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打响了贵州的土城战役。
郭勋祺的攻势猛烈无比,面对我军后来的七位元帅轮番上阵,竟然敢以一挑七对线厮杀,这场战斗的经历究竟怎样?
这位川军虎将有何能耐,竟能与红军斗得难分难解,可后来他为何会弃暗投明,其间到底发生什么,最后结局如何?
如果您想知道的,欢迎先点个关注。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挽救了党和红军,毛主席确立了领导地位。
此后经过会议讨论,否决了之前在黔北地区建立根据地的计划,因为该地区地广人稀、少数民族众多,不利于革命活动的开展。
毛主席提出,最佳方案是北渡长江,从宜宾和泸州之间通过,以便与红四方面军会合,这得到了会议的通过和同意。
将近月底时,中央红军兵分三路,从松坎、桐梓、遵义地区出发,一路向川南进军,数日后各路部队陆续抵达赤水河以东地区。
与此同时,蒋介石继续追击,对红军的围剿部署进行全面调整,派出重兵实行十面埋伏。
除令湘鄂、川陕守军,分兵牵制红二、红六军团及红四方面军外,蒋介石集中调遣中央军薛岳兵团、黔军全部主力,辅以川滇军及湘桂粤军追击。
各路军队组成总兵力达四十万的重兵集团,企图将三万七千余人的中央红军主力合围歼灭于乌江西北地域。
军事态势的急剧恶化,使红军面临空前严峻的战略危机,那要如何才能突破重围?
当时刘湘被称为四川王,手握重兵承担着拦截红军的重任,但他有自己的小心思。
因为蒋介石一直期望,让地方军阀与红军相互削弱,让中央军有机会收编他们,刘湘非常清楚他的意图。
因此在郭勋祺出发前,刘湘特别告诫,如果红军没有渡江的意图,不要强行阻击;若红军有渡江的打算,只需假装牵制即可。
郭勋祺听倒是听了,但是并没有往心里去,率领部队紧随追击,以致事态发展迅速,完全出乎刘湘的预料。
当时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围追,经过讨论决定在土城地区展开埋伏,对尾追的川军进行有力打击,重点自然是郭勋祺的追兵。
就在此之前,红军成功破译一道电令,来自川军将领潘文华的,由此掌握敌军追击部队的具体情况:
郭勋祺部仅率领四个团实施尾追,后续还有潘佐部两个团紧随其后,这点人数并不足以阻挡红军。
至于红军方面参战的人员,除了朱老总之外,还有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聂荣臻、罗荣桓、叶剑英等将领,后来七位皆被授予元帅军衔。
毛主席在行军过程中,持续审视四周地形,判断当前驻扎地的道路两侧,其实是理想的伏击山谷。
如果追击的敌军深入,红军便能借助地形优势,对其进行包围和夹击,彻底消灭敌军,突破当前被前后夹击的困境。
得知追兵数量后,毛主席下定决心,红三军团驻守南面高地,红五军团驻守北面高地,干部团作为预备队,严阵以待,准备迎战敌人。
1月28日黎明,郭勋祺的部队进入了我军设下的伏击区域,随后红三军团和红五军团分别从两个方向发起了攻击。
不过郭勋祺迅速反应,利用地形优势进行顽强抵抗,导致我军难以迅速取得胜利,使得伏击战,逐渐演变成了持久的拉锯战和消耗战。
就在双方对峙时,一个最新情报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现场战局,那又是怎么回事呢?
