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乐制与戏曲研究的新视角——黎国韬《古代教坊与文学艺术研究》序

2025年05月09日08:00:21 历史 3504

古代乐制与戏曲研究的新视角——黎国韬《古代教坊与文学艺术研究》序 - 天天要闻

□吴承学

黎国韬教授所著《古代教坊与文学艺术研究》一书收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将在中华书局出版,请我写序。为了撰写序言,我重新阅读了国韬各种著述,并且大致了解了相关学科的学术史。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发了一些回忆与感想。

1990年,我从复旦大学博士毕业后,回到中山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国韬1992年考入中文系,我给他们年级上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史两门课。国韬最早的学术兴趣是古代诗文和诗文批评,本科之后,国韬的主攻领域则是中国戏曲史研究。他在硕士阶段师从罗斯宁教授,博士阶段师从康保成教授,博士后阶段转到历史系师从景蜀慧教授。

中国传统学术非常讲究师承,师承有各种不同方式。如果从高校人才培养而言,主要有“转益多师”和“一站到底”两种。前者是指曾求学于多所不同大学,后者是指只求学于一所大学。这两种方式各有好处。“转益多师”式比较普遍,它是不同学缘的多元交叉,可以更开放地吸收不同学风、学派的长处。“一站到底”式师承较少,其成功例子往往是在那些一流高校的高峰学科,最优秀的学生得到一批名家的培养,以师徒传授、衣钵相传的培养方式,濡染浸淫,来传承其纯正的基因血脉。据说在清华大学,连续在本校读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学生被戏称为“三清团”。国韬的本科、硕士、博士乃至博士后皆在中山大学完成,所以,我戏称他为“四中全汇”。

我曾经说过:一个传承有序的学者群体和一位杰出学者还是不一样的,就像一条延绵山脉和一座独秀孤峰、一片森林和一棵大树是不一样的。中山大学的戏曲史学科团队就是“延绵山脉”和“一片森林”。自从20世纪中叶,王季思、董每戡先生到中山大学执教,他们是古代戏曲研究的双子星座,共同创立了中山大学戏曲研究这一海内外闻名的学术重镇。此后,其学术传统薪火相传,从不间断,形成一个渊源有自、传承有序的优秀学科。王季思、董每戡先生是第一代,黄天骥、吴国钦、苏寰中先生是第二代,康保成、欧阳光、黄仕忠、罗斯宁、董上德、戚世隽等教授是第三代,而黎国韬教授则是第四代的代表性学者。

近二十年来,国韬作为中山大学戏曲研究团队第四代学人,主要关注的是“中国早期戏剧史”和“中国戏剧史料学”,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又有所推进和拓展。他的研究以文学史为基础,将之扩展到戏曲史、礼乐制度、艺术史及跨学科领域,形成了以文史互证为基础、注重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特色。

坦率地说,和诗文研究或者小说研究相比,戏曲研究的现状是比较冷落的。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比较小众。从研究对象来看,对于元曲的文体、文献、文本、文学等领域的研究,前人之述备矣,可供挖掘的空间已不多了。若无新变,不能代雄。自王国维以来,戏曲学界主要关注元明清三代。近年有学者提出“向下一路”,重点关注晚清以来的戏曲史。国韬则明确提出“向上一路”,即以“古剧”或“中国早期戏剧史”为新的目标。按他的想法,“中国早期戏剧史”是指先秦至宋金时期的傩仪傩戏、傀儡戏、参军戏、假面戏、目连戏、歌舞戏、优戏、杂剧、院本、影戏等各种戏剧形态,以及一部分与戏剧形成和戏曲生成存在密切联系的散乐百戏、乐舞表演和讲唱艺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全面辑录中国早期戏剧史料,研究中国戏剧起源、仪式戏剧特征、娱人戏剧产生、脚色制出现、中国戏曲形成、各种古剧形态及其价值等重要问题。二十多年来,国韬就是按这个计划一步步推进的。近二十年,国韬出版了《古代乐官与古代戏剧》《先秦至两宋乐官制度研究》《古剧考原》《古剧续考》《古剧三考》《中国早期戏剧形态考论》《古诗、古剧、古乐、古文化新探》《清商乐与清商曲辞论集》等10部著作,虽然涉及中国戏剧史、诗歌史、音乐史等方面研究,但总体上比较集中在早期戏剧史研究上。而《古代教坊与文学艺术研究》论及八朝教坊,其中“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均与古剧时代有重合,所以这部书稿也可看作国韬全面探索古剧的组成部分。

