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篡晋为什么刘裕成功了而桓玄失败了?一文看懂桓玄篡位始末

2025年03月30日23:32:05 历史 1176

桓温的儿子桓玄篡位,本质上是地方军阀起兵谋反,攻入京城,夺取江山的行动,桓玄之所以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是对北府兵高层展开大清洗,玩儿过火了。

桓玄虽然是权臣桓温的儿子,但也正因为如此,朝廷方面对他百般防备,生怕再出现第二个桓温。

因此,对待桓玄这个人,朝廷要么给他一个无实权的闲职,要么给个芝麻小官儿,反正就是得防着。

桓玄也因此对朝廷十分不满,但一时半会儿也没办法。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在朝廷的严格防范下,桓玄就一辈子只能做个豪门子弟,到死也不可能染指朝廷权力的。

然而,一场叛乱爆发,给了桓玄崛起的绝佳机会。

同样是篡晋为什么刘裕成功了而桓玄失败了?一文看懂桓玄篡位始末 - 天天要闻

我们都知道,东晋是一个门阀政治的时代,皇帝很多时候并没有太大的权力,反而实力派门阀对地方具有较高的控制权。

当时,东晋的权力格局是这样的。

在朝廷中央,皇帝是晋安帝司马德宗,此人生性愚笨,不擅长说话,甚至连冬夏都无法区分。

有时候我真怀疑司马家这种先天智力障碍是不是有遗传,五胡乱华之前的晋惠帝司马衷也是先天智力障碍,现在又出一个......

皇帝愚笨,那么大权自然旁落,当时朝政大权主要由司马道子和他的次子司马元显把持。

在地方上,兖州刺史王恭豫州刺史庾楷荆州刺史殷仲堪等门阀,控制着地方的统治权,他们手里有钱有兵,有和朝廷叫板的资本。

司马道子掌权后,听了奸臣王国宝的建议,试图削藩,由此引发这些地方实力派的不满,双方矛盾激化,随即诉诸武力解决。

王恭、殷仲堪、庾楷这三个门阀决定以清君侧的名义宣布起兵,讨伐王国宝。

但是,殷仲堪是一介文人,不懂军事,只能依靠桓玄和杨佺期

桓玄为什么能在殷仲堪手下掌兵呢?因为桓玄是桓温的儿子,荆州是桓家的老巢,他们家族经过桓温、桓冲的经营,实力不容小觑。

朝廷与这些地方实力派开战之后,庾楷所部被击溃,朝廷方面随后又招降了王恭手下的大将刘牢之,并击溃王恭所部。

刘牢之就是北府兵名将,十分骁勇善战,这个人后面是桓玄篡位失败的导火索。

朝廷方面虽然击败了庾楷和王恭,但面对桓玄和杨佺期却始终无法取胜。

为了结束战争,朝廷方面采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随即便任命桓玄为江州刺史,杨佺期为雍州刺史。

这二位原本是殷仲堪手下的大将,现在一下升职到和殷仲堪平起平坐的位置,捞到了好处,自然就不愿再打了,战事由此告一段落。

但他们回到各自的地盘后,桓玄因为这次起兵对抗朝廷加上家族名望,使得他在门阀中的声望甚至盖过了殷仲堪。

最关键的是,桓玄的野心极大,虽然做了江州刺史,成了一方诸侯,但仍不满足于现状,他对地盘扩张有着十分强烈的欲望。

于是,几大门阀之间围绕着地盘和利益,明争暗斗,最终大打出手。

而掌管朝政大权的司马元显再次使出分化离间之计。

正好桓玄上书朝廷,要求扩大地盘,司马元显遂以朝廷的名义把荆州的四个郡划归桓玄,目的是挑拨桓玄和殷仲堪之间的斗争。

殷仲堪为了对付桓玄,与杨佺期结盟。

399年,北方的后秦进攻对东晋控制的洛阳发动进攻,桓玄于是以增援洛阳为借口,发兵进攻荆州,杨佺期随即发兵增援殷仲堪。

双方开战之后,桓玄一举击败殷仲堪和杨佺期两大势力,把荆州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

