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过去了,俄共正式为斯大林“翻案”,承认赫鲁晓夫犯了大错

2025年07月10日07:02:04 历史 1485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70年没人动的那段历史,这次俄共亲自翻了出来。

一纸决议,把赫鲁晓夫定下的“定论”推翻,斯大林的名字重新写进主线。

这场翻案背后,还有很多没说出口的东西。

70年过去了,俄共正式为斯大林“翻案”,承认赫鲁晓夫犯了大错 - 天天要闻

70年过去了,俄共正式为斯大林“翻案”,承认赫鲁晓夫犯了大错 - 天天要闻

压了70年的话,被写进了决议

2025年7月5日,莫斯科郊外的扎列奇耶,俄共十九大开幕,不算高调,不设现场直播。

一纸决议,把1956年的老账揭了个底朝天。

内容不长,不绕圈,直接表明: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政治上存在偏见、历史上有重大错误,误导了几代人。

70年过去了,俄共正式为斯大林“翻案”,承认赫鲁晓夫犯了大错 - 天天要闻

没用任何修饰语,字字生硬。这段话一亮出来,下边好几位老党员脸色直接变了。

有人盯着原文看了十几秒,有人翻会议资料找出处,所有人都知道:这不是修正,是翻案。

赫鲁晓夫的报告,在苏共党史上压了快70年,就连苏联自己,后来都不敢推翻它。

这次俄共动真格了,连“个人崇拜”这四个字都不再默认。

决议中写得更直白:斯大林时期的肃反和镇压,应在时代背景下重新分析,不应“一棍子打死”,赫鲁晓夫的讲话,过于强调个人责任,削弱了集体政治意志的历史作用。

70年过去了,俄共正式为斯大林“翻案”,承认赫鲁晓夫犯了大错 - 天天要闻

一句话,苏联变调,从那场讲话开始。

文件一出,很多党史研究者第一反应不是质疑,而是沉默。

有专家私下说,这份材料至少准备了四年,久加诺夫早在2021年就开始组团队、跑档案,查那些1956年之后被封的内部报告。

2023年底,俄共开始在基层做党史听证,反馈最多的,就是“不能再回避斯大林”。

70年过去了,俄共正式为斯大林“翻案”,承认赫鲁晓夫犯了大错 - 天天要闻

这次大会不设媒体提问环节,也没开放直播。但到了下午,决议全文上传官网,页面简洁,文件名就五个字:“历史评估更新”。

这不是修改,是挑明了说——当年说的,全错了。

70年过去了,俄共正式为斯大林“翻案”,承认赫鲁晓夫犯了大错 - 天天要闻

1956年那场会议,谁都没想到会爆成今天这个样子

1956年,苏共二十大

闭幕式结束,全体代表坐回会场,说要再加一场“内部保密会议”。

不少人都没明白干嘛,直到赫鲁晓夫拿出那份《论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稿。

70年过去了,俄共正式为斯大林“翻案”,承认赫鲁晓夫犯了大错 - 天天要闻

整整四个小时,他把斯大林三十年执政经历,几乎翻了个遍,清洗、肃反、下令、签字、镇压,一桩桩,一条条,干巴巴念出来。

很多在场代表是老党员,经历过战场、见过肃反,听到那些词的时候,没人敢抬头。

赫鲁晓夫讲完最后一句:“我们不能继续为一个人的错误而承担后果”,全场起立鼓掌。

鼓掌,是因为终于有人破局;沉默,是因为谁都知道,这一刀割下去,党就不再是原来的党了。

报告内容本该保密。苏共要求传达到各地党委,仅限口述,不许留痕。

结果不到两个月,美国中央情报局就拿到了英文版。

70年过去了,俄共正式为斯大林“翻案”,承认赫鲁晓夫犯了大错 - 天天要闻

三个月后,《纽约时报》全文刊登,全球震惊。苏联还没发声,全世界都知道:斯大林被定罪了。

这份报告,开启了“去斯大林化”,也撕开了党内认同的裂口。

清洗平反开始,全国改名、撤雕像、街道换牌子,一夜之间到处都是“重新命名”。

很多干部说,自己半辈子坚持的信仰,被一个报告一夜击碎。

到1991年,苏联解体。有人回看这三十年转向,起点在哪?几乎所有研究者都指向1956年那次“秘密会议”。

决议一旦下笔,信仰就变味了;架子一旦动,系统就跟着摇。

而这次俄共的决议,就直接写明:赫鲁晓夫的那场讲话,制造了长达数十年的思想混乱,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源头。

