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怎么区分高下?原来他们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2023年12月01日11:31:18 历史 1965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古代官员怎么区分高下?原来他们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闻

古代官员怎么区分高下?原来他们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闻

文| 青菀杳声闻

编辑| 青菀杳声闻

古代官员怎么区分高下?原来他们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闻

●—≺ 前言 ≻—●

官员人事制度中有一些基本概念,比如,主事和知县会见,谁先行礼,谁走在前面,这得有一个标准。

古代官员怎么区分高下?原来他们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闻

巡抚和尚书行文,谁比谁大,使用什么规格,这也要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怎么制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古代官员怎么区分高下?原来他们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闻

●—≺ 如何确定官员的等级 ≻—●

这官员们的等级标准就是品级,最开始品级是用粮食来换算的,单位是“石”。

这也许是因为粮食是人们最重要的财富,是刚性需求,流通量大,秦汉就以石来标注官员的等级。

古代官员怎么区分高下?原来他们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闻

一般县长六百石、县令八百石、太守二千石,这是他们每一年能拿到的俸禄总额,当时的古文就用“二千石”来指代高官。

后来,“品”逐渐取代了“石”,成为官员等级的单位。

古代官员怎么区分高下?原来他们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闻

明清一共有九品,每一品又有正、从两个等级,最高的是正一品,最低的是从九品,因为九品从高到低像流水样纵向下来,因此也叫流品。

从九品以下又有“不人流”或者是“未人流”的官员,比如驿丞、仓大使、河泊所大使等,他们有官员身份但没有品级,在流品之外。

古代官员怎么区分高下?原来他们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闻

所以,明清官员一共有十九个等级,不入流品的都是一些杂官。

跟流品相关的有“爵位”的概念,爵位是贵族政治的遗迹,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西周确定的,基本被后世沿用(后世多加了一个“王”爵)。

古代官员怎么区分高下?原来他们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闻

有爵位的人就是贵族,贤能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后,贵族继续存在,比如,晚清曾国藩就获封一等毅勇侯,是侯爵,算是贵族。

其长子曾纪泽在他死后,世袭了侯爵,侯爵是超品的,也就是说,曾纪泽二十多岁袭爵后,即使和一品大学士相见,位置也在后者之上。

古代官员怎么区分高下?原来他们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闻

但是,秦汉后的爵位不裂土分封、不莅民施政,贤能政治下的贵族如果没有担任官职,是没有实权的,坐享富贵而已。

决定官员实权的是“职事官”,职事官是具体执掌政务的官职,官员的工作和权力,随着职事官的变动而变动。

古代官员怎么区分高下?原来他们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闻

职事官之外,有“散官”的概念,比如光禄大夫、通政大夫、文林郎等官衔,其实是散官,只有官名、没有执掌,散官随着官员品级、资历的积累而升转。

不同等级的官员例加对应的官衔,比如,清朝一品官员例加光禄大夫官衔、正五品官员例加奉政大夫的官衔。

古代官员怎么区分高下?原来他们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闻

“勋官”类似于现在的勋章,特定勋官对应一定的品级,但无实权,只是代表一种荣誉,它最初是对作战有功者的表彰,北周为了奖励有功的将士,设置了勋官,后来渐渐惠及朝官。

唐代勋官制度最盛,置上柱国、桂国、上护军、护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等十二阶,对应正二品至从七品,皆无职掌。

宋元明大体沿袭,清朝废除。

古代官员怎么区分高下?原来他们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闻

此外,还有一个“差”的概念,差,就是差使,让官员出差办事,比如,软差大臣就是典型的差使,办差完毕职权就没了。

同样,科举考官、阅兵大臣、修缮陵寝大臣等名称,都是差使,总督、巡抚、知府、知县等后来的正式官名,开始都是差使,例如,知府就是“某官知某府事”。

古代官员怎么区分高下?原来他们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闻

古代官员的名片,往往由爵位、职事官、散官、勋官、差使等混合而成,有的再加上兼职或品级。种类越多,官场对官员的控制方式就越多,官员受官员人事制度的束缚就越大。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串长官衔:

“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尚书右仆射,使持节泾州诸军事,泾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南川郡王,赠司空刘昌”。

