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鹤凌是马英九的老爸,生在湖南湘潭,跟毛主席是老乡,还跟杨开慧读过同一所学校。
最让人感慨的,是他到死都惦记着两岸统一,反对“台独”。
他1920年11月9日出生在湖南湘潭县一个叫双阳村的地方。
那时候,家里不算穷,他爹马立安开了个铸铁锅厂,日子过得还行。湘潭这地方,跟韶山离得不远,大概就40公里左右,乡里乡亲的,风土人情差不多。马鹤凌小时候,家里条件还算过得去,但他6岁那年,老爸得病去世了,家里一下子就垮了。
他妈向敦带着他,日子过得艰难,靠着亲戚接济才撑下来。这时候,有个亲戚叫刘岳峙,挺仗义,是同盟会的老成员,帮着把马鹤凌送到了三樟乡的油麻完小读书。这学校现在还在用,当年就是刘岳峙建的,对马鹤凌照顾不少。
马鹤凌从小就挺争气,他考上了岳云中学。这学校在衡山县,算是湖南有名的私立中学。他在那儿读了六年,成绩一直不错,还特别喜欢运动。
体育老师杨一南教他跑步,他还真跑出了名堂,长沙市800米田径赛拿过第二,还代表湖南参加过全国万米长跑,成绩在省里数一数二。运动之外,他对中国文化也特感兴趣,尤其是孙中山的思想,对他影响特别大。
到了1941年,马鹤凌考上了重庆的中央政治大学。这学校是国民党办的,后来变成了台湾的“国立政治大学”。他在那儿读了四年,1944年毕业。那时候正赶上抗日战争后期,全国都在征兵,知识青年参军的风气特别浓。
他也被这股热潮感染,毕业后就加入了青年军,去了三峡前线打日本人。那年8月20日,他还跟中央政治大学的学妹秦厚修结了婚。新婚没多久,他就上了战场,夫妻俩聚少离多。
抗战胜利后,马鹤凌干过一阵蒋介石的侍卫官,后来还加入了“救国团”。
1949年,国民党败退,他跟着去了台湾。路上在香港停了停,他儿子马英九在那儿出生。1951年,他带着全家到了台湾,开始了新的生活。在台湾,他干了不少事,比如在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当处长,还在国民党的中央考核纪律委员会当副主任委员。
马鹤凌生在湘潭,毛主席生在韶山,俩地方离得近,都是湖南人。湘潭和韶山的文化差不多,乡音也差不多,马英九后来能说一口流利的长沙话,估计跟这有关系。
湖南这地方,出过不少牛人,像曾国藩、左宗棠,毛主席也是其中一个。马鹤凌虽然跟毛主席没见过面,但同乡这层关系,多少让他对大陆有点感情。
杨开慧是毛主席的第二任妻子,1901年11月6日生在长沙,1920年9月进了岳云中学,是学校第一批女学生。马鹤凌晚她15年,1935年才进这学校。
虽然时间差了不少,但俩人确实都读过岳云中学。杨开慧那时候在学校可能接触过新思想,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
马鹤凌入学时,学校已经很有名了,他在那儿学了不少东西,运动和文化兴趣都是那时候打下的基础。这校友关系虽然不深,但也算是个历史上的小巧合。
1949年,马鹤凌回过一次湖南老家。那时候国民党已经不行了,他回去看了亲戚朋友,还干了件挺有意思的事。
他把家里以前的粮租契约拿出来,当着佃农的面一把火烧了,说从今往后谁也不欠马家啥。这事儿在当地传开了,佃农们挺感激。
后来他的母亲向敦被抓了,差点没命,结果那些受过他恩惠的农民偷偷把她放了,送到香港。这件事他当时不知道,后来听说后,对湖南老乡特别感激。这经历让他对家乡的感情更深了。
到了台湾,马鹤凌一直在国民党里干活,但他心里老惦记着大陆。他让女儿马以南给在美国的外甥刘肇礼写信,问问老家的情况。
刘肇礼回信说了不少,还寄了照片,马鹤凌每次想家就拿出来看。他妹妹马元英带着刘肇礼来台湾看他,他在机场等了好久,见面时手都握得紧紧的。
1995年,他终于回了一趟大陆,去了湖南老家。那次回去,他看了老房子,拜了父母的墓,跟当地人聊了不少,回来后更坚定了推动两岸和平的念头。
晚年,马鹤凌成立了“台湾世界华人和平建设协会”,专门搞两岸交流。他一直跟儿女说,咱们是中国人,根在大陆。
2005年,他得了心脏病,住院的时候还拉着马英九的手,叮嘱他要反对“台独”,争取祖国统一。这成了他最后的遗愿。他去世那天是11月1日,86岁,骨灰盒上刻着:“化独渐统,全面振兴中国。”
马鹤凌反对“台独”的遗愿,是他一辈子的信念,从湖南到台湾,他一直觉得自己是中国人。
马英九后来当领导人,确实受了他爸不少影响。
2008年到2016年,他搞了两岸直航,还签了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让两岸经济联系紧了不少。
他在公开场合说过,他爸的遗愿是他做事的动力。
虽然有人说他政策太亲大陆,但从他爸的角度看,这正是他想看到的。马鹤凌要是活着,估计会挺欣慰。
参考资料
泪眼苍茫追忆马鹤凌先生.今日临安--临安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