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文章|亨克的孤独
编辑|亨克的孤独
《旧金山电信报》基本情况
《旧金山电信报》于1856年12月1日成立并开始发行,其最开始的名称为《电信早报》(morningcall),该名字一直使用至1895年3月,后被改名为《TheSanFranciscocall》。该报在政治观点上持坚定的共和党观点,在工薪阶层中很受欢迎,它是当时旧金山市几十年来最主要的早报。
到1864年夏天,《电信早报》的日发行量居全市之冠,其读者人数也不断增加,从1865年的10,750增至1880年的41,066。1884年,其发行量是其他任何日报的两倍。最初,《电信早报》每天发行四页,并且还出版一种周报,在星期二出版,在星期日发行。
马克·吐温(MarkTwain)曾经是该报纸的早期作家之一,他于1863年担任内华达州通讯员,并于第二年移居旧金山后在该报担任记者。在担任全职记者的短短四个多月中,马克·吐温撰写了约200篇关于犯罪,法院,戏剧和歌剧以及政治的文章。
该报纸的最初所有者包括詹姆斯·约瑟夫·艾尔斯(JamesJosephAyers)、查尔斯·F·乔布森(CharlesF.Jobson)和勒韦林·祖布林(LlewellynZublin)。彼得·B·福斯特(PeterB.Forster)很快加入了该团队,并于1866年5月成为该报纸的记录发行人。1869年,竞争对手SanFranciscoBulletin购买了此报纸,并运行了二十多年。
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该报纸的工作人员已增长到40多人,其中包括社论作家,体育记者以及戏剧和艺术评论家。1895年1月,随着SanFranciscoBulletin控制人的去世,MorningCall再次被出售给了SanJoseDailyMercury的出版商查尔斯·M·肖特里奇(CharlesM.Shortridge)。
肖特里奇(Shortridge)后将此份报纸的控制权让渡给著名的实业家和慈善家约翰·D·斯普雷克尔斯(JohnD.Spreckels),后者将该报纸的篇幅增加到14页,并且于1895年3月将该报纸的名字由《TheMorningCall》改为《TheSanFranciscocall》。在此期间,《TheSanFranciscocall》的重要性、覆盖范围和质量达到了顶峰。
报纸所涉及的内容也逐渐丰富,一些小说开始在40页的《星期日周刊》上进行了连载,漫画也于1903年开始出现;五年后,八页小报的《JuniorCall》在周六开始出现。但是,在与其他早报的竞争中,《TheSanFranciscocall》逐渐落于下风。
据一份《旧金山电信报》的统计数据,如图2.3,1902年10月其日平均报纸发行量约为60000余份。在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和大火期间,其两家竞争对手《TheExaminer》的发行量为98,000余份、《TheChronicle》的发行量为80000余份,而《TheSanFranciscocall》的发行量为62,000余份。此后,威廉·兰道夫·赫斯特(WilliamRandolphHearst)在1913年购买了《TheSanFranciscocall》,并将其更名为《TheSanFranciscocallandPost》。1965年,该报纸在经历了多次出售和更名后最终停止发行。
在《旧金山电信报》的生命周期中,其累计发行量大,仅笔者所研究的1893年至1911年就有6800余份。其发行范围主要为旧金山地区,并且其内容丰富,涵盖当时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此外与华人的相关报道涉及面广泛、资料较为详实,是旧金山地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性报纸。
分年份涉华人报道频数及比例
十九世纪末期,美国的报业已经非常发达,报纸成为大众传媒的主要手段,是引导社会舆论和新闻传播的重要手段。《旧金山电信报》自创刊以后逐渐发展成为旧金山地区重要的报纸之一,其对华人社会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是晚清时期美国社会对华人价值评价的重要引导因素。
《旧金山电信报》涉及华人的报道涵盖面极广,笔者此次研究选取了从1893年至1911年之间的涉及华人报道,共收集了有2602份报纸,约占这几年报纸发行总量的37%,平均每年约有136次关于华人的新闻报道,笔者根据与华人报道的相关程度,共整理出1280条相关度较高的涉及华人的新闻报道。具体年报道数量分布图:
数据来源:旧金山电信报
从图3.1可以发现,《旧金山电信报》对于华人的报道经历了一个波动起伏的过程,但总体趋势上则是在增多。1893年至1896年报道量呈现上升趋势,这一阶段正处于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时期,这一重大国际政治军事事件使得报纸对于中国和华人的关注度增加,同时也极大的影响了中国人形象的建构。
至1900年时,与华人相关的新闻报道出现高峰,这一年中国国内掀起义和团运动,在排外主义的影响下,洋人在华利益受到重创,由此导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于华人的关注度也随之拉高。从当年的关于华人相关报道中,笔者时常发现,在美国媒体的视角中,义和团运动是一场野蛮人对于文明的厌恶和冲击,而侵华战争则被认为是对文明的解救。