开府仪同三司”原本是高官的待遇,可以建立幕府、享有三公的仪仗,后来逐渐演变为给高级官员的待遇,在唐代就成了加给从一品高官的散官。

古代官员怎么区分高下?原来他们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闻

“检校尚书右仆射”也是唐代惯例授予高官的散官,“使持节,泾州诸军事”是刘昌的差使,以钦差的身份监督泾州的军事。

“泾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才是他的本官,是他实际上的主要工作。

“御史大夫”是兼职,极可能也是散官,“上柱国”是勋官,“南川郡王”是爵位,“司空”是追赠的。

古代官员怎么区分高下?原来他们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闻

但凡是高官,待遇高、兼职多,难免官衔一长串,比如三国里面的刘备,一出场自报家门“汉宜城亭侯、左将军豫州牧、皇叔刘备”,分别表示爵位、本官、兼职和皇叔的身份。

官衔最复杂的,可能要数宋朝,宋朝统治者人为地制造官制的复杂性,让官员交叉任职,所以出现了本官、加官、差使等名目。

古代官员怎么区分高下?原来他们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闻

比如,北宋张大人的官衔可能是“楚国公,崇文院直院,刑部侍郎,知大名府事,河北经略安抚副使”。

其中“楚国公”是爵位,“崇文院直院”是“馆职” (宋朝给文官的授职)“刑部侍郎”是“本官”,决定他的职位和待遇的职位。

古代官员怎么区分高下?原来他们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闻

“知大名府事”“河北经略安抚副使”是“差使”,说明张大人的主要工作是大名知府、河北路的二把手。

那他平时在哪办公呢?在河北大名府

古代官员怎么区分高下?原来他们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闻

当然了,宋朝的官制是出了名的复杂属于特殊情况,不能把宋朝的官制当成普遍现象,我们不妨以清朝官员的任命制度为例,来探讨古代的官员人事制度。

古代官员怎么区分高下?原来他们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闻

●—≺ 官员是怎么任命的 ≻—●

根据官员任免过程,人事权可以分成三项相互关联的权力,分别是:提名权、审核权和决定权,三项权力连贯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官员任免过程。

从理论上来说,所有的官员都只能由皇帝来任命,全天下官员理论上都是皇帝的雇员,应该由皇帝来任命。

古代官员怎么区分高下?原来他们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闻

但是在实践当中,皇帝不可能这么做,不然他会累死的,所以皇帝必须把权力分割下放。

于是,在官职出现空缺的时候,皇帝就让大臣们先在符合条件的官员中提名几个人,上报自己决定。

古代官员怎么区分高下?原来他们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闻

提名权和审核权,就这么从大的人事权中分割了出来。两者是连在一起的,因为提名的同时要进行审核,皇帝只保留最终的决定权。

再考虑到,皇帝不可能时时事事亲力亲为,所以绝大多数人选,皇帝看提名上来的是谁就决定是谁。

古代官员怎么区分高下?原来他们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闻

所以这三项权力当中,提名权反而成为最关键的权力,如果拥有提名权的那个人不提名某个官员,这个官员就根本不可能进入到任免流程当中。

这就好像是美国大选,两党竞争,每党提名一个候选人来决战。

古代官员怎么区分高下?原来他们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闻

党内提名就非常重要,谁获得了党内提名,就起码成功了一半,如果没有获得提名,他根本就不可能参加大选,所以,提名权在实践中就成了要害。

在讲解具体制度之前,我们必须明确,官员人事制度只是理论上的,皇帝随时可以打破。

乾隆前期,热河都统出缺,需要任命新官员。

古代官员怎么区分高下?原来他们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闻

吏部提名了几个候选人,把觉得最合适的人排在第一个,皇帝一般也只看第一个,觉得没问题了就画个圈,这桩人事任命就完成了。

但是这回,乾隆皇帝没有圈任何一个提名候选人,而是在旁边写了一个新名字“李侍尧”。

古代官员怎么区分高下?原来他们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闻

皇帝的意思很明确,要把热河都统给这个李侍尧。折子返回来后,大臣们很吃惊,李侍尧是谁?这个人根本就不在考察范围内啊!

