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共同对抗匈奴。虽然张骞未能达成政治目的,但他带回了关于西域的宝贵信息,为汉朝经略西域奠定了基础。此后,一条连接长安洛阳与中亚、西亚和地中海沿岸的丝绸之路正式形成。
此后一千多年时间里,由汉及唐,再到辽宋金元,东西方的商队满载着各式各样的商品往来于这条张骞“凿空”的传奇之路上。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造纸术、印刷术沿着此路西出阳关,西域的胡粉、青金、胡酒、波斯锦,欧洲的香料、玻璃也借着此路东渐玉门。直到明朝时期,西亚的奥斯曼帝国崛起,阻断了东西方的联系,而明朝也在宣德之后采取收缩战略,丝绸之路的渐渐失去了以往的繁华。
古丝绸之路
为了重新开辟与东方的贸易,欧洲开始了大航海时代,希望从海上另寻一条通往东方的商路,经过几代人的探索,欧洲人从海上远涉重洋终于找到了一个生产瓷器的国度,于是给这个国家取名“China”。然而在东方曾经有个强大的政权——契丹(Cathay)以及后来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喀喇契丹)称雄中国北方和中亚,所以在欧洲人的认知里,只知道东方有个国家叫契丹,也是个生产丝绸与瓷器的国家,那么契丹是不是China?
彼时虽然身在北京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致书印度诸神父,说除China(中国)之外别无“契丹”,除北京之外别无“汗八里”,“契丹”乃是中华帝国的别名。但在耶稣会果阿管区 (印度)、罗马总部乃至教廷还是引发了一场关于“契丹”与中国是否属同一国的争论。为了探明究竟,耶稣会东印度视察员尼古拉斯·皮门塔上书教皇,请求组成调查团前往“契丹”,而一个叫鄂本笃(Bento de Goes)的葡萄牙人被任命负责此项任务,顺便寻找一条一条通往中国的短捷的陆路交通线。
鄂本笃东行路线图
鄂本笃20多岁从欧洲出来到印度当水兵,之后加入耶稣会,他聪慧敏捷,极具天才和学识,在印度当地学会了波斯语和伊斯兰教习俗,深得当地会众的赞赏和钦佩。1602年,在印度莫卧儿帝国阿克巴大帝的资助下,鄂本笃带着两名希腊人和四名回教仆人踏上了前往中国的艰难征程,由于16-17世纪亚美尼亚商人可以在亚洲腹地的穆斯林居住区自由通行,鄂本笃把自己打扮成了亚美尼亚商人,取了伊斯兰名伊撒·阿布杜拉来掩护自己的身份,从印度果阿出发,经北印度的拉合尔、阿富汗的坎大哈和喀布尔,翻越帕米尔高原,历时13个月,到达西域了的叶尔羌汗国。
在叶尔羌汗国,鄂本笃受到了汗王赛依德的热情款待。更令他感到兴奋的是,叶尔羌人告诉了他许多“契丹”国的信息,内心激动的他恨不得马上动身前往,然而路途凶险,为了安全起见鄂本笃选择了跟随朝贡大明皇帝的商队同行,这一等,便又是耗费了一年的时间。
叶尔羌汗国
1604年10月,鄂本笃一行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经阿克苏、库车、焉耆、吐鲁番、哈密,终于在1605年11月到达明朝重镇——嘉峪关,然而嘉峪关的守备官员对这些西域商人充满了警惕,迟迟不放行,鄂本笃不得不施以重贿才得通融,最后于1605年底到达肃州(今酒泉)。
在酒泉的时间里,鄂本笃从当地人口中探知了北京和其他一些以前知道的地名,彻底坐实了契丹就是中国这一结论,他欣喜若狂的写信给北京的神父利玛窦,报告自己已经到达中国,由于他不知道神父的中国名字,也不知道他们在京城的具体地址,再加上信是用拉丁文字写的,结果自然石沉大海,不气馁的鄂本笃继续休书致信,花重金托人寄送,终于在一年以后利玛窦收到了这封宝贵的信件,从信件中得知,鄂本笃此行风餐露宿,身体已经每况愈下。收到信的利玛窦立即派人去肃州接应鄂本笃。
利玛窦
当利玛窦委派的修士钟鸣礼到达肃州时,距离收到信已经又过了4个多月,此时的鄂本笃已经病入膏肓,卧床不起。钟鸣礼等人多方寻医,精心照料,但仍不见效,在钟鸣礼到达肃州之后第11天,鄂本笃积劳成疾而世,临终前,他把这些考察整理成信件让钟鸣礼带回北京,由利玛窦等人致信耶稣会会长,将China 就是 Cathay,北京就是汗八里的结论传回欧洲,至此,欧洲人为契丹是不是中国而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争宣告结束,为了这个结论,鄂本笃以身躬行,艰难探索,最后奉献了自己的生命,成为了最后一位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欧洲人。
鄂本笃写信给北京的利玛窦
鄂本笃的去世,标志着传统陆上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主要交流通道时代的落幕,东西方交流的主要渠道转由海路承担,等新的陆上“丝绸之路”再次焕发荣光时,世界已经进入21世纪,距鄂本笃离世已然又过了40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