在戏曲学界,国韬是最早尝试从“乐官制度”的角度切入研究中国戏曲史的学人之一,他对乐官制度持续研究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此前,王国维虽也研究乐制,但他认为乐制对于戏剧戏曲发展是一种阻碍,国韬的观点正好相反。国韬对教坊问题的探索始于2000年初。当时,他受导师康保成教授启发,以《古代乐官与古代戏剧》作为博士学位论文题目。该论文获得全国百优博士论文奖提名奖,2004年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在合作导师景蜀慧先生启发和指导下,撰写《先秦至两宋乐官制度研究》一书,2009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后十多年,国韬仍不断搜集相关史料,继续探索相关问题,并在《文学遗产》《音乐研究》等刊物发表过多篇相关论文。

国韬在《中国早期戏剧形态考论》中曾明确提出建构“中国戏剧史料学”的设想,认为它至少包括“戏剧文献史料学”“戏剧文物与图像史料学”“戏剧口述史料学”三个基本分支,是研究中国戏剧各种类型史料的源流、真伪、价值和利用方法的科学,也是中国传统戏剧研究中一门基础和重要的辅助性学科。可以说,“通过史料说话”是国韬研究早期戏剧形态的一种主要方法。由于先秦至宋金时期的戏剧戏曲剧本遗存甚少,不得不依靠大量散见史料作为研究基础,所以,他的研究都是从基本史料的辑录和整理开始。《古代教坊与文学艺术研究》的写作,也以辑录、整理、编年的一千三百馀条教坊散见史料以及教坊专书、教坊戏剧等的点校作为基础,体现出“无征不信”的治学传统。国韬近年来多次倡导建构“中国戏剧史料学”,并正在编撰《中国早期戏剧文献史料辑存》《中国早期戏剧文物与图像史料辑存》《中国戏剧史料学》诸书,亦皆与这种研究方法有关。

这本《古代教坊与文学艺术研究》就是“中国早期戏剧史”和“中国戏剧史料学”这一学术经纬交织的产物。

教坊是中国古代掌管乐舞、戏剧的一个机构,该机构历史悠久,与宫廷和民间的文学、音乐、舞蹈、百戏、戏剧、戏曲、乐官、乐户等存在密切联系,非常值得研究。《古代教坊与文学艺术研究》即以这个机构作为研究对象,它为学界提供了古代乐制与戏曲研究的新视角。这本书的精彩之处甚多,我读了此书有许多收获,限于篇幅,只能择要而谈。

本书非常注重使用实证研究方法,结论皆遵循论从史出原则。比如教坊史述方面,即以大量史料为基础,以“制度”“乐人”“伎艺”为核心,勾勒出教坊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从而令读者对教坊历史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另如教坊职制研究方面,详细考述了历朝教坊的建置和沿革,指出教坊制度至少经历过十二次重大转变,又指出不同时期的教坊往往具有不同职能,对于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过不同的影响。这些工作大多为前人所未做过,扩展了学界对教坊制度和职能的认知,推动了相关学科研究的发展。

与此同时,作者注意运用宏观考察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多个角度切入并选取若干重要个案进行考析,解决了多个重要学术问题。比如《唐五代十国教坊诏令考》一节,搜集到唐五代十国时期有关教坊的诏令五十多条,进而分析并指出这批诏令曾对教坊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再如《陆羽〈教坊录〉及相关史事考》一节,考证出旧题唐人陆羽所撰《教坊录》一书为后人伪托,纠正了任半塘等先生在这个问题上的误解。另如《唐北里诸妓若干问题考》一节,较全面考察了北里饮妓,认为她们对唐代文学和艺术的繁荣作出过积极贡献。还有《唐宋教坊四部乐新考》一节,认为《乐府杂录》载有唐代“八部乐”情况,据此才能较为合理地推导出宋初“教坊四部乐”。

