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芜湖市南陵县有个家发镇,是以志愿军特等功臣李家发烈士的名字命名的。1953年,李家发在朝鲜战场上英勇牺牲时,年仅19岁。如今,70多年过去了,李家发最小的妹妹李家英,希望再走进李家发烈士曾经所在的部队,在哥哥的营房里,与记忆中那个保家卫国的身影,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前段时间,总台记者陪同老人完成了她的心愿。
在安徽南陵县,记者见到了今年已经81岁高龄的李家英。老人满头银发,精神矍铄。
穿过挂着“光荣之家”匾额的大门,进入屋内,墙面上挂着的照片,和屋里的书籍几乎都与老人的哥哥李家发烈士相关。
李家发烈士在家中排行第五,与最小的妹妹李家英感情很好。1951年,李家发烈士参军入伍时,只有7岁的李家英抱着哥哥的腿,哭着不让他走。
李家发烈士妹妹 李家英:他跟我讲,等他回来以后,买糖给我吃,带我做花衣服。我一等几十年,一直等到现在也没等到他回来。
1953年7月,李家发烈士所在的连队主攻敌人扼守的轿岩山。在攻占主峰的战斗中,为了给受阻的部队扫清前进障碍,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地堡机枪眼,壮烈牺牲,年仅19岁。
1953年9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为李家发烈士追记特等功,授予他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12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李家发烈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并授予一级国旗勋章和金星奖章各一枚。李家发烈士的遗体被安葬在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烈士陵园里。烈士的母亲生前一直盼望着能去看看儿子,却始终未能如愿。临终前,李妈妈向女儿诉说了她最后的遗愿。
李家发烈士妹妹 李家英:她说你帮我坟上土捧一把,放到你哥哥坟上,表示我抚摸他,你回来以后把他坟上的土,捧一把放在我的墓上,我要拥抱我的儿子。
2010年3月,在政府的资助下,李家英老人去了朝鲜,在合葬的烈士陵园给哥哥祭扫,完成母亲的愿望。
曹家麟是李家发烈士赴朝作战时67军199师的战友,近20年,他一直致力于寻找志愿军烈士安葬地,以及为无名烈士寻亲。2018年,在朝鲜江原道金化郡九峰里志愿军烈士陵园,他找到了李家发烈士的安葬地。
如今,李家英老人已经81岁了,作为李家发烈士唯一在世的直系亲属,她也有自己的心愿。2010年6月份开始,李家英着手给哥哥李家发烈士建立纪念馆。
奔赴军营 给“哥哥”戴上自己的荣誉绶带
李家发牺牲后,李家英总会想起和哥哥在一起的日子。长大后,李家英主动报名参军,选择了和哥哥一样穿上军装。
李家发烈士妹妹 李家英:我要接过哥哥的枪,保卫我们伟大的祖国,我要向他学习。
1967年,23岁的李家英继承哥哥的遗志,穿上军装,成为解放军第105医院的一名女兵。她参军第一年就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荣获“五好战士”称号。
2024年,李家英老人获得了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称号,她一直有个心愿,就是想去哥哥曾经的部队看看。为了完成李家英老人的心愿,记者和李家发烈士曾经的部队取得了联系。李家发烈士参战时所在的部队是67集团军199师595团1营1连,现为第80集团军某旅红一连。
到了出发的这天,李家英老人特意换了一身新衣,早早地和外孙陈庆豪站在门口等待着。上午10时多,列车出发了。从安徽到山东,高铁需要5个多小时。火车换乘汽车,下午5时多,李家英老人来到了李家发烈士曾经所在的部队营地。
一下车,第80集团军某旅红一连家发班的战士们早已在营房门口等待,他们将李家英老人热情地迎进了宿舍。在家发班宿舍里,那张为李家发烈士永久保留的床铺纤尘不染。一旁,李家发烈士的塑像身姿挺拔,仿佛正深深凝望着远道而来的妹妹。
在李家发的塑像前,老人一遍遍抚摸着哥哥的面庞,拿出去年自己获得的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的绶带,给哥哥戴了上去。
李家发烈士妹妹 李家英:党和国家给了我最高的荣誉,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我觉得这个荣誉应该是李家发的,是哥哥的榜样力量激励我这么做的。
ai跨越时空 英雄兄妹在军营重逢
来军营时,李家英特意带上了外孙陈庆豪。陈庆豪自小就听家人讲述舅爷爷李家发烈士的英勇事迹,那些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的故事在他心中种下了向往的种子,他一直渴望能到李家发烈士所在的部队看一看。当看到红一连英烈精神的传承,陈庆豪自豪、感动。
李家英外孙 陈庆豪:从小我奶奶还有妈妈都跟我说,李家发烈士19岁就牺牲了。当时我也受感染,在我19岁的时候我也参军入伍了。我是第一次来家发舅爷爷的连队。保卫祖国,强军有我。
相见,是间隔在生死之间的人们最难以实现的夙愿。总台记者送给了李家英老人一份特殊的礼物,借助总台的ai技术,让同是军人的兄妹俩在军营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团聚。
岁月悠悠,而英雄的故事永不褪色。我们有幸陪伴李家英老人,借助ai科技搭建起跨越时空的桥梁,让血脉相连的兄妹得以“重逢”。看着她在哥哥曾经所在的部队里,为哥哥戴上她最珍视的荣誉绶带,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战士们一声声“我是李家发”,是对英雄精神的传承,更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完成老人的心愿,也是我们的使命。
临别之际,我们和老人约定:如果条件允许,来年再陪她重返军营,聆听家发精神传承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