朝廷方面慑于桓玄的兵锋,只能承认现状,任命桓玄为荆州刺史,都督荆、司、雍、秦、梁、益、宁七州诸军事。

从此,昔日多个门阀并立的格局瓦解,桓玄一家独大,成为东晋最强的地方军阀。

同样是篡晋为什么刘裕成功了而桓玄失败了?一文看懂桓玄篡位始末 - 天天要闻

对于桓玄的壮大,司马元显自然是寝食难安的,为了对抗桓玄,司马元显只能选择扩军备战。

但由此带来的军费支出进一步加剧了东晋本来已经恶化的社会经济,原本民不聊生的局面经过这么一折腾,引发了农民起义。

不久之后,东晋爆发了著名的孙恩、卢循起义。

401年孙恩的兵锋直逼东晋首都建康,朝廷大为震恐,桓玄于是以进京勤王为理由,挥师东进,实际目的是想进军京城,控制朝廷。

但司马元显以皇帝的名义下达诏令,暂时阻止了桓玄。

虽然危机暂时解除了,但司马道子、司马元显这对父子对桓玄不断扩张的实力十分担忧,生怕哪天桓玄就攻入京城了。

此时,司马元显身边的谋士张法顺建议趁桓玄刚刚得到荆州,人心未附、立足未稳的时机,出动大军将其攻灭。

402年,朝廷方面以司马元显为骠骑大将军、征讨大都督,以刘牢之为前锋都督,宣布讨伐桓玄。

为了瓦解朝廷大军,桓玄对刘牢之采取了诱降政策。

刘牢之显然是没有经住诱惑,直接选择投降桓玄,朝廷方面随即陷入极端被动的局面。

很快,桓玄发起了主动的攻势,朝廷大军根本挡不住,一再溃败。

最终,桓玄攻入京城,干掉了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清洗了其党羽,掌控力东晋朝政大权,把皇帝变成了傀儡。

此时,桓玄的职务是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扬州牧,实打实的权臣,是东晋的实际统治者。

然而,桓玄掌权后,对刘牢之的处理,成为了他最终败亡的起点。

刘牢之当初投靠朝廷后,得到的待遇是都督七州诸军事的权力,但桓玄掌权后的第一时间就是任命刘牢之为会稽内史。

原本,刘牢之在关键时候投降了桓玄,立了功,按理说应该得到更高的奖赏才对,现在却不升反降,只给了一个芝麻官儿。

但很明显,桓玄忌惮刘牢之,更忌惮他手中的兵权,所以这是变着法地削弱刘牢之,解除他手中的兵权。

毕竟此时的刘牢之已经是个反复无常的人了,他先是背叛王恭,投降朝廷,现在有背叛朝廷,投降桓玄。

站在桓玄的角度,这样一个人,指不定哪天还得背叛自己,所以绝对不能让这样的人掌权。

同样是篡晋为什么刘裕成功了而桓玄失败了?一文看懂桓玄篡位始末 - 天天要闻

刘牢之收到新的任命后,顿时大惊失色,他明白桓玄这是打算过河拆桥了,于是打算将自己的嫡系军队向广陵移动,再联合驻军广陵的将领高雅之所部,起兵对抗桓玄。

此时有个关键人物出场,刘裕认为桓玄如今权倾朝野,而且十分忌惮刘牢之,他是不可能眼看着刘牢之把数万大军移动到广陵的。

最关键的是,刘裕从刘牢之背叛王恭开始,看着刘牢之反复背叛,如今败亡是必然的结局,于是离开了刘牢之。

也正是因为刘裕没有参与刘牢之反叛桓玄,所以事后清算的时候,刘裕躲过一劫。

按理说,刘牢之手里数万精兵,真要起兵反抗桓玄,起码也得掀起一番风浪才对。

但此时的刘牢之已经没有资本起兵反抗桓玄了。

就像上文说到的,刘牢之先是背叛王恭,投降朝廷,接着又背叛朝廷,投降桓玄,现在又要背叛桓玄,起兵推翻他。

前后三次背叛,使得刘牢之名声大损,连他的部将们都看不下去了,都认为刘牢之如此反复地投降、反叛,实在是反复无常。

这样的人又如何能带着大家成就大事呢?

