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贪污腐败之风任意横行,越来越多的“关系户”让老百姓对很多官员早已失去信心。但幸运的是,作为山西本地人,我们还有一个人可以信赖,他就是被称为“耿公”的耿彦波。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能被称为“公”的人都是名垂千古的大人物,比如“包公”、“狄公”、“海公”等人,他们无一不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代表。而“耿公”同样如此,他不畏强权,为民做主,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好官。
1958年,耿彦波出生于山西和顺的一户普通人家,父母都是农民。但他勤奋好学,踏实肯干,可惜受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初中毕业后只能早早参加工作,那时的他只有16岁。
也许是因为受家庭条件的影响,在工作中,他比任何人都努力。仅仅过了两年,就被提拔为县委干事,可见组织上对他工作能力的肯定。
转眼间来到八十年代,动荡时期刚刚结束,国内经济百废待兴。组织上急需培养一批青年才俊参与建设,耿彦波自然是其中的一位,他和许多同样满怀希望的年轻人一起进入山西大学进修。
毕业后,他被安排到晋中地委担任干事的工作,经过几年的经验积累,他又被提拔为灵石县副书记,正式开始参与经济建设工作。
说起灵石县,估计很多外地人听都没听过,但是一提起“王家大院”,相必大家都耳熟能详,这座明清时期的建筑群正是在耿彦波手中才得以容光焕发,为人熟知。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修缮这座大院的过程却阻力重重。
一方面,耗资巨大,这笔费用对经济落后的灵石县负担很重,老百姓很难理解一座古建筑究竟能带来多大价值。另一方面,修建必然涉及拆迁,而从来不搞贪污腐败,只保证工程质量的耿彦波更是开放商的“眼中钉,肉中刺”。所以当他决定重新修缮“王家大院”时,反对的声音扑面而来。
但他没有怀疑自己的选择,而是坚定不移的开展重修工作,于是他白天在工地到处跑,严格监督施工质量,晚上安抚群众,经常工作到深夜。据他的妻子后来回忆说,这段时间耿彦波看起来非常疲惫,眼睛里常常布满血丝,使得本来就不强壮的身体又瘦了十几斤,她很是心疼。
但很快,他的付出得到了回报,重修后的王家大院焕然一新,不仅成为山西旅游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而且带动了灵石县的经济增长,成为灵石县的主要收入来源。此时,质疑的声音早已消失不见,随之而来的只有敬佩。
2008年,组织上对他委以重任,将大同市交到他的手中,这是他从政生涯中最重要的一站。大同不同于灵石县,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底蕴,但是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煤炭为主。
经过调查,耿彦波决定做出一项重大举措,将大同市一分为二,以御河为轴,河西为古城区,河东为现代城,对大同进行改造。耿彦波认为,大同只有这一次机会,上去就上去了,上不去以后就很难了。
改造工程开工后,耿彦波和在灵石县一样,早出晚归,因为担心开发商弄虚作假,他每天奔波在工地和办公室之间。在他的努力下,以前破烂不堪的大同一去不复返,换来的是充满城市气息的现代化都市。他的表现深受老百姓的爱戴。
我相信大家都在网上看到过耿市长离开大同的那段视频,视频中,无数的大同人举着横幅,跪倒在地,嘴里不停的喊着:“耿市长,不要走,大同才是你的家”。而坐在离开大同的车里的耿市长早已泪流满面。看到这样的景象很难不令人动容,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好官啊。
2013年,耿彦波在太原上任,继续为山西省的经济建设发光发热,在任期间,太原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但可惜他的精力已经没有年轻时那么充足,早年的呕心沥血对他的身体消耗巨大。2019年,他正式卸任太原市长的职位,退居二线,开始了退休生活。
作为山西人,我们是幸福的,我们拥有真正为人民着想,为城市建设的好官。但不幸的是,这样的好官屈指可数,我多么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好官站出来,将国家的发展,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中饱私囊,贪赃枉法。在此,我代表山西人,祝愿“耿公”身体健康,也祝愿国家发展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