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的儿子桓玄篡位,本质上是地方军阀起兵谋反,攻入京城,夺取江山的行动,桓玄之所以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是对北府兵高层展开大清洗,玩儿过火了。
桓玄虽然是权臣桓温的儿子,但也正因为如此,朝廷方面对他百般防备,生怕再出现第二个桓温。
因此,对待桓玄这个人,朝廷要么给他一个无实权的闲职,要么给个芝麻小官儿,反正就是得防着。
桓玄也因此对朝廷十分不满,但一时半会儿也没办法。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在朝廷的严格防范下,桓玄就一辈子只能做个豪门子弟,到死也不可能染指朝廷权力的。
然而,一场叛乱爆发,给了桓玄崛起的绝佳机会。
我们都知道,东晋是一个门阀政治的时代,皇帝很多时候并没有太大的权力,反而实力派门阀对地方具有较高的控制权。
当时,东晋的权力格局是这样的。
在朝廷中央,皇帝是晋安帝司马德宗,此人生性愚笨,不擅长说话,甚至连冬夏都无法区分。
有时候我真怀疑司马家这种先天智力障碍是不是有遗传,五胡乱华之前的晋惠帝司马衷也是先天智力障碍,现在又出一个......
皇帝愚笨,那么大权自然旁落,当时朝政大权主要由司马道子和他的次子司马元显把持。
在地方上,兖州刺史王恭、豫州刺史庾楷、荆州刺史殷仲堪等门阀,控制着地方的统治权,他们手里有钱有兵,有和朝廷叫板的资本。
司马道子掌权后,听了奸臣王国宝的建议,试图削藩,由此引发这些地方实力派的不满,双方矛盾激化,随即诉诸武力解决。
王恭、殷仲堪、庾楷这三个门阀决定以清君侧的名义宣布起兵,讨伐王国宝。
但是,殷仲堪是一介文人,不懂军事,只能依靠桓玄和杨佺期。
桓玄为什么能在殷仲堪手下掌兵呢?因为桓玄是桓温的儿子,荆州是桓家的老巢,他们家族经过桓温、桓冲的经营,实力不容小觑。
朝廷与这些地方实力派开战之后,庾楷所部被击溃,朝廷方面随后又招降了王恭手下的大将刘牢之,并击溃王恭所部。
刘牢之就是北府兵名将,十分骁勇善战,这个人后面是桓玄篡位失败的导火索。
朝廷方面虽然击败了庾楷和王恭,但面对桓玄和杨佺期却始终无法取胜。
为了结束战争,朝廷方面采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随即便任命桓玄为江州刺史,杨佺期为雍州刺史。
这二位原本是殷仲堪手下的大将,现在一下升职到和殷仲堪平起平坐的位置,捞到了好处,自然就不愿再打了,战事由此告一段落。
但他们回到各自的地盘后,桓玄因为这次起兵对抗朝廷加上家族名望,使得他在门阀中的声望甚至盖过了殷仲堪。
最关键的是,桓玄的野心极大,虽然做了江州刺史,成了一方诸侯,但仍不满足于现状,他对地盘扩张有着十分强烈的欲望。
于是,几大门阀之间围绕着地盘和利益,明争暗斗,最终大打出手。
而掌管朝政大权的司马元显再次使出分化离间之计。
正好桓玄上书朝廷,要求扩大地盘,司马元显遂以朝廷的名义把荆州的四个郡划归桓玄,目的是挑拨桓玄和殷仲堪之间的斗争。
殷仲堪为了对付桓玄,与杨佺期结盟。
399年,北方的后秦进攻对东晋控制的洛阳发动进攻,桓玄于是以增援洛阳为借口,发兵进攻荆州,杨佺期随即发兵增援殷仲堪。
双方开战之后,桓玄一举击败殷仲堪和杨佺期两大势力,把荆州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
朝廷方面慑于桓玄的兵锋,只能承认现状,任命桓玄为荆州刺史,都督荆、司、雍、秦、梁、益、宁七州诸军事。
从此,昔日多个门阀并立的格局瓦解,桓玄一家独大,成为东晋最强的地方军阀。
对于桓玄的壮大,司马元显自然是寝食难安的,为了对抗桓玄,司马元显只能选择扩军备战。
但由此带来的军费支出进一步加剧了东晋本来已经恶化的社会经济,原本民不聊生的局面经过这么一折腾,引发了农民起义。
不久之后,东晋爆发了著名的孙恩、卢循起义。
401年孙恩的兵锋直逼东晋首都建康,朝廷大为震恐,桓玄于是以进京勤王为理由,挥师东进,实际目的是想进军京城,控制朝廷。
但司马元显以皇帝的名义下达诏令,暂时阻止了桓玄。
虽然危机暂时解除了,但司马道子、司马元显这对父子对桓玄不断扩张的实力十分担忧,生怕哪天桓玄就攻入京城了。