在《旧金山电信报》中,对于参与义和团的华人则常被冠以土匪(Bandits)之名加以污蔑和丑化,而对于在华外国人,报纸则聚焦于妇女儿童、教堂神职人员等,外国军队的入侵被报道为是对文明的捍卫和对上述弱势群体的解救和保护。至1904年时,关于华人的相关报道到达另一个小高峰,这一年开始的日俄战争提升了对华人的关注度,日俄战争被《旧金山电信报》全过程报道。
1911年,由于中国国内的辛亥革命,华人再次受到大量关注,《旧金山电信报》在辛亥革命前期称起义者们为叛军(Rebels),并针对性的报道他们对在华外国人的攻击,但后期也会报道辛亥革命带来的改变,如减去辫子等。此外,还重点报道了唐人街华人对于辛亥革命的反应。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旧金山电信报》涉及华人报道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是受多种因素所影响,与美国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及重大事件同样有密切关系。
《旧金山电信报》中有大量涉及华人报道的专有名词,笔者整理报纸过程中,将此类专有名词进行了汇总、释义和统计。这些专有名词涉及与华人相关的多个方面,包括华人、排华法案、华人社会组织等。其中大部分为相对贬义性的词汇,只有较少数的中性词和褒义词。具体情况见下表:
分主题报道情况
中国人形象的建构并非简单形象的拼凑,而是受多个主题维度所影响,因此本文从多个细分主题出发,力图打破对晚清美国中国人形象的片面的、刻板的认知,尽力保证对于华人群体形象研究的真实性、全面性。《旧金山电信报》关于华人的报道涉及面极为广泛,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信仰、军事、团体、唐人街、教育、外交、移民、广告、职业、案件、劳工、商业等多个层面。报纸对于这些主题的关注度具有差异性,因此笔者针对不同的主题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对于晚清时期美国中国人形象研究的准确性。具体报道分主题统计情况如下表:
数据来源:旧金山电信报
为了便于研究,笔者在整理资料时将所有涉及华人的相关报道分为28个主题,并将这些主题又分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民生等几个大类进行研究。其中战争军事、外交、广告、商业、华人参政、城市、革命等主题被归入政治经济这一大类;信仰宗教、艺术、科技等被归入文化教育这一大类;组织、移民、职业、劳工、案件、陋习、女性儿童、丑化偏见、人物、唐人街、排华以及传染病则被归为社会民生这一大类。这些分类之间的统属性并没有特别严格的区分,《旧金山电信报》中部分涉及华人的新闻报道可能属于多个主题和大类,故有时存在交叉统属关系。此外,为直观反映各主题在所有涉及华人报道中的比例情况,笔者绘制了比重图,见下图3.2:
数据来源:旧金山电信报
从图3.2中可以发现,《旧金山电信报》对于与华人相关的社会、排华、政治三个主题的关注度最高,其报道量占比均超过10%。这与晚清时期美国社会主流意识、政治环境以及中国国内一系列社会和政治变化有重要关系。
其次占比较高的分别有案件9.46%、战争军事7.27%、外交7.01%、移民6.69%,其中与案件主题相关的报道多是涉及美国国内华人的刑事案件以及诉讼庭审,移民也多是涉及美国国内对于华人移民的态度、偷渡、走私等相关报道,而战争军事和外交则多是关于与中国相关的战争、军事冲突、外交事件以及中美之间关系的报道。其余相对占比较低的报道,则主要涉及美国国内华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且报道内容详尽,有些甚至是开专栏进行报道。
如1898年3月20日,《旧金山电信报》就用一整个版面对华人女性缠足问题进行报道,标题为:美国华人最小的脚,并配图有华人女性的脚骨和鞋子的照片;又如1896年12月25日,报纸曾以“圣诞节最新颖的庆祝活动,长老会传教所庆祝圣诞夜最与众不同的特征是有华人圣诞老人参与其中”为题发表了一篇报道,其文中既采用非常惊讶的语气表达对这一事件的新奇,也评价道“他们的辫子配上圣诞装扮是如此的格格不入”包含有对于华人的偏见和刻板印象。通过这些不同主题关于晚清时期美国华人的相关报道,我们得以从多个方面认知美国华人,其形象也变得更加立体和全面。
不同年份主要关注的主题有所差异,因此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也有所不同,对不同年份报道量较高的主题进行统计,有利于更加深入刻画中国人形象,展现中国人形象建构过程中的不同的阶段性特征。笔者分别统计了从1893至1911年不同年份报道量最多的三个主题,并对其占比情况进行了计算和排序,具体情况见下表:
数据来源:旧金山电信报
数据来源:旧金山电信报
在表3.3中,主题1代表当年报道量最多的主题,比重1则是其对应的占总报道量的比例;相应的主题2、比重2,主题3、比重3则分别表示当年报道量第二和第三的情况。可以发现,不同年份所出现的报道频次较高的新闻主题,与其当年发生的重大事件或当个时段的时代特征有重要关联。1893年,报道量最大的主题为排华,达到61.25%,这主要是因为1892年美国颁布新一轮的排华法案——《吉里法案》(TheGearyAct)。
该法案完全剥夺了华人享受任何法律保护,并规定所有美国华人必须进行登记才能领取留美合格居留证,否则将被视为非法居留,并且该法案将其他排华法延长了十年。由此法案掀起的华人强制登记活动和美国社会上高涨的排华浪潮,使得1893年关于排华主题的涉华人报道关注度最高。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使得以战争为主题的报道增多,《旧金山电信报》详细报道了这场战争以及其背后的外交和国际政治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