一查,李侍尧是御前侍卫,不符合热河都统的任职资格,大臣们就跟乾隆说,第一,李侍尧的资历太浅。

古代官员怎么区分高下?原来他们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闻

热河都统掌管整个热河地区的军政大权,作为封疆大吏,李侍尧太年轻,当官没几年,资历不符,乾隆皇帝说,资历是虚的,能力才重要,资历这条就免了。

大臣们又说,热河都统是八旗驻军长官,由满族人出任,但是李侍尧是个汉人,汉人管理八旗,不合适。

古代官员怎么区分高下?原来他们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闻

乾隆皇帝说,李侍尧是汉人,但是他的祖先在我大清入关之前就已经编入汉军旗,算是半个满族人,最后,乾隆皇帝力排众议,任命李侍尧为热河都统。

李待尧后来当过两广总督、云贵总督、内阁大学士,是乾隆的亲信大臣,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一切人事任免制度和规定,在皇权面前脆弱不堪。

古代官员怎么区分高下?原来他们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闻

唐朝的时候,皇帝不顾制度,打破常规任命官员,往往斜封委任状,多少有点心虚,这些官员由此得名“斜封官”,到了明清,皇帝基本上想任命谁就任命谁。

可见,从唐到清,虽然封建王朝的性质没有改变,但皇帝的权利越来越大,清朝之时,皇权已是无所顾忌的庞然大物了,官员的任免,只需要皇帝一句话就可以了。

古代官员怎么区分高下?原来他们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闻

古代官员怎么区分高下?原来他们的官名中就表明了地位! - 天天要闻

根据平台规则,您关注+点赞评论会保持铁粉身份,为您推荐更多优质内容

---END---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中国在2400米高原建大坝!耗时十年后首次蓄水 - 天天要闻

中国在2400米高原建大坝!耗时十年后首次蓄水

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双江口水电站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高大坝。据相关媒体报道,该水电站已于5月1日开始蓄水,其开发商称,这距离正式投入运行又近了一步。这座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耗资360亿元人民币的项目已耗时近十年,主要用于发电和防洪。
淮南三叛助力司马氏加速夺取曹魏大权 - 天天要闻

淮南三叛助力司马氏加速夺取曹魏大权

曹魏后期,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掌控曹魏大权,从此时起,司马氏开始夺政专权,此举使得掌握军事重镇寿春的统帅先后发生三次反抗司马氏的兵变,他们分别是王凌之叛,毌丘俭文钦之叛,诸葛诞之叛。这三次叛乱都是被司马氏平定的,同时也助力司马氏加速夺取曹魏
当文物普查来到新疆 无人机飞跃无人区 - 天天要闻

当文物普查来到新疆 无人机飞跃无人区

“前段时间,我们在文物普查时遇到了沙尘暴,后来安全撤到了塔中镇。”新疆和田地区文旅局文博科科长、普查队长买提卡斯木·吐米尔说。当时全队的给养只剩下两箱矿泉水,在普查队距离塔中加油站还有50公里时,汽车指示灯亮起,提示燃油即将耗尽。
冉闵,是民族英雄?还是杀人恶魔? - 天天要闻

冉闵,是民族英雄?还是杀人恶魔?

今天,我们说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其行为和决策引发了后世无尽的争论。欣赏他的人尊他为拯救汉族于水火的民族英雄,讨厌他的人斥其为双手沾满鲜血的杀人恶魔,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武悼天王冉闵!冉闵,字永曾,小名棘奴,出生于公元 3
鲁慕迅同志逝世 - 天天要闻

鲁慕迅同志逝世

湖北省文联鲁慕迅同志治丧小组5月9日发布讣告,湖北省文联离休干部、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一级美术师鲁慕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8日凌晨2时在深圳不幸逝世,享年98 岁。
上海话在香港地位高,跟他们密切相关! - 天天要闻

上海话在香港地位高,跟他们密切相关!

文 | 极耳在香港娱乐圈摸爬滚打近六十年的汪明荃早已成为粤语流行音乐代表性人物之一,不过侬晓得伐,伊原来还是地地道道上海人。五一假期在上海举办“DIVA演唱会”的阿姐,一张嘴就是地道上海话。而这也是78岁的她首次回到家乡上海举办个人演唱会。当天的演唱会,阿姐诚意十足,除了换造型,全程没有下场。她唱了《勇敢的...
成汤:旷古仁君的形象 - 天天要闻

成汤:旷古仁君的形象

建立一个延续五百多年的王朝,商的开国君主必定上膺天命,获得了天神授予的合法性。推翻了延续数百年的夏王朝,商的君主必然下顺民心,得到了民众拥护的正当性。而真正赢得民心的,只能是仁慈,而不是武力。在很多后代的文献中,成汤被描绘成一位体恤民众、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