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大清帝国在乾隆皇帝的统治下,达到了辉煌的巅峰。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西方的工业革命却如火如荼地展开,拉开了大清与列强之间的巨大差距。面对着这个世界的变化,乾隆皇帝为何保持沉默,对工业革命无动于衷呢?
回到1735年,爱新觉罗·弘历继位,成为了乾隆帝。与此同时,大不列颠的苏格兰,一个名叫詹姆斯·瓦特的人降生了。他将成为引领西方伟大工业革命的先驱。然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我们暂且将目光转向乾隆帝这位伟大帝王。
在干老板的经营下,大清已经到达了巅峰。其GDP相当于世界总和的三分之一,人口多达3亿,国土面积广达1380万平方公里,库银稳定在每年6000万两以上。在当时,大清不仅是一个世界超级大国,而且还是欧洲各国的楷模。即便在乾隆中后期,清朝依然保持着相对的繁荣,但随着时光流逝,国家的辉煌逐渐褪去,走下坡路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而与此同时,瓦特改良了蒸汽机,英国开始迈向了工业化。这一场革命从英国开始,很快蔓延到了整个欧洲大陆,乃至世界各国。正是在这个时候,英国制造出了能加工大炮的精密机器——汽缸镗床。然而,在这个时候的清朝,人们仍然使用着传统的人力车、马车,与西方的工业化相去甚远。
工业革命的潮流迅速传遍整个西方世界。到了乾隆朝的四十一年,英国已经具备了精密加工大炮的能力。然而,在清朝的官员眼中,这些机器不过是奇技淫巧,无法撼动满清的骑射之威。他们对这些新的机械装置不屑一顾,认为这不过是明朝时期所使用的火器,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那时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保持着贸易往来,但对于西方的新技术、新思想,古代中国知识分子几乎一无所知。即便到了晚清时期,朝廷与外国打交道的机会多了,但清朝的官员们仍然对西方一无所知。例如,林则徐被誉为清朝开明官员的代表,但他甚至认为,西方人无法离开中国的茶叶和大黄,以至于没有了这些,他们将因为便秘而死亡。这种观念的根深蒂固,使得清朝在面对工业革命时束手无策。
即便乾隆皇帝在世,面对着英国的马嘎尔尼,他的选择也不会改变。当时的清朝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国家,百姓自给自足,自给自足则意味着固守传统。如果引入西方的工业革命,将打破原有的社会阶级秩序,这无疑将影响到满清的统治地位。乾隆时期,清朝的思想观念已经深深根植于人心,西方的新观念和技术在这片土地上无法生根发芽。
工业革命需要的不仅仅是机械和技术,更需要的是一种开放的思想。西方诸国由于思想的开放,才能迅速吸收新观念、新技术,从而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而乾隆朝的闭塞思想,使得清朝错失了工业革命的机遇。与此同时,西方列强的军舰和大炮已经指向了满清的心脏。在乾隆皇帝看来,这一切也许只是时间的问题,他并未意识到,这将是大清帝国走向没落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