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明明有儿子,为何还要传位于孙权呢?
首先,孙策作为军阀而非皇帝,在一个由军阀与世家大族共治和博弈的社会中,世家大族期望军阀能够保护他们的特权、土地和财产,而军阀则寄望于世家大族提供财富、人才和合法性。江东的世家大族之所以接受孙策,是因为他拥有强大的军阀力量,能够保护他们免受其他军阀的骚扰和劫掠。
因此,孙策与当时大部分江东门阀达成了政治同盟。然而,在孙策的统治区域中,仍然有大量反对者。这与他的管理策略有关,他过于相信自己的武力,对待反对者实行铁腕政策。尽管在他的镇压下,人们不敢公开反抗,但在表面平静的情况下,暗流涌动。
孙策代表的军阀自然希望扩张权力,削弱门阀的势力,而门阀则努力限制军阀的影响。针对孙策的刺杀行动可以看作是这些反抗活动的高潮。孙策遇刺身死,然而,孙策让谁接班,就不是一个皇帝指定接班人的问题,而是军阀和门阀寻找共同认可的代理人的问题。
其次,能选择的只有三人,选择之一,孙策的儿子孙绍。由于孙策去世时年仅二十六岁,他的儿子还很年幼,因此孙策没有将权力传给他。孙策的部下来自不同背景,包括家族成员、父亲的旧部以及在征战中招揽的手下。然而,依靠这些人来保护幼主的可能性很小。从军阀派系的角度来看,孙绍无法统领军阀派并做出果断的决策,可能会被其他军阀消灭或受到门阀的控制。
选择之二,孙策的三弟孙翊。然而,孙翊的个性比孙策还要强势,因此在军阀派系和北方世族眼中,他是最合适的继任者。他可以延续孙策的事业,并进一步扩大军阀和北方世族的势力。因此,军阀派和北方世族代表张昭极力主张立孙翊为接班人。然而,孙策敏锐地意识到孙翊可能会破坏与江东门阀的结盟,他们很可能会转向刘表、曹操等其他军阀,对自己是不利的。
选择之三,孙策选择了孙权,这也是形势所逼。军阀派和北方世族知道孙权是有能力的,所以至少在孙权在位期间,他们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江东世族也明白孙权足够保护他们的利益,虽然攻击性没有孙翊强,但这个选择对他们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实际上,孙策并不甘心自己开创的事业毁于一旦,他希望能够保住江东的基业。他为手下指出了孙氏家族在他去世后前进的方向,即中原地区正处于混乱之中,无暇顾及江东。江东地势险要,足以自保。如果有机会,仍可以进取中原。孙策留下的遗策完全是基于对未来形势的判断,并且能够实现这一遗策的人非孙权莫属。因此,孙策选择孙权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主要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使东吴得以发展壮大。
可以说,孙权并非是孙策的首选接班人,而是在当时各种政治派系中能够得到最广泛认可的人选。
最后,其实孙策在去世之前,根本无法集中权力,他只是孙氏集团的代表人物。这种情况下让年幼的小儿子继位,内部将面临家族强势成员的挑战,外部则要面对强大的军阀。结局只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被外敌所灭,二是被内部争斗所消灭。
因此,孙策选择让具备能力的弟弟继任,是最优的选择。这样既能保住孙氏家族的基业,又能让自己的后代享受福祉。因此,对于孙策来说,与其逆势而为,还不如顺水人情,做出最明智的决策。#历史##三国演义##三国##三国志##孙策##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