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重紫》里,在第一集就自尽的太子,短短几秒的下场戏,就抓住观众的眼睛。
宝藏演员叶祖新被挖出,网友说他直接把这部剧拉到了历史正剧水准。
在这段前世戏里,太子面对仇恨的宋墨,知胜算不大,便接受现实,但心又不甘。
他选择自我了断,最后对他说杀错人,留下一个悬念。
太子的自尽,说明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个性,追求像玉石一样高洁的品格。
太子在陛下面前常常自称愚钝,不屑于权术,看上去能力一般。
太子真的能力一般么,能坐上太子之位,他一定有过人之处。
01.
被封为太子,说明太子符合成为储君的条件。太子的仁德是梁继芳教出来,他是皇帝为太子亲选的老师。深得皇帝信任,是一代忠臣。
剧里有一个细节,在围猎大会上,皇帝决定推广种植土豆,用土豆换马匹,高兴的吩咐让营田司操办,走户部的账,让梁继芳赶紧拟办。
拟办是根据皇帝的旨意提出拟办意见,梁继芳是文官之首,太子在他教导下,实际上也获得以老师为首的一众忠臣的拥护。
太子的仁厚是皇帝看重的,他只要顺着皇帝的意思走下去,行为上不出错,就能继承皇位。
他要做的就是揣摩君心,稳固太子之位,等着对手出错。
02.
太子并不愚钝,在皇帝没有退位之前,他要做的是不出风头。
太子第二次在剧里露面,是窦世枢从力真回来,他第一时间去了解辽东的情况。
窦世枢和王阁老,一个要开市一个要征兵,吵得不可开交。
皇帝直接指出问题关键——银子,皇帝看向太子,太子心领意会,提出让户部的窦世英算笔账,今年的银子够不够辽东折腾。
皇帝再问,你是储君,说说和力真的生意该怎么做。太子马上说,儿臣愚钝,除非天上掉钱,太子说出了皇帝所想——赚银子。
长公主叫来窦昭,窦昭进献了土豆,说土豆极易生长,已试种成功,并给种植土豆算了一笔账,稳赚不赔。
太子马上说,无论是北方缺雨,南方水灾,也都适宜吗?
在这场戏里,太子和皇帝的对话,说明太子已经监国,进入核心决策圈子,深得皇帝信任。
太子保持谦逊顺从,一是他性格如此,二是在皇帝没有退位之前,维护皇帝的权威。
在庆国公的问题上,皇帝要为太子选好顾命大臣,确保太子继位后朝局稳定。
皇帝准备用先贬后扬的权术,让太子顺利招揽蒋梅荪,成为他登基后的辅臣。
而太子说,宁愿三顾茅庐,以诚相待,而不愿用驭人之术。
太子的“愚钝”可以理解为两层意思,一是他本性如此,愿意用真诚待人,不屑靠权术。
二是皇权面前无父子,在皇帝面前他绝不表现的过分聪明,一个听话、顺从的太子才是皇帝愿意见到的。
03.
古代皇帝对太子有一个非常严厉的限制,就是禁止太子结党,如果结党就是要抢夺王位的意思。
身为太子是绝对不会碰这条红线的。
即使皇帝提醒他要像庆王那样去礼贤下士,太子还是说,“儿臣愚钝,只知克勤守己,为了做好这个储君,儿臣多年来竭尽心力,只为了祖宗社稷。”
如果太子开始去结交群臣,那他的太子之位就危险了。
太子的回答说明他克己守礼的行为准则,他的回答也让皇帝很满意。
而在剧里,皇后和庆王公然结党营私,开银楼拉拢官员入股给高额分红,这种行为本身就触犯了皇帝的逆鳞。皇帝为什么迟迟不处置,是没有到处置的时候。
太子真的只等着皇帝为他选好辅臣,他完全没一点行动么?
太子已获得梁继芳为首的文官支持,武官他最看中的是宋墨,宋墨是金吾卫首领,统领定国军,他知宋墨最关心的是庆国公死因,为其平反昭雪。
太子将定国公之死的原委告诉宋墨,皇帝并不想让定国公死,是有人要害他,背后主谋另有其人。关键证据是定国公的一封信,信一直没有找到。
太子将这件事对宋墨和盘托出,是希望和他联手,让宋墨找到关键证据,一举击败皇后庆王一党。
太子在拉拢宋墨这件事情上,以诚相待获得宋墨的支持。
太子虽然不像皇后庆王那样大张旗鼓开招揽官员,他却是笑到最后的人,他是最懂藏锋和守拙的人。
刀的意义不是杀,是藏锋,守好做太子的准则,不锋芒毕露,经过历练成为合格储君。
老子《道德经》里讲“守拙抱朴,行稳致远”,做人不必太聪明,才能走的稳当,太子就是用“诚”打动人心,最后成为合格的继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