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谋士,法正的水平是顶尖的。他能精准洞察人性与局势,为刘备贴身制定计策,帮助他夺下益州与汉中。如果法正不死,征讨东吴的时候,或许就不会惨败了。
法正第一次出场,是在刘璋的麾下。此时,他只是个谋士,没有什么战绩。但是,这并非是他才能不足,而是刘璋暗弱无能,常常举棋不定。法正也想建功立业,但是刘璋不给力,他也没有办法。
而在刘璋麾下,像法正这种情况的,并不只有他一人。法正的好友张松,对刘璋也很失望。
但是,相比于法正,张松要更为主动。当时,曹操想征讨张鲁,刘璋担心会波及到他。于是,张松趁机献策,建议刘璋迎刘备入蜀,让他去征讨张鲁。
刘璋空有地盘,刘备居无定所。如果双方和做,那无论是刘璋还是刘备,都能赚的盆满钵满。刘璋听了张松的话,心中也很激动。于是,他派出法正,让他带领士兵去迎接刘备。
法正本就有心另投明主,现在见到刘备,才发现这才是他应当追随的人。于是,在迎接刘备后,他就和张松密谋,计划帮助刘备夺取益州。
要知道,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作为霸业的开端,益州是个不错的选择。刘备虽然也算一路诸侯,但相比于曹操、孙权,他的根基还是不足。若是能占据益州,那才有了与他们抗衡的实力。
刘备刚入蜀,就被一部分人提防。尤其是黄权,他劝谏刘璋说:刘备有能力有威望,现在他入益州,若是把他当做部下,他必定不满意;把他当做领导,一国又不能容二主。无论怎么说,刘备的威胁太大了。
一开始,刘璋也没当回事。直到后来,张肃告发张松,将张松密谋的事情全部上报刘璋。刘璋大怒,斩杀了张松,和刘备的关系也破裂了。
刘备本应徐徐图之,但现在双方撕破了脸,原计划是没法用了。法正见此情形,也更新了计划。
他向刘备表示,刘璋懦弱,他的军队也没有战斗力,不足为惧。当下最要紧的,还是赶快拿下成都,而后占据益州。在法正的建议下,刘备也不装了,带着军队就走向了成都。
但刘璋毕竟是汉室宗亲,就算再怎么窝囊,实力还是不容小觑的。在进军途中,刘备也遇到了不少强敌。尤其是涪水关的泠苞、邓贤等人,给刘备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在法正的建议下,刘备声东击西,佯装正面攻打,吸引对方主力部队。而后派魏延、黄忠率精锐绕后。黄忠、魏延顺利攻破敌军营寨,泠苞、邓贤大败而逃。
过了涪水关,也就没什么阻力了。之后,他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到了成都城下。
刘备兵临城下,刘璋也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于是,他也没做什么抵抗,选择了开城投降。就这样,在法正的一路帮扶下,刘备成功拿下了益州。也因此,法正被任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
在当时,刘备麾下有两大谋士,一个诸葛亮,一个法正。他们两个作为刘备的左膀右臂,一正一奇,似乎所有的问题,在他们面前都不算什么。
建安二十二年,曹傲平定了张鲁,但他并没有急着打益州,而是让夏侯渊、张郃镇守汉中,自己带兵返回中原。
法正发现,这是个很好的机会。他向刘备建议说:按理来说,曹操平定了张鲁,定然会攻打益州。但他现在匆忙回军,定然是后方出现了问题。我们不如趁这个机会,全力进攻汉中。一旦占据汉中,我们进可攻、退可守,这是天赐良机啊!