70年过去了,俄共正式为斯大林“翻案”,承认赫鲁晓夫犯了大错 - 天天要闻

用的是“源头”两个字,不再遮掩、不再模糊。这种语气,从没出现在党内正式文件里。

七十年前的决议,七十年后被当成“错误源点”。历史写到这里,不是轻轻一笔,而是摁在纸上的力道。

70年过去了,俄共正式为斯大林“翻案”,承认赫鲁晓夫犯了大错 - 天天要闻

动手的,不只是久加诺夫一个人

所有人都以为,这是久加诺夫一个人的翻案。错了,背后动手的人多得很,只不过一个都没说话。

早在会议召开前两个月,乌里扬诺夫斯克党史办就在清点档案。

理由写得很官方:“档案数字更新与去重”。

其实谁都知道,清的不是数字,是三十年代的冤案记录,是肃反时期的干部名单,是1956年后被丢进地窖的历史线索。

70年过去了,俄共正式为斯大林“翻案”,承认赫鲁晓夫犯了大错 - 天天要闻

萨拉托夫州党史组接着开了闭门会,调来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内部传达手册,一页页复印。

现场没人讨论,全是低头翻页的动静。

就在大会召开前一周,红场纪念馆管理局突然接到一道通知:准备新布展草案,重点突出“斯大林社会主义工业化成果”。

关键词:斯大林,工业化,成果。

这句话十年前没人敢写,五年前写了会被压。现在直接出现在国有机构的通知单上,不是个人拍板,是上边有人点了头。

而地方党史部门反应更快,文件没公布就已经启动教材改写——2026年版《苏联史》修订草案里,“去斯大林化”被挪到了副标题,“赫鲁晓夫讲话”章节后标上注释:存有争议。

70年过去了,俄共正式为斯大林“翻案”,承认赫鲁晓夫犯了大错 - 天天要闻

这一整套动作,没有一个人主动发声,全是默契,全是提前演练,全是早就准备好了一份“如果有一天”的剧本。

再说久加诺夫,他不是第一次“打斯牌”。

2005年,他在杜马演讲提过:“不能用西方价值评估苏联功过。”那次讲话只登在党报角落,没水花。

到了2010年,他悄悄推动过一次地方试点——伏尔加格勒机场更名为“斯大林格勒机场”。

当时提案遭到强烈反对,媒体集体沉默。没通过。

一直到2022年,重提旧案,这次通过了,机场改名后,三天内涌来超过10万人拍照打卡,没人采访他们,没人引导他们,没人阻止他们。

70年过去了,俄共正式为斯大林“翻案”,承认赫鲁晓夫犯了大错 - 天天要闻

这就是信号——不是民众突然怀念,是党内已经有一部分人,开始不想再忍。

他们不说话,不做社论,不推社交话题。他们翻文件,查会议纪要,改教科书,换城市名字,把被压住的那套逻辑,一条条悄悄拿回来。

等大会一开,全盘摊出,一声不吭,直接落地。

70年过去了,俄共正式为斯大林“翻案”,承认赫鲁晓夫犯了大错 - 天天要闻

媒体不提,但每个人都收到文件了

会议闭幕当天晚上,俄共官网挂出了十九大决议全文,PDF格式,无配图,无前言,页面设计简单得像一份会议纪要。

但打开的人都知道,这不是会议纪要,这是七十年历史叙事的改写稿。

70年过去了,俄共正式为斯大林“翻案”,承认赫鲁晓夫犯了大错 - 天天要闻

第二天早上,叶卡捷琳堡市档案馆收到三箱资料,来自俄共中央文件库。封签上的字只有一句话:“原始数据,请备份。”

接着,远东技术大学宣布提前调整课程内容,取消原课本中“个人崇拜灾难”标题,换成“党内认知转向”。

全俄五十七个党校,在三天内,收到中央发的“结构性审阅文件”。通篇内容无情绪,全是条款:

· 删除1956年后未审核数据

· 修改赫鲁晓夫报告章节文字

· 恢复对斯大林工业战略描述内容

没有口号,没有总结,只有行动。

70年过去了,俄共正式为斯大林“翻案”,承认赫鲁晓夫犯了大错 - 天天要闻

外媒开始发稿。《纽约时报》用了“重构神话”这个词,《泰晤士报》更直接,说俄共“纠正了长达七十年的历史判断”。

他们读得懂文件,也看得清节奏:这是一个政党,用文件对文件,用决议打断过往的决议。

久加诺夫没有接受采访。他只站在会议台上说了一句话:“历史不能长久沉默,我们回来了。”

70年过去了,俄共正式为斯大林“翻案”,承认赫鲁晓夫犯了大错 - 天天要闻

话音刚落,底下有人站起鼓掌。

不是所有人都站,也没有口号,但那一刻,全场都没说话。因为谁都明白——文件已经下发,认知已经改写,沉默也变成了表态。

参考资料:

《俄共通过决议:认定赫鲁晓夫关于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报告存在错误》·观察者网·2025-07-06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朱光耀:美国正试图用稳定币开启布雷顿森林体系第三阶段 - 天天要闻

朱光耀:美国正试图用稳定币开启布雷顿森林体系第三阶段

编者按:特朗普在第二次入主白宫前后,对数字货币表现出的热情异乎寻常;不仅在竞选过程中,得到了大量来自数字货币领域的助选资金,还在就职美国总统前发行了自己的虚拟币。如今,特朗普政府又往前迈了一步。6月17日,美国参议院表决通过《指导与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简称“GENIUS法案”),标志着美国在构建稳...
真签了!2年1.45亿!完了,史上最大垃圾合同来了 - 天天要闻

真签了!2年1.45亿!完了,史上最大垃圾合同来了

根据shams的消息,太阳已经布克达成提前续约,合同为2年1.45亿。2年1.45亿啊,这钱都取出来的话,是不是能接直接把我活埋了?也就是现在布克身上的合同加起来是5年3.16亿未来5年,布克的年薪分别为:5314万5708万6102万6988万7546万这7546万,是目前NBA最高年薪了。此前亚历山大提前续约4年2.87亿,这份合同是最后一年年薪...
澳门青年山西行:追寻抗战足迹 传承红色精神 - 天天要闻

澳门青年山西行:追寻抗战足迹 传承红色精神

《中国日报》7月10日第7版截图 37岁的澳门青年谭伟衡首次踏上山西的土地,在这里他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有了深刻的认识。 谭伟衡说:“我们要弘扬抗战精神,回到澳门后积极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贡献力量。”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港澳青年看祖国”澳门青年山西行活动于6月25日至29日...
关键时刻,印度投下赞成票!特朗普彻底摊牌,要全球孤立金砖11国 - 天天要闻

关键时刻,印度投下赞成票!特朗普彻底摊牌,要全球孤立金砖11国

当地时间6日至7日举行的金砖里约峰会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这不但是金砖再次扩员并加持“金砖伙伴国”后的首次峰会,更是国际政治生态发生重大变化时的一次盛会,“大金砖”合作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功能性建设均面临诸多新情况。面对机遇与挑战,金砖国家正顺势携手全球南方国家,
县委办主任41岁辞官搞发明——黄明和的畜牧科研逐梦路 - 天天要闻

县委办主任41岁辞官搞发明——黄明和的畜牧科研逐梦路

黄明和于1995年荣获由联合国颁发的“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红网时刻新闻7月9日讯(记者 张盟 陈彦兵)在湖南科研版图上,黄明和是独特的存在。他从基层领导岗位转身,以科研为新征程,用数十载耕耘,书写基层干部转型科研先锋的精彩篇章。黄明和,1951年10月生于洞口县,大专文化。曾任洞口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后任邵阳...
玛丽·哈灵顿:政治不是做生意,马斯克建党误判了美国政治生态 - 天天要闻

玛丽·哈灵顿:政治不是做生意,马斯克建党误判了美国政治生态

【文/玛丽·哈灵顿,翻译/观察者网 郭涵】一年前,唐纳德·特朗普字面意义上“躲过了子弹”,一下子让他的总统竞选形象从“挑战者”变为“传奇”。几天后,他的竞选搭档J.D.万斯在副总统提名演讲中承诺,特朗普政府将“致力于为工薪阶层服务”。万斯表示,应优先考虑美国自己的公民:“我们将不再引进外国劳动力,我们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