本书对于教坊戏剧特别重视,并提出诸多新见解。例如,它在探讨戏曲念白的渊源时,认为其直接渊源是唐五代两宋时期教坊乐官、乐人所念诵的致语,从而为戏曲形成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也部分解释了南戏、传奇说白骈俪化之原因。在研究宋杂剧箴讽特征时,指出宋教坊杂剧的箴讽涉及当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不但编剧方式十分巧妙,且演出场面异常精彩,从而加深了大家对宋杂剧的认知。又如,本书考证出宋教坊诸部“唯以杂剧为正色”的年代是在宋宁宗嘉泰二年至理宗绍定元年之间,从而为中国戏剧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节点。再如,书中指出元杂剧的“坐演”形式渊源于唐代《坐部伎》的表演方式,展现出唐乐、辽乐、金乐与元曲不为人知的内在联系。此外,书中指出明教坊司编演的十八种杂剧中插演了《东方朔偷桃》《四道姑》等五个院本,为金元明院本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新材料和新观点;据我所知,一百多年来中国戏曲史学界总共只发现了六十馀种古院本史料,而且《东方朔偷桃》院本还是目前所见字数最多、表演形态最完备的古院本之一。

本书在教坊大曲研究方面也有新见。比如,指出唐代大曲应根据乐官机构设置而划分为太常寺大曲、教坊俗乐大曲、法曲型大曲三大类型,每个类型下面还可划分小类;指出宋教坊小儿队舞存在男扮女妆的情况和入华胡乐的因素,唐《云韶乐》则是小儿队童舞的直接渊源;指出宋教坊女弟子队舞包含六类乐伎,这些乐伎表演时经常使用绣球、牡丹、彩船、旌节、球杖等特殊道具;认为北宋《五羊仙》大曲的表演内容与岭南“五羊仙传说”有关,其出现和传播则与南汉教坊等存在联系;指出辽宋金大曲对宋金元戏曲产生过多方面影响,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这些见解亦建立在全面搜集史料和认真考证的基础之上,可以成一家之言。

总体而言,本书为学界提供了大量新材料和新观点,填补了学术史的一些空白。它再现了古代教坊的历史发展过程,呈现出教坊艺人的基本情况和教坊伎艺的基本特点,展现出教坊与文学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重写中国戏曲史,认识古代礼乐传统与民族优秀文化,均具重要参考价值。它以跨学科研究方式,打破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的学科壁垒,将研究对象置于古代的礼制、乐制、民俗、宗教等具体历史语境中考察,重新激活了传统文献,拓展了古代戏剧史、文学史、音乐史、舞蹈史等重要领域的边界,在方法上也很值得借鉴。

最后,我再谈谈学术之外的感触。

中山大学在广州,但中大的教师中广东人并不多,广州人就更少了。国韬是中文系少有的广州人。他是地道的广州人,却是非典型的广州人。他外貌质朴,为人低调,甚至有些腼腆,恂恂然若学生状。他不喜社交,不谙世故,在日常生活中存在感不高,甚至有些不合时宜。比如,他是中文系唯一不用微信联系的在职老师,这就像是在众车奔驰的高速路上,出现一个踽踽步行的人,场景是那么的不协调。我以前深感不解的是:国韬为人低调、内敛,但他所追求的学术目标又是那么高调、宏大。他有一个长远的学术规划,希望在全面辑录和研究中国早期戏剧史料基础上写出《中国早期戏剧史》,进而重构中国戏剧通史。《古代教坊与文学艺术研究》就是这项宏大工程的一部分。他标举“跨学科”研究方法,其研究既有历史叙述和史料考证,又含文学文本分析和艺术形态研判,他的研究涉及历史学、文学、戏剧戏曲学、音乐舞蹈学等诸多领域。虽然,他的研究不总是一帆风顺,但他坚持不懈地朝这个目标努力前行。《古代教坊与文学艺术研究》的出版,意味着他朝目标又迈进了一步。读了国韬的诸多著作,我终于明白,也许正是因为国韬的低调、内敛、喜欢独处,所以身处闹市,而能坚守寂静,远离喧嚣。他以近乎自我隔离的方式,赢得更多的读书、写作时光。也许,他追求的并非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感,而是在学术上的获得感。