通过审讯俘获的川军士兵,我方得知敌军实际上有六个团,而非先前估计的四个团,且还有装备精良的增援部队正在赶来。
本以为敌军四个团六千余人,红军是能够打得赢的,可事实是敌军有六个团万余人,这多了近四千人,后续还有增援部队。
这一个情报的巨大变化,使得战局变得复杂棘手,可是双方僵持,抽身已经来不及。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摆脱战斗并非易事,而且郭勋祺已经率领部队,正面突破了红五军团的防线,正向白马山红军总指挥部挺进。
六大元帅驻守四周,皆使出浑身解数,以勇猛无比之姿,竭力对敌人发起迅猛攻击。
毛主席当机立断,迅速下达命令,调遣正在赤水城附近进攻的红一军团回援,并命令陈赓带领干部团加入战斗。
在最危急的时刻,朱老总也亲自上阵,拔出驳壳枪前往前线指挥,这不仅极大地提振了士兵们的士气,但也反映出形势的严峻性。
在白马山前沿阵地,干部团与敌军展开十余次激烈的争夺战,最终成功在主阵地营棚顶巩固了阵地。
毛主席在指挥所内,用望远镜观战四周,直到红旗插上阵地,这才松了一口气,赞扬陈赓率领的干部团立了大功。
然而战局稍微稳定,郭勋祺依旧在围堵,情报人员迅速跑来,报告了一个坏消息:
川军又增援了一个旅,红军若继续这样消耗下去,可能会有大部分兵力折损在此。
当天夜里,军委在土城紧急会议后,面对国民党军多路合围的紧迫态势,经研判确认原定北渡长江方案已不可行,于是作出战略决断:
部队战术撤离,红一军团迅速返回掩护,使得红三、红五军团成功脱离战斗,随即改取西进路线横渡赤水河,跳出国民党军的包围圈。
从这一刻起,毛主席开始军事生涯的巅峰操作,开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四渡赤水。
在这场土城战役中,红军成功歼灭三千多名敌人,但同时自身也遭受了同等伤亡。
当红军撤离之后,郭勋祺进入土城之后,这才想起了刘湘之前的指示,决定与红军保持一天的行军距离。
当红军继续向云南方向前进时,郭勋祺以部队需要休息和整顿为借口,停止了对红军的追击。
在这场战役里,郭勋祺可谓以一挑七,迎战我军后来的七大元帅,给我军带来了极大考验。
自此郭勋祺奠定川军虎将之名,那么他到底有何经历,才有这般强大实力呢?
土城战役后,郭勋祺的名声大噪,蒋介石对他进行了嘉奖,还提升了他的官职,然而郭勋祺内心却十分矛盾,这又得从何说起?
1895 年,郭勋祺出生于四川华阳,他自幼家境贫寒,但生性好武,因此为了生计出路,毅然投身行伍加入川军。
当时的川军内部派系林立,郭勋祺凭借着敢打敢拼的劲头,很快在军中崭露头角,先后经历多次混战,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1922 年,郭勋祺结识了陈毅,两人一见如故,常常彻夜长谈,探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在陈毅的影响下,郭勋祺开始接触进步思想,对旧军阀的统治产生了怀疑,于是转而暗中保护进步人士,为他们提供藏身之所和物资支持。
在那个时候,郭勋祺的举动无疑是冒着巨大风险的,但他始终坚定地站在了正义的一边。
然而,历史的发展总是充满曲折,当蒋介石调集各路军队对红军进行围追,郭勋祺所在的川军也被卷入这场战斗。
他不愿意与红军为敌,也深知红军是为了国家和人民而战,在此后日子里,他始终对土城战役中的行为感到愧疚。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郭勋祺迎来证明自己爱国情怀的机会,他积极响应号召,率领部队出川抗日。
在淞沪会战中,武汉保卫战、南昌会战等战役中,郭勋祺部在战斗中表现英勇,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为抗击日军做出重要贡献。
然而郭勋祺的爱国行为,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猜忌和不满,他们认为郭勋祺与共产党关系密切,对他进行了持续的监视和打压。
1938年,郭勋祺升任军长,驻防皖南与新四军比邻而居,多次支援新四军枪支弹药,甚至将蒋介石的密令副本交给新四军,助其提前应对国民党的敌对行动。
这些行为触怒了蒋介石,因此蒋介石以作战不力的罪名,将郭勋祺撤职查办,让他被迫离开了军队,自此赋闲在家。
在赋闲期间,郭勋祺并没有放弃信念,依然关注着抗战形势,积极支持着抗日活动。
直到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关键阶段,郭勋祺重新被任用,成为副司令驻守襄阳,后来解放军攻破襄阳而他被俘。
然而与大多数国民党将领不同,他并未被送往战俘营改造,而且陈毅亲自接见他,询问他的意愿。
郭勋祺没有犹豫,坦诚地表示,他想回四川,策反旧部为解放出力。
这一请求得到批准,尽管途中被白崇禧的部队拦截囚禁,但郭勋祺最终逃脱,并成功策反成都地区五个师的国民党军队,为和平解放成都立下大功。
新中国成立后,郭勋祺受到了党和人民的欢迎和信任,在四川担任交通厅副厅长等职务,为四川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1959 年12月28日,郭勋祺因病在成都逝世,享年六十四岁。
郭勋祺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曾是红军的劲敌,却在民族大义面前与日寇血战;他曾是蒋介石的将领,最终却为新中国的建立贡献力量。
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人选择往往超越阵营界限,唯有家国情怀,方能经久不衰。
听到这儿,您有何感想,欢迎关注留言评论。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郭勋祺》
【2】百度百科.《土城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