刘备听了这番话,也没过多犹豫,亲率大军攻向了汉中。刘备来势汹汹,夏侯渊与其交锋几回合,就知道不能力敌,所以选择避而不战。刘备几次叫阵,都没能让其出击。
法正知道,若是夏侯渊打定主意防守,那刘备也无可奈何。而且,等到曹操处理好后方的事情,那刘备可就麻烦了。
所以,他建议刘备占领定军山。定军山是汉中要地,一旦占据这里,就算曹操来援,刘备也毫不畏惧。而且,若是刘备前去占领定军山,夏侯渊就算不想打,也只能前来迎敌。
于是,在法正的筹谋下,刘备驻扎在阳平关,佯装要长期对敌。同时,他派黄忠带领精锐,前去占领定军山。果然,夏侯渊得知消息后,也坐不住了,亲自率领大军前来争夺。而他这么做,正中法正下怀。
时机已到,接下来刘备要做的,就是全力出击了。刘备正面冲击,同时命令黄忠侧面对敌。一时之间,夏侯渊被打的头昏脑涨。在混战中,黄忠一刀砍杀夏侯渊,将曹军逼退。
夏侯渊的死讯,让曹操大为震惊。匆忙之中,他也率领大军来援。但此时,刘备已经占据了优势,即便是曹操亲至,他也丝毫不慌。
话虽然是这么说的,但是军事上的事情,向来不能粗心大意。保险起见,法正建议效仿夏侯渊,坚守不出。
曹操虽然士兵众多,但是千里奔袭而来,早就疲惫不堪了。若是打上几次胜仗,那情况还能好些。但刘备坚守不出,曹军士气也就越发低落了。
一时之间,曹操要面对的情况,和刘备之前是一模一样。区别在于,此时的曹操,可没有定军山来解围。
所以,时间一久,曹操也有心撤退。双方僵持了这么久,法正对曹操的心思,多少也有些预料。所以,他再次献策,建议刘备主动发动进攻。
自从法正到了,刘备可谓是顺风顺水,所以对于他的建议,刘备也欣然采纳。他派出赵云、黄忠等人,令其率领小股精锐,不断骚扰曹军,烧毁其粮草辎重。
本就有心撤退,现在粮草也被毁,曹操纵使万般不甘,也只能率领大军撤退。自此,汉中之战以刘备的胜利告终。
占据汉中后,刘备进位汉中王。在与曹操的较量中,他第一次取得了重大胜利,也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且,法正不但擅长军略,更擅长揣测人心。自从他来到刘备麾下,就一直动用这种天赋,利用各方势力的矛盾,为刘备谋取利益。
在攻下益州后,对于如何处理刘璋旧臣,刘备也有些头疼。就在这时,法正站了出来,向刘备推荐了许靖。
法正表示,许靖虽然喜好空谈,没有才能。但你刚刚占据益州,正是要广纳贤才的时候。我们任用许靖,不需要让他负责什么事情,把他当做吉祥物就好。这样做,就是立下了一块招牌,才方便我们招揽更多的人才。
事实也的确如此,这些名士可能没什么才能,但是在名声、民望这方面,是无需质疑的。有了许靖在,一些犹豫的才子,也纷纷前来投奔刘备。
对于蜀汉和东吴之间的关系,法正有着独特的见解。他知道,蜀汉和东吴之间,是联盟,也是竞争关系。准确来说,是因为曹操势大,能威胁蜀、吴二国。因为强大敌人的存在,才让两国联合起来。
但法正也知道,即便是联盟,也不能放松警惕。江东的那些人,很有可能为了眼前利益,而选择背弃盟约。所以蜀汉要做的,是捍卫自己的利益,同时借助东吴的存在,震慑曹操,令其不敢轻易南下。
有人评价说,法正就是贾诩、郭嘉的蜀汉版。心狠手辣、锋芒毕露。更重要的是,相比于理想,法正更看重现实。
法正的这种风格,都是在刘璋麾下养成的。法正也是年少有志的才子,但可惜,在乱世之中却郁郁不得志。长期压抑的政治生活,也打碎了他一次次的幻想。
所以,法正才不强求什么道义、理想,而是基于现实情况,给出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案。
孙子兵法有云:以正合,以奇胜。在刘备手下,诸葛亮是“正”,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而法正就是那个“奇”,用计如鬼,奇谋策划频出。
双方风格不同,但又彼此互不。诸葛亮坐镇后方,保证后勤供给,法正随军出征,在前线出谋划策。正是双方的这种配合,才让刘备轻易的拿下汉中。
但可惜,法正英年早逝,年仅四十五岁就逝世了。法正的死,对于整个蜀汉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诸葛亮就曾感叹道,要是法孝直还活着,定能劝阻刘备不去伐吴。若是这场战争没有发动,后续的那些事情,可能都会改变。
总的来说,对于刘备而言,法正是他的左膀右臂,是战场上值得信赖的谋士。放眼整个三国,在“奇谋”这一方面,法正绝对位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