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特朗普一上台,就叫嚣着“美国优先”,先是制裁中国,又制裁自己的盟友,他似乎可以“为所欲为”!
如今,特朗普的“新国师”米兰,又给特朗普献上妙计,还说要让美国重拾昔日辉煌,这与特朗普的“让美国再次伟大”梦想不谋而合。
但仔细观察后,我们就会发现,“米兰理论”的背后,可能会让美国走上苏联的老路,那么,米兰的“妙计”究竟是什么?
“新国师”妙计亮相
米兰提出的计划,核心思路非常简单:大幅增加军费开支,并通过加强军火采购来刺激国内工业产能的复苏。
这个思路听起来确实有点意思,增加军费开支,不仅能够提升美国在全球军事舞台上的霸主地位,巩固其超级大国形象,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为美国的疲软制造业注入一剂强心针,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增长。
看起来,这简直就是一个双赢的完美策略,既能让美国在全球范围内保持强大的军事存在,又能让美国本土的经济焕发新生,简直是“一箭双雕”啊。
但是,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米兰的计划听起来虽然很吸引人,但要是真深入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其中的复杂性和潜在风险。
军费开支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给经济带来一些刺激,但长期来看,这样的投入真的能带来持续的经济增长吗?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单纯依赖军费开支来拉动经济增长,可能会面临许多问题,甚至会让国家陷入无法自拔的财政危机。
米兰提到的通过刺激本土工业产能复苏来振兴经济,这个目标看起来很美好,但要实现起来可不那么容易,美国制造业的衰退,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因素,光靠军火采购来拉动,是否能够根本改变这种局面,还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如今的美国,早已不是过去那个依靠重工业打天下的国家,许多生产环节已经外包到了其他国家,国内的劳动力和技术都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即使增加军费采购,也不代表能轻松地重新打造出一个强大的制造业体系。
至于创造就业机会的部分,虽然看起来非常诱人,仿佛一夜之间就能让美国的失业率降低,但要知道,军火产业并不是一个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的领域。
除非米兰计划中还包括了大规模的公共投资或其他产业的发展,否则靠军火采购来增加就业,恐怕也只是一个理想化的设想。
而且,增加军费开支,可能会导致其他领域的投资减少,甚至影响到民生领域的支出,最后形成一个“以军养军”的局面,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恐怕就成了空谈。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历史上的例子,那就是苏联,苏联在冷战时期,大力投入军事建设,推动了庞大的军工业,但最终却因过度依赖军事支出而导致经济危机,国力逐渐衰退,甚至走向了解体的结局。
虽然米兰的计划看似有远见,能够让美国通过军费刺激经济复兴,但如果只盯着军事开支这一条路,恐怕美国也会走上苏联的老路,陷入同样的困境。
观察者 斯蒂芬·米兰:作为特朗普“新国师”,有一个大胆计划..
冷战经验
冷战时期的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科技创新在全球舞台上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米兰的“再工业化”计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按照当时的设想,通过效仿美国在冷战时期通过军备扩张推动工业的经验,米兰也希望能够通过大规模的军火采购、加强技术创新,来振兴经济和推动工业发展,然而,这个看似有着坚实理论基础的计划,如今在现实面前却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美国在那个时候的确做了一些非常“聪明”的事,尤其是在军事领域,政府对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大力资助,带来了无数的科技创新,这些创新不仅服务于军事,也逐步渗透到了民用领域,催生了像硅谷那样的科技奇迹。
回想当时,世界上几乎没有任何国家能与美国在经济和技术上抗衡,美国政府利用优势,能够自由调配全球资源,为本国工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甚至成了世界经济的风向标。
可是,到今天,全球的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再也无法用冷战时期的眼光来看待今天的世界,过去,美国在经济和科技领域的绝对优势,已经被其他国家逐渐缩小甚至挑战。
而且,美国如今的国内情况也与冷战时期大相径庭,那个时候,全民几乎都支持军备扩张,因为他们相信只有加强军事力量,才能保障国家的安全,尤其是在美苏对抗的背景下,大家的思想几乎是统一的,政府推动军备扩张的政策也能得到广泛支持。