于是,刘牢之的部将们纷纷自行离去,刘牢之由此变成了孤家寡人,无奈之下,为了不被桓玄羞辱,刘牢之自尽身亡。

后来桓玄得知了刘牢之曾经密谋起兵反对自己的事情,下令将刘牢之从坟里挖出来,开棺斩首,曝尸街头。

而桓玄也因为刘牢之这次密谋反叛的事情,对北府兵更加忌惮。

接着便走了一步臭棋,他对北府兵高层将领展开了大清洗,大量的北府兵将领被杀,还有不少人为了保命,甚至逃亡到北方的西秦以及南燕

但唯独有一个人不在清洗之列。

这个人就是刘裕,因为刘裕在刘牢之决定起兵时就已经离开了,没有参与这件事。

最关键的是,当时孙恩、卢循起义尚未被扑灭,昔日与起义军作战中,刘裕的战绩最好,可以说,整个东晋王朝,除了刘裕,根本没人能打得过起义军。

桓玄虽然掌控力朝政大权,但他手下还真没有能打的将领,而起义军又是一个巨大的军事威胁,桓玄需要依靠刘裕来对付起义军。

接下来的时间里,桓玄一面紧锣密鼓地准备篡位,一面重用刘裕,让他讨伐起义军。

孙恩死后,卢循接管了起义军大权,并多次进犯东晋各地州郡,刘裕出兵后,果然把卢循打得大败,将其撵到了海岛上龟缩起来。

起义军被暂时镇压后,桓玄也展开了实质性的篡位行动。

同样是篡晋为什么刘裕成功了而桓玄失败了?一文看懂桓玄篡位始末 - 天天要闻

他先是强迫皇帝封他为楚王,加九锡,紧接着便逼迫晋安帝禅位于他,国号为楚,改元“永始”,然后封晋安帝为平固王,不久后将其迁于寻阳

到了这一步,桓玄篡位算是成功了,而且整个过程中没有遇到任何阻碍。

因为能阻碍他的人,都被干掉了,无论是昔日的地方军阀殷仲堪、杨佺期,还是司马道子、司马元显,都被搞死了。

然而,这看似成功的背后,却隐藏着致命的危机。

因为有一个人正在密谋收拾掉桓玄,这个人就是刘裕。

刘裕也是北府兵高层将领之一,桓玄对北府兵高层的大清洗,无疑是让刘裕十分不满的,所以他决定起兵讨伐桓玄。

但要是起兵的话,就不能像常规的打法,聚众起兵,再和桓玄正面对决。

因为桓玄掌控着整个帝国的资源,如果起兵的距离太远,他有充足的时间调动兵力和资源镇压,只有出其不意,才有胜算。

最后,刘裕在孔靖的建议下,决定在京口起兵。

因为京口就在建康城附近,在那起兵的话,可直接兵临建康城下,而且京口也是昔日北府兵的基地,有助于起事。

但问题是,京口掌控在桓修手里,刘裕不可能大摇大摆地把自己的军队开到京口,更不可能在桓修的眼皮底下大摇大摆地招兵买马。

不过这个问题并不能难倒刘裕。

几天后,刘裕带着一帮人伪装成朝廷派来的使者,大摇大摆地进入京口,桓修以为是桓玄派来的人,不敢怠慢,亲自前去迎接。

结果就在桓修出来迎接时,刘裕等人趁其不备,一刀就砍下了桓修的头颅。

接着,刘裕对旁边目瞪口呆的其他官员说道,晋安帝已经复辟,桓玄已经被杀,他的头颅都被挂在朱雀桥上了,我们就是奉了晋安帝的圣旨诛杀桓氏逆贼的。

在场的所有人被这一幕震慑住了,而且相信了刘裕的话,京口由此被刘裕掌控。

同时,在广陵这个地方,被桓弘控制,刘裕的心腹孟昶假意邀请桓弘第二天出门打猎,结果第二天一大早就带着一群士兵,进入衙门,趁桓弘没有戒备,将其诛杀,由此掌控广陵。

随后,刘裕聚集一支1700人的队伍开始讨伐桓玄。

刘裕讨伐桓玄的过程,写出来很长,足以单独再写一篇,这里就不细说了。

桓玄得知刘裕起兵后,连续派出大军讨伐,但都被刘裕击溃,不久之后,刘裕攻破建康,桓玄仓皇逃往荆州。

刘裕随即挥师西进,与桓玄再度交战,最终,桓玄大败,乘坐战船逃往益州,结果被益州水师击败,益州都护冯迁登上船斩杀了桓玄。

桓玄败亡后,刘裕迎回了晋安帝,恢复了晋室正统。

刘裕也因为这种对一个王朝的再造之功,一举成为权倾天下的人物,他的威望抵达巅峰。

但这种功勋和威望,还不足以为刘裕篡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他还需要更多的威望以及稳固自己的权势。

接下来的十几年里,刘裕发动北伐,攻灭了南燕,接着平定了卢循之乱,巴蜀地区叛乱,也被他平定。

接着又收拾掉了占据荆州的晋宗室司马休之,除掉朝廷里能威胁自己的势力,稳固了自己的权势,然后再次北伐,攻灭后秦。

干完这些事情,刘裕整整花了十几年时间,而他的声望也达到新的顶峰,这个时候,他再篡位,就没有任何阻碍了。

无论是朝廷里还是地方上,能反对他的人,都被清理赶紧了,而且经过十几年的实际统治,在整个东晋朝野上下,乃至地方上,都是刘裕的支持者。

419年,眼见时机成熟,刘裕遂篡位称帝,建立刘宋政权。

同样是篡晋为什么刘裕成功了而桓玄失败了?一文看懂桓玄篡位始末 - 天天要闻

同样是篡位,再看桓玄,他最大的败笔就是太猴急,而且策略失当。

刚刚攻入攻入京城,权势、地位都不稳固的情况下,加上他原本只是个地方军阀,在朝野上下乃至地方上都缺乏支持和声望,就迫不及待地篡位,这注定会根基不稳。

篡也就篡了吧,如果他能采取措施稳固自己的地位和根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皇位只会越来越稳固。

