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一天,正在前线指挥作战的32师师长涂学忠忽然接到刘伯承打来的电话。
原来,敌65军军长李振,深明大义,决定阵前起义,他通过中间关系辗转带话给刘伯承,希望和刘伯承见上一面,商讨起义事项。刘伯承就把电话打给了涂学忠,要涂学忠和李振见面商讨。
接到任务,涂学忠迅速准备。第二天一早,李振就来到了32师前沿阵地指挥所。
当李振第一眼看到涂学忠的时候,先是愣了一下,随后问了涂学忠一个奇怪问题:“你今年多大了。”
“33岁。”涂学忠答。
“你太年轻了,刘伯承没有诚意,不谈也罢。”
商谈阵前起义,这和年龄有什么关系?涂学忠愕然!
那么,李振为什么说刘伯承没有诚意?第二野战军那么多高级将领,刘伯承为何单单派出了涂学忠?
话还要从渡江战役说起。
1949年4月至6月,我120万大军一举突破长江防线,先后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中城市,并一路西南直逼成都。
守防成都的胡宗南眼见大势已去,提前跑路,把守防成都的重任交给了李振的65军。
李振当然看清了当时的形势,他也不愿做胡宗南的“替死鬼”。胡宗南这边一走,李振就开始筹划起义事宜。他先是暗中笼络了自己的一帮铁杆弟兄,再就是联系上不久前刚刚起义的郭勋祺,希望郭勋祺给刘伯承带话。
我党自然欢迎有识之士阵前起义的。当刘伯承得到李振要起义的消息,第一时间让郭勋祺给李振带话,对他坚持起义表示了欢迎,并马上安排涂学忠和李振见面商量起义事宜。
在李振的认知里,我方派出的人员级别越高,越能显示出我方的诚意。所以,当他见到涂学忠的第一句话就是问涂学忠的年龄。当得知涂学忠才33岁,还是一位毛头小伙,感觉受到了怠慢,这才说出“刘伯承没有诚意”这样的话来。
其实,对李振的起义,刘伯承是满有诚意的。开始,刘伯承打算亲自接见李振,由于部队正在追击李文兵团,战事吃紧,自己正在一线指挥,确实离不开。
后来他又计划安排一位和李振对等的军级领导和李振见面,又因为前线吃紧,每一位指挥员都离不开岗位。
既然大家都抽不出时间来,和李振见面约谈,刘伯承为什么派出了涂学忠呢?
刘伯承是鉴于以下原因考虑的,一个是涂学忠的32师正好布防在李振对面的前沿阵地,李振随时可以越过阵地,见面非常方便。再一个涂学忠14岁参军,参加过反“围剿”和长征,虽然年轻,资历和阅历丰富,又有工作经验,在军中算得上一位老同志了。把任务交给他,刘伯承放心。
可偏偏李振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年轻就是肤浅,派一个肤浅的人来和他谈起义,他认为规格不够。
这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当了解到李振的心中顾虑后,涂学忠第一时间把情况上报给参谋长李达,让他过来劝说李振。
于是,李达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到32师。见到李振,李达耐心地向他分析了当前战场形势:蒋介石不得民心,最终要失败,他还夸赞了李振能够认清形势,明辨是非,最后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李达还向李振解释了刘伯承正在前线脱不开身,传达了刘伯承对他的问候和关心。
虽然没见到刘伯承,李达作为参谋长能够亲自出来,也让李振放了心。回去后李振略作准备,第二天就率部起义了。
后来,李振跟随刘伯承的二野参与了川黔、贵阳等战役,为解放大西南作出了自己应尽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