不同年代的学者有不同的生存际遇。在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50后、60后学者经过动乱和改革,陆续收获宽松和自由的学术红利,并且完成了学术积累,其影响和地位也已渐次形成。70后学者刚走上学术界,严格的学术规范和等级已渐次形成。现在,不少50后、60后学者仍然坚守学术研究,而80后、90后甚至00后学者已经在强势追赶。所以目前70后学者所处的学术境地是颇具挑战性的,要脱颖而出成为杰出学者,就更不容易了。国韬是当前中国古代戏曲研究成果最为丰硕、影响最大的70后学者之一,我为他取得的成就深感高兴和自豪。这也是虽然我在戏曲研究方面并无研究,但仍应约勉力为其新著写序文的主要原因。

2025年3月于康乐园   

(作者是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二战胜利80周年 走进纳粹德国投降的历史现场 - 天天要闻

二战胜利80周年 走进纳粹德国投降的历史现场

1945年5月8日24时,法西斯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投降书开始生效时,由于时差原因,地处柏林以西的美、英、法等国还是5月8日的下午或晚上,而位于柏林以东的苏联等国,已经是5月9日。因此欧洲各国将5....
中国历史上三个最成功的商人,最后都散尽家财,无一得到善终 - 天天要闻

中国历史上三个最成功的商人,最后都散尽家财,无一得到善终

中国历史上有一些著名商人,有部分符合散尽家财且未得善终的情况,以下列举三位比较典型的: 吕不韦: 生平事迹:战国末年卫国商人,他以“奇货可居”闻名,通过扶持秦异人(后改名子楚)登上秦王之位,自己也官至秦国丞相,权倾一时。在执政期间,他组织编
【史志论坛】以彭州市为例浅谈地方志人才队伍建设 ‖程爽 - 天天要闻

【史志论坛】以彭州市为例浅谈地方志人才队伍建设 ‖程爽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本文载《巴蜀史志》2024年第6期聚地方人才 育方志硕果以彭州市为例浅谈地方志人才队伍建设程 爽地方志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承民族文脉的重要基础,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地方志部门作为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的主要部门,在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随...
【史学争鸣】多重视角下的绵阳“周原说”‖宋翔 - 天天要闻

【史学争鸣】多重视角下的绵阳“周原说”‖宋翔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多重视角下的绵阳“周原说”宋 翔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周原是西周王朝的发祥地之一。传统观点认为周原位于今陕西关中地区,然而,综合水文地理、自然资源、历史文献与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线索,可提出另一种可能:周原的地理位置或许并非局限于传统认知中的陕西岐山周原,而是涵盖了今四川绵阳一带。绵阳...
古代乐制与戏曲研究的新视角——黎国韬《古代教坊与文学艺术研究》序 - 天天要闻

古代乐制与戏曲研究的新视角——黎国韬《古代教坊与文学艺术研究》序

□吴承学黎国韬教授所著《古代教坊与文学艺术研究》一书收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将在中华书局出版,请我写序。为了撰写序言,我重新阅读了国韬各种著述,并且大致了解了相关学科的学术史。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发了一些回忆与感想。壹1990年,我从复旦大学博士毕业后,回到中山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国韬1992年考...
“情感中心”: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随札 - 天天要闻

“情感中心”: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随札

□李成晴一1925年,六十一岁的茹经老人唐文治在《自订年谱》中反思道:余向主道德教育,迨阅历世变,始悟性情教育为尤急。到了翌年,唐文治在《<南洋大学三十周年纪念征文集>序》一文又重提性情教育的新定位:“故夫有真性情,而后有真学问、真事业。余向主道德教育,及今思之,与其为道德高远浑噩之谈,毋宁言性情教育悱恻...
铭记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的中国人 - 天天要闻

铭记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的中国人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那场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自由与奴役的殊死战斗中,中国与50多个国家的人民同仇敌忾、英勇战斗,并肩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势力。
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现在可以“亲身经历” - 天天要闻

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现在可以“亲身经历”

VR展《转折·从头越》体验效果。受访者供图 戴上VR头显,“穿越”至90年前,一场惊心动魄的旅程拉开序幕。 “突破4道封锁线时,每到一次封锁线,就有墙从天而降,飞机从后往前掠过,结合音效,压迫感很强。在战斗场景中,我们在掩体中穿行,还有互动可以帮边上的战士取弹药箱。建模很真,被炮弹砸的时候,我忍不住晃动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