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末期,秦国打败六国,最终兼并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王朝,开启了华夏统一的新篇章。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个新形式的王朝最终却二世而亡。
在这个王朝灭亡的关键节点上,有人发挥了独特的关键作用,而他的选择早已注定,这个人就是赵高。
1.赵高出身
赵高嬴姓,赵氏,至于赵高的出身,则有多种说法。其中之一说赵高是赵国宗族远支,自阉入宫是为赵国复仇。
不过我觉得不太靠谱,不说宫刑在这年代是多么严重的罪行,死亡率有多高,单单入宫这一项都不好进,毕竟秦国处处都是规则。
另外一种说法是赵高是秦宗室远亲说,我觉得这种说法更靠谱一点。
秦始皇灭六国,拉了那么多仇恨,经常被刺杀,只有本国或同宗的人才可能得到他的信任,能够进宫离他更近一些,更何况后来秦始皇还对赵高很宠信。
赵高的母亲怀他时因犯罪而受到刑罚,身体残缺之后被送进隐宫,赵高和他的兄弟就出生在这里。
至于赵高是否残缺之人,也有争论。否认的一方认为,隐宫类似于现在的劳教场所,所以不会进行阉割,宦也是指在宫中为官。
而认为是残缺之人的一方,则是以汉朝时代的看法,以及当初嫪毐私通赵太后对秦始皇影响来反驳。
我个人认为赵高不是残缺之人,我认同隐宫类似于劳教场所,区别在于是为宫中服务,这种服务是政府架构,不同于后宫居住之所的。
而像赵高这种罪人所生下的子女很可能也自动被归为这一籍,为了以后更好服务皇帝,宫中应该还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培训。
不过虽然赵高不像后世太监那样身体残缺,但是处于秦王朝的宫中,肯定会受到各种规则的限制,这就会让人很压抑。
此外,在宫中的好处还在于离秦始皇很近,如果表现好被秦始皇看中,那么可能就会一步登天,自己家的刑罚也可能会免去,这也导致他们这些人竞争会很大,而且无所不用其极。
这段经历对赵高来说影响是最大,所以赵高非常勤奋,努力学习,最终学有所成,被秦始皇看中。
2.赵高犯罪
赵高身处宫中学会了察言观色,也学会了逢迎献媚,所以很快秦始皇就听说他为人勤奋,又精通法律。
秦始皇对其进行考察之后,非常满意,于是就提拔他作为中车府令掌皇帝车舆,还将自己的小儿子胡亥交给他,让他教习判案断狱。
胡亥对于赵高来说远远比秦始皇容易糊弄,在赵高的刻意献媚之下,很快就赢得公子胡亥的赏识和信任。
有了秦始皇的赏识以及胡亥的信任之后,赵高有点骄傲了,很快他就跌了一个大跟头,犯下了重罪。
秦始皇就让他赏识的另一个人蒙毅依法惩治他,蒙毅不敢违反法律,最终判定剥夺赵高的官职,判处死罪。
赵高巧言令色,抓住法律中的漏洞,再加上秦始皇欣赏他的才华,最终赦免了他的死罪,并恢复了他的官职。
我觉得蒙毅不是不懂秦始皇的心思,而是他要慎独,不能与秦始皇身边的人有恩情,不然秦始皇肯定不放心。
蒙毅的做法是对的,不然蒙恬就不会深得秦始皇的信任,让他掌握秦朝的军队。当然如果能够有点仇恨,让秦始皇中间调和,甚至让秦始皇施恩于下,那就更好了,这就是帝王之术。
这件事对赵高的影响也是很大的,特别是此事之后赵高与蒙毅之间的仇恨越来越深,也直接推动了历史的走向。
3.结束
我们都知道秦朝灭亡的直接导火索在于赵高在秦始皇死后篡改遗诏,并杀死蒙氏兄弟和长公子扶苏,扶持胡亥继位。
从客观的历史角度看,赵高这种行为是无耻的。但是从赵高个人来说,感情上赵高从小在宫中的遭遇让他对秦王朝不满,理性上一旦扶苏继位,蒙毅就会对他攻算,他就会被杀,这是他能为自己做的最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