可现在的美国,社会已经变得四分五裂,政治分歧越发严重,左派和右派之间的争执不断,双方对军费的使用方式、优先级,以及财政投入的方向意见迥异。
左派关注的是民生、社会福利、环保等,而右派则更倾向于支持军事开支,结果就是,现在任何关于大规模军费扩张的提案,都难以像冷战时期那样得到全民的支持,反而会引发一场舆论风暴。
再看经济结构,美国从冷战时期起就经历了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如今,服务业在美国经济中的占比已经超过了70%,而制造业的比重则大幅下降,这种产业结构的转变,使得美国的工业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很多制造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已经将生产环节转移到海外。
结果,美国国内的制造业空心化问题变得愈加严重,想要通过增加军费来刺激国内工业,显然已经不再是一个行得通的方案,况且,军火采购虽然能短期内拉动经济,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美国工业竞争力不足的问题,想要恢复昔日的制造业辉煌,谈何容易。
所以说,冷战时期的成功经验,未必适用于今天的美国,虽然米兰的“再工业化”计划在理论上可能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放眼当下的全球经济格局,这个计划更多的是一种理想化的尝试,背离了当前现实的要求。冷战时期的美式发展模式,早已被历史淘汰,今天的全球竞争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积重难返的军工体系
美国的军工体系,特别是它的“军工复合体”,日积月累,根深蒂固,成了让人头疼的长期顽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F-35战斗机这个项目,原本这个项目被寄予厚望,梦想着成为美国空军的“超级战斗机”,可是现实却狠狠地打了脸。
最初预计的单机成本已经是天文数字,但随着时间推移,投入的资金愈发庞大,甚至预计总支出可能突破2万亿美元,换来的却是一个问题多多、性能不尽如人意的战斗机。
F-35的机动性早就被专家们指出有问题,连最基本的“超音速巡航”都难以完成,这在五代机中简直是笑话,而且,这架飞机的内置弹舱也有限,根本没有办法携带像未来重型导弹那样的先进武器。
面对潜在敌人时,简直有点力不从心,可问题不仅仅是在战机性能上,更可怕的是管理上的混乱和腐败,F-35项目中,配件丢失的现象可谓屡见不鲜,据说丢失的配件有上百万件之多。
5年弄丢100万个零件!报告披露美军巨大隐患,难怪F-35事故没完没了东南卫视《海峡新干线》栏目官方账号
最离谱的是,一颗原本价值不到一毛钱的螺丝,竟然被虚报成100美元的价格,简直让人无语,这些荒唐的虚假报价和腐败行为,不仅让五角大楼每年投进去的巨额资金打了水漂,也根本没有起到提升工业和技术的效果,反而吞噬了本应用于技术创新和发展的人力物力。
除了F-35,美国的“濒海战斗舰”项目也是一出好戏,原本海军希望这个舰种能够在近海作战中发挥关键作用,结果却是研发周期拖得长得像个马拉松,预算早就被吃得精光,而舰艇本身的性能和实际作战效能也差得出奇。
那些计划用来提升作战能力的资金,竟然被用来填充各方的利益链条,浪费得让人气愤,统计数据显示,濒海战斗舰的实际成本远远超出了最初的预算,而其表现也让人大失所望,尤其在一些实际的战斗场景下,简直差强人意。
问题的根源,不仅仅在于项目本身,也在于美国军工体系依赖外部供应链的问题。某些关键电子元件,美国竟然需要从中国进口,这让人大吃一惊,这不仅暴露了美国在制造业上的短板,也让人看到它对于外部供应链的过度依赖。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美国加大了军火采购的力度,制造业的内在瓶颈也很难得到突破,如果国际局势发生剧烈变化,供应链中断,美国的军工生产将会面临巨大的困境,甚至会导致某些项目延迟或者停滞。
这不仅影响了美国军工体系的自主性,也给国家安全带来了隐患——毕竟,战争时没有稳定可靠的供应链,军工生产就像瘸腿的鸭子,走不远。
更糟糕的是,进入21世纪后,美国军工企业的创新能力明显滑坡,变得越来越保守懒惰。曾经引领全球的美国,在军事科技上已经逐渐被甩开,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长期的市场垄断让军工企业不再紧迫,创新的压力几乎为零。
另一方面,随着商业市场的繁荣,私人企业的技术创新更愿意服务于赚钱的市场,而不是为军工产业提供支持,创新人才流失,投入减少,美国军工的创新能力,逐步陷入了低谷。
对比中国近年来在军事领域的创新成果,美国的下滑显得更加明显,中国不仅推出了两款颠覆性的六代机,还造出了055型大型驱逐舰,展现了在海军装备上的强大技术突破,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军事实力,也在全球军事舞台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而美国军工企业面对这样的竞争,显得捉襟见肘,难以提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军事采购,很难激发出革命性的技术突破,根本无法从根本上提升美国军工产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