但他还是做出了一生中最大的败笔。

刘牢之这人反复无常,死了也就算了,北府兵正是群龙无首的时候,此时若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开出优厚条件笼络人心,争取大部分将领归附自己,对于那些不服的,再慢慢收拾。

这样方能利用缓冲时间巩固皇位和统治。

可他的做法是直接把北府兵高层一锅端了,这一下就把整个北府兵集团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最严重的是,桓玄就是想破脑袋他也想不到,刘裕仅凭区区百来号人,就能夺取京口,更想不到的是,刘裕起兵时区区1700人愣是把自己具有碾压性兵力优势的平叛大军打得落花流水。

归根结底,还是刘裕的能力实在是太变态了,当时无人能敌。

桓玄败在他手里,输得一点都不冤。

如果他不对北府兵高层采取血洗的方式,兴许还能多存活一段时间。

因为桓玄注定是要败亡的。

史载,桓玄篡位后,骄奢荒侈,游猎无道,通宵玩乐。而且大修宫殿,劳民伤财,对天下的治理也毫无成绩。

照他这么个折腾法,就算刘裕当时没有起兵,早晚也会出现更多反对桓玄的人,被推翻是迟早的事情。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重任”在肩又折腾不止的宋希濂兵团 - 天天要闻

“重任”在肩又折腾不止的宋希濂兵团

1、宋希濂的十四兵团在48年8月正式成立,与其同时成立的还有杜聿明的二兵团和黄维的十二兵团,二兵团十二兵团是基于5军和18军为基础组建的,且作为国军在南线的两大主力,一直到处驰援,十四兵团的组建则有点意外,一是缺乏一支核心队伍,二是连兵团司
灞上风云:刘邦入关的权谋之路 - 天天要闻

灞上风云:刘邦入关的权谋之路

公元前207年11月,当项羽在巨鹿与秦军主力展开生死搏杀时,刘邦正率军悄然逼近关中平原。这场看似轻松的西征之旅,实则充满了政治智慧与战略考量,为这位泗水亭长最终登上九五之尊埋下了关键伏笔。一、战略棋盘上的布局 楚义帝熊心在分封诸侯时,精心设
这种剧毒蛇15年后再次现身安徽! - 天天要闻

这种剧毒蛇15年后再次现身安徽!

安徽商报、元新闻记者了解到,受黄山市徽州区生态环境分局委托,安徽大学陈众调查团队在黄山市徽州区开展县域两栖爬行动物调查时,记录到极罕见的毒蛇——福建华珊瑚蛇。这是自2010年以来,时隔15年安徽再次记录到该物种,也是省内目前仅有的两笔确凿分布记录,具有重要的科研与保护价值。剧毒“美貌杀手”福建华珊瑚蛇属有...
光宗耀祖的方式有很多种,希特勒却选择了违背母亲遗愿的方式 - 天天要闻

光宗耀祖的方式有很多种,希特勒却选择了违背母亲遗愿的方式

光宗耀祖似乎怎么着都不能够与希特勒牵扯到一起,可当1938年3月13日,希特勒站在母亲的墓前祷告的时候,他的确做到了。这一天希特勒刚刚完成了吞并奥地利,实现了德国与奥地利人万年不变的梦想。此时希特勒是两国的英雄,可站在母亲面前,他却食言了。
碧血丹心:文天祥的千年绝唱 - 天天要闻

碧血丹心:文天祥的千年绝唱

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的伶仃洋上,一叶孤舟载着南宋最后的宰相文天祥,在元军战船的包围中起伏。这位四十四岁的文士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长江以南的天空正飘着血色的残阳。八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翻开《正气歌》泛黄的纸页,依然
少林寺监院释延琳逝世 - 天天要闻

少林寺监院释延琳逝世

据悉,中国药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少林寺监院,原少林书局、少林药局负责人,少林禅医文化传承人释延琳法师,因病于2025年5月27日上午在杭州逝世,享年63岁。公开资料显示,释延琳法师,俗名钱三吉,1962年1月出生,浙江杭州人,1988年皈依少林寺释永信方丈。2002年创设“少林书局”,编辑整理出版了《少林武功医宗秘笈》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