此时,司马元显身边的谋士张法顺建议趁桓玄刚刚得到荆州,人心未附、立足未稳的时机,出动大军将其攻灭。
402年,朝廷方面以司马元显为骠骑大将军、征讨大都督,以刘牢之为前锋都督,宣布讨伐桓玄。
为了瓦解朝廷大军,桓玄对刘牢之采取了诱降政策。
刘牢之显然是没有经住诱惑,直接选择投降桓玄,朝廷方面随即陷入极端被动的局面。
很快,桓玄发起了主动的攻势,朝廷大军根本挡不住,一再溃败。
最终,桓玄攻入京城,干掉了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清洗了其党羽,掌控力东晋朝政大权,把皇帝变成了傀儡。
此时,桓玄的职务是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扬州牧,实打实的权臣,是东晋的实际统治者。
然而,桓玄掌权后,对刘牢之的处理,成为了他最终败亡的起点。
刘牢之当初投靠朝廷后,得到的待遇是都督七州诸军事的权力,但桓玄掌权后的第一时间就是任命刘牢之为会稽内史。
原本,刘牢之在关键时候投降了桓玄,立了功,按理说应该得到更高的奖赏才对,现在却不升反降,只给了一个芝麻官儿。
但很明显,桓玄忌惮刘牢之,更忌惮他手中的兵权,所以这是变着法地削弱刘牢之,解除他手中的兵权。
毕竟此时的刘牢之已经是个反复无常的人了,他先是背叛王恭,投降朝廷,现在有背叛朝廷,投降桓玄。
站在桓玄的角度,这样一个人,指不定哪天还得背叛自己,所以绝对不能让这样的人掌权。
刘牢之收到新的任命后,顿时大惊失色,他明白桓玄这是打算过河拆桥了,于是打算将自己的嫡系军队向广陵移动,再联合驻军广陵的将领高雅之所部,起兵对抗桓玄。
此时有个关键人物出场,刘裕认为桓玄如今权倾朝野,而且十分忌惮刘牢之,他是不可能眼看着刘牢之把数万大军移动到广陵的。
最关键的是,刘裕从刘牢之背叛王恭开始,看着刘牢之反复背叛,如今败亡是必然的结局,于是离开了刘牢之。
也正是因为刘裕没有参与刘牢之反叛桓玄,所以事后清算的时候,刘裕躲过一劫。
按理说,刘牢之手里数万精兵,真要起兵反抗桓玄,起码也得掀起一番风浪才对。
但此时的刘牢之已经没有资本起兵反抗桓玄了。
就像上文说到的,刘牢之先是背叛王恭,投降朝廷,接着又背叛朝廷,投降桓玄,现在又要背叛桓玄,起兵推翻他。
前后三次背叛,使得刘牢之名声大损,连他的部将们都看不下去了,都认为刘牢之如此反复地投降、反叛,实在是反复无常。
这样的人又如何能带着大家成就大事呢?
于是,刘牢之的部将们纷纷自行离去,刘牢之由此变成了孤家寡人,无奈之下,为了不被桓玄羞辱,刘牢之自尽身亡。
后来桓玄得知了刘牢之曾经密谋起兵反对自己的事情,下令将刘牢之从坟里挖出来,开棺斩首,曝尸街头。
而桓玄也因为刘牢之这次密谋反叛的事情,对北府兵更加忌惮。
接着便走了一步臭棋,他对北府兵高层将领展开了大清洗,大量的北府兵将领被杀,还有不少人为了保命,甚至逃亡到北方的西秦以及南燕。
但唯独有一个人不在清洗之列。
这个人就是刘裕,因为刘裕在刘牢之决定起兵时就已经离开了,没有参与这件事。
最关键的是,当时孙恩、卢循起义尚未被扑灭,昔日与起义军作战中,刘裕的战绩最好,可以说,整个东晋王朝,除了刘裕,根本没人能打得过起义军。
桓玄虽然掌控力朝政大权,但他手下还真没有能打的将领,而起义军又是一个巨大的军事威胁,桓玄需要依靠刘裕来对付起义军。
接下来的时间里,桓玄一面紧锣密鼓地准备篡位,一面重用刘裕,让他讨伐起义军。
孙恩死后,卢循接管了起义军大权,并多次进犯东晋各地州郡,刘裕出兵后,果然把卢循打得大败,将其撵到了海岛上龟缩起来。
起义军被暂时镇压后,桓玄也展开了实质性的篡位行动。
他先是强迫皇帝封他为楚王,加九锡,紧接着便逼迫晋安帝禅位于他,国号为楚,改元“永始”,然后封晋安帝为平固王,不久后将其迁于寻阳。
到了这一步,桓玄篡位算是成功了,而且整个过程中没有遇到任何阻碍。
因为能阻碍他的人,都被干掉了,无论是昔日的地方军阀殷仲堪、杨佺期,还是司马道子、司马元显,都被搞死了。
然而,这看似成功的背后,却隐藏着致命的危机。
因为有一个人正在密谋收拾掉桓玄,这个人就是刘裕。
刘裕也是北府兵高层将领之一,桓玄对北府兵高层的大清洗,无疑是让刘裕十分不满的,所以他决定起兵讨伐桓玄。
