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时期,出于战争形势的需要,我军陆续成立过19个兵团。编制的增加,让一些原本能力突出的纵队司令员,得以有机会再升一步。
不过对于将星云集的解放军来说,19个名额还是太少了,部分非常能打且有资格出任兵团司令员的人,最终都遗憾落选,其中又以这六人为最。
他们都是野战军极其耀眼的名将,各自出于什么原因没能当上兵团司令员呢?
1、二野头号主力王近山
邓公曾经评价过:二野在解放战争中谁的功劳大?我看是王近山同志。这并非虚言,别看1949年全军整编时二野有9个军,其实解放战争时期这些部队大多不在刘邓的指挥下。
13军、14军、15军原先都是随陈谢兵团作为战略预备队,归中央直接指挥;17军长期在华野领导下作战;18军很大一部分跟张国华一起建立二线军区。
只有10军、11军、12军、16军这四部,无论挺进大别山还是转战中原都在刘邓的直接指挥下。
12军就是王近山带出来的原中野四纵,每逢硬仗、恶仗,刘邓都点名让王近山率部顶上。该部在二野当中,属于头号主力。
但是,在二野组建的三个兵团里,得到邓公认可的二野第一猛将王近山却没能当上司令员。
对于这个结果,王近山最初也有些不理解,他找到邓公询问原因。
邓公回答:你作战勇敢,指挥能力强,有战功。但你有一个弱点,就是不太善于团结同志。作为一个兵团司令,更重要的是要能把大家团结起来,在这一点上,你还要继续进步。
这番话从整体做出分析,称赞王近山的同时又指出他的欠缺之处,领导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已是给足面子,王近山也不好再多言。
如果二野能多一个兵团,王近山还是有机会,但部队就那么多。这三个兵团司令员他谁都替代不了。陈赓不用多说,部队都是自己带出来的;
陈锡联在抗日战争时期做过王近山的直属上级;杨勇麾下很大一部分是原红一方面军、八路军115师、冀鲁豫的部队,解放战争才划到刘邓大军。论资历,王、杨差别不大,但部队渊源杨勇更胜一筹,所以最终王近山只担任兵团副司令员。
2、二野老资历王宏坤
作为红四方面军的主力军长、八路军的首任旅长,王宏坤资历傲人。但是在解放战争中,他却长期在二线工作。
最初他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六纵司令员,副手是王近山。不过王宏坤认为王近山指挥能力要更强,因此主动让贤、自己返回晋冀鲁豫军区协助领导工作。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兵力严重吃紧,晋冀鲁豫军区陆续新组建多个纵队前去增援,王宏坤是其中的10纵司令员。
他们抵达大别山不久,刘邓首长根据情况下达新指示,要求王宏坤去负责开辟桐柏根据地,随即桐柏军区成立、10纵番号被撤销。
也就是说,整个解放战争,王宏坤在野战部队任职的时间非常短。
本来王宏坤也还有机会担任兵团司令员的,渡江战役前,刘伯承以为敌人会抵抗得很坚决,就考虑过让桐柏、江汉、鄂豫军区各自组建一个军级单位,然后合编为第六兵团。
当时兵团司令员都已经定好,就是王宏坤。可让大家没想到的是,国民党号称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迅速被击溃。如此一来,就无需多组建兵团,王宏坤也就没能再担任野战军职务。
3、三野两把尖刀王必成和陶勇
在华野当中,粟裕用得最顺手的部队是叶飞一纵、陶勇四纵、王必成六纵,“叶王陶”从新四军开始就跟随粟裕作战,彼此默契很深。
叶飞当上了兵团司令员,陶勇和王必成却都只是副手,有些可惜。为何齐名的三人会有差异呢?这跟三野的复杂背景有关。
三野是由华中(新四军)、山东(八路军)合编而成,山东干部资历方面要胜过华中。粟裕也是比较谦逊的人,很多时候都把机会让给了山东干部。
因兵力比二野雄厚,三野组建了四个兵团。王建安、陈士榘、宋时轮三个司令员都是山东的。
他们基本都是红军军级干部、八路军旅级干部、解放战争很早就指挥超过一个纵队的兵力,比陶、王资历更深。
叶飞则是闽东红军领导人,比陶、王更能代表新四军发展线,所以最终陶、王落选。
4、四野一流猛将李天佑
在番号为“东北野战军”时期,李天佑地位超越了所有纵队司令员。四平收复战时,他指挥一纵、三纵、七纵、独2师等部共十个师攻城,三纵司令员是韩先楚,七纵司令员是邓华。
天津战役时,他指挥一纵、二纵进攻西线,二纵司令员是刘震。
按照我军的兵团规模,一个兵团三个军(纵队),一个军(纵队)三个师,李天佑很早就实际指挥超过一个兵团。而东野最早组建的5个纵队,李天佑指挥过4个,这些荣誉绝无仅有。
四野组建的四个兵团中,萧劲光、程子华、刘亚楼这三位司令员,李天佑没办法顶替。只有跟邓华竞争一下15兵团,但邓华在1947年的四平攻坚战表现更胜一筹,让野司有了更多考量。
当时李天佑指挥一纵、邓华纵队、六纵17师等部共10万人向四平发起进攻,情报显示城内守军在1.5万至2万左右,5倍的人数差,大家都以为十拿九稳。
可打起来后才发现,敌人在阵地、火力点分布上非常聪明,给攻坚造成很大麻烦。而且他们被打完一波又涌上来,似乎源源不断。
邓华感觉很不对劲,专门审问俘虏得知,陈明仁已将公务员、警察等机构人员都编入作战部队,总体人数已达到3万多。
情况有变,邓华认为应立即调一个纵队增援,以免徒增变数。李天佑却觉得凭眼下兵力完全可以对付,谁也说服不了谁。
争论上报到野司后,首长还是尊重攻城总指挥李天佑的意见。可事后证明,邓华才是对的。由于久攻不下,给了敌人调动增援的时间,最终只能撤围。
这一战让野司首长们认识到邓华的大局观,且四野组建15兵团时,大军已在南下,部队不再纯粹执行军事任务,还会涉及到建设、政治之类的工作。如此一来,邓华更合适,李天佑就落选了。
6、四野旋风司令韩先楚
韩先楚很能打,在东北打出旋风司令的威名,力主解放海南岛立下不朽功勋,抗美援朝每次抵前指挥都创造佳绩。单论作战,他能位于上将里的前列。
但是,他在资历上有所欠缺。土地革命时期最高担任师长,还是1936年5月才出任。抗日战争从1941年就返回了后方,少了几年立功的机会。
东北地区可是从各地区抽调精锐过去的,老资历一抓一大把,韩先楚这方面确实比不过,所以只能遗憾落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