。不过,这一点倒是孙权最喜欢的。
这一对比下来,大家能明显看出两个人战略规划的高低,诸葛亮是抢荆州,夺益州,联合周边部族和孙权,三分天下。之后兵出宛洛和秦川,攻打曹操,夺取整个天下。而鲁肃则是,擒黄祖,攻荆州,然后隔江称帝,鲁肃的战略规划中,明显对天下大势预判的极少,没有为孙权规划如何夺取整个天下。
总结
综合隆中对和榻上策来看,明显能看出诸葛亮的战略眼光要高于鲁肃,所做的谋划也更全面更深远。以当时刘备和孙权的实力对比,明显孙权的实力要远远强于刘备,然而鲁肃的战略规划却并未能帮助孙权获得更好的发展,江东还是那个江东,实力并未得到长足发展,而刘备却从一个流亡军阀一跃成为了坐拥两州的皇帝,战略眼光的高低,一眼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