但要是起兵的话,就不能像常规的打法,聚众起兵,再和桓玄正面对决。
因为桓玄掌控着整个帝国的资源,如果起兵的距离太远,他有充足的时间调动兵力和资源镇压,只有出其不意,才有胜算。
最后,刘裕在孔靖的建议下,决定在京口起兵。
因为京口就在建康城附近,在那起兵的话,可直接兵临建康城下,而且京口也是昔日北府兵的基地,有助于起事。
但问题是,京口掌控在桓修手里,刘裕不可能大摇大摆地把自己的军队开到京口,更不可能在桓修的眼皮底下大摇大摆地招兵买马。
不过这个问题并不能难倒刘裕。
几天后,刘裕带着一帮人伪装成朝廷派来的使者,大摇大摆地进入京口,桓修以为是桓玄派来的人,不敢怠慢,亲自前去迎接。
结果就在桓修出来迎接时,刘裕等人趁其不备,一刀就砍下了桓修的头颅。
接着,刘裕对旁边目瞪口呆的其他官员说道,晋安帝已经复辟,桓玄已经被杀,他的头颅都被挂在朱雀桥上了,我们就是奉了晋安帝的圣旨诛杀桓氏逆贼的。
在场的所有人被这一幕震慑住了,而且相信了刘裕的话,京口由此被刘裕掌控。
同时,在广陵这个地方,被桓弘控制,刘裕的心腹孟昶假意邀请桓弘第二天出门打猎,结果第二天一大早就带着一群士兵,进入衙门,趁桓弘没有戒备,将其诛杀,由此掌控广陵。
随后,刘裕聚集一支1700人的队伍开始讨伐桓玄。
刘裕讨伐桓玄的过程,写出来很长,足以单独再写一篇,这里就不细说了。
桓玄得知刘裕起兵后,连续派出大军讨伐,但都被刘裕击溃,不久之后,刘裕攻破建康,桓玄仓皇逃往荆州。
刘裕随即挥师西进,与桓玄再度交战,最终,桓玄大败,乘坐战船逃往益州,结果被益州水师击败,益州都护冯迁登上船斩杀了桓玄。
桓玄败亡后,刘裕迎回了晋安帝,恢复了晋室正统。
刘裕也因为这种对一个王朝的再造之功,一举成为权倾天下的人物,他的威望抵达巅峰。
但这种功勋和威望,还不足以为刘裕篡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他还需要更多的威望以及稳固自己的权势。
接下来的十几年里,刘裕发动北伐,攻灭了南燕,接着平定了卢循之乱,巴蜀地区叛乱,也被他平定。
接着又收拾掉了占据荆州的晋宗室司马休之,除掉朝廷里能威胁自己的势力,稳固了自己的权势,然后再次北伐,攻灭后秦。
干完这些事情,刘裕整整花了十几年时间,而他的声望也达到新的顶峰,这个时候,他再篡位,就没有任何阻碍了。
无论是朝廷里还是地方上,能反对他的人,都被清理赶紧了,而且经过十几年的实际统治,在整个东晋朝野上下,乃至地方上,都是刘裕的支持者。
419年,眼见时机成熟,刘裕遂篡位称帝,建立刘宋政权。
同样是篡位,再看桓玄,他最大的败笔就是太猴急,而且策略失当。
刚刚攻入攻入京城,权势、地位都不稳固的情况下,加上他原本只是个地方军阀,在朝野上下乃至地方上都缺乏支持和声望,就迫不及待地篡位,这注定会根基不稳。
篡也就篡了吧,如果他能采取措施稳固自己的地位和根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皇位只会越来越稳固。
但他还是做出了一生中最大的败笔。
刘牢之这人反复无常,死了也就算了,北府兵正是群龙无首的时候,此时若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开出优厚条件笼络人心,争取大部分将领归附自己,对于那些不服的,再慢慢收拾。
这样方能利用缓冲时间巩固皇位和统治。
可他的做法是直接把北府兵高层一锅端了,这一下就把整个北府兵集团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最严重的是,桓玄就是想破脑袋他也想不到,刘裕仅凭区区百来号人,就能夺取京口,更想不到的是,刘裕起兵时区区1700人愣是把自己具有碾压性兵力优势的平叛大军打得落花流水。
归根结底,还是刘裕的能力实在是太变态了,当时无人能敌。
桓玄败在他手里,输得一点都不冤。
如果他不对北府兵高层采取血洗的方式,兴许还能多存活一段时间。
因为桓玄注定是要败亡的。
史载,桓玄篡位后,骄奢荒侈,游猎无道,通宵玩乐。而且大修宫殿,劳民伤财,对天下的治理也毫无成绩。
照他这么个折腾法,就算刘裕当时没有起兵,早晚也会出现更多反对桓玄的人,被推翻是迟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