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周恩来三杯酒换来3亿斤粮,这么多大米最后去了哪儿

2023年04月02日23:21:01 历史 1051

前言

1959年至1961年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经济最困难的三年。

若只是没钱还则罢了,全国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粮食危机

时间来到1961年,全国粮食灾荒形势依旧严峻。

江西省委考虑这几年外调粮食较多,导致本省口粮比较紧张,打算向中央申请减少一点外调任务。

1961年9月17日,周总理在江西庐山参加中央工作会议后,没有立即返回北京,而是在谭震林、罗瑞卿,及华东各省市书记陪同下来到南昌。

刚到南昌,周总理就先后找了华东9个省的负责人,要求这9个省提高粮食外调指标,却收效甚微。

周总理无可奈何,只能寄希望于江西省能够在完成外调粮食12亿斤的基础上,稍微增加一些。

至于具体数目还没有定下来,需要进行磋商。

9月下旬,江西省委在江西宾馆设宴招待周总理一行,出席的有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主管农业的省委书记处书记刘俊秀等人。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场上气氛比较活跃。

周总理非常高兴,他举起一杯酒站了起来,对在场各位领导同志说:“江西对国家贡献非常大,特别是这几年困难时期多支援了很多粮食,应该受到人民的表扬。”

周总理突然话锋一转:“依我看,江西人民的口粮水平比较高,政府还有储备粮,可以适当苦一苦。”

听到周总理这话,杨尚奎与刘俊秀二位同志似乎已经猜到了总理的真实意图。

接下来,周总理在一片鼓掌声中连干了三杯白酒,让江西省政府额外增加3亿斤外调粮。

那么,周总理为何会让江西人民先“苦一苦”。额外增加的3亿斤粮食最后又用到哪里去了呢?

1961年,周恩来三杯酒换来3亿斤粮,这么多大米最后去了哪儿 - 天天要闻

图|气度儒雅的周恩来

一、1949——1961,我国粮食问题较为严峻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各行各业百废待兴。

一年后,第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至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为了支援子弟兵打赢这场保家卫国的战斗,全国各族同胞同心勠力,投入到如火如荼的大建设、大生产中。

不可否认的是,战争对尚处萌芽的新中国而言,损耗还是太大。

天不遂人愿,1954年,即抗美援朝结束后的第二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百年罕见的大水灾,受灾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采取种种措施应对危机。

经过了近三年的休养生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圆满落下帷幕。

在老大哥苏联的帮助下,一大批轻重工业、农业、教育等项目纷纷上马,并陆续投入生产。

眼看形势积极好转时,1958年,以“高指标,浮夸风”为特征的“经济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倒退。

加上数年自然灾害,全国粮食产量骤降。

有数据表明,1957年全国粮食产量为3,900亿斤;1958年粮食产量为4,000亿斤;1959年下降为3,400亿斤;1960年只有2871亿斤。比1957年粮食产量下降了26%。

老百姓们口粮不够,必然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

当时,全国人民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生活水平比较解放前有所提升,但仍然十分拮据。

因此,1959年至1961年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经济最困难的三年。

粮食严重短缺,威胁到了人民的生存与国家的稳定!

粮食产量骤降,肉食同样不能幸免。

据统计,1960年与1957年相比,全国猪肉产量下降70%。

没有米也没有猪肉,仅靠吃蔬菜和其他副食品,无法保证人民正常生活与工作需要。

粮食危机导致人口大量逃荒,各地农村人口因饥饿出现严重的浮肿病和一系列并发症。

王任重同志曾在20世纪60年代初,到河南信阳地区进行考察。

他回忆:“到信阳光山县进行视察时,一个村子的房屋几乎都倒了,人人披麻戴孝。场面非常凄惨。”

据一份未经证实的消息称,1960年河南全省人口比1959年减少161万人。

沿海地区的福建省同样未能幸免。

1959年至1961年,全福建省非正常死亡和减少出生人口达87万人。

全国1960年人口数比1959年人口数减少了1,300万。

1961年,周恩来三杯酒换来3亿斤粮,这么多大米最后去了哪儿 - 天天要闻

图|60年代一家人在公社食堂吃饭

在这三年自然灾害中,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陕西、宁夏、山东、江苏、安徽、福建、河南、河北等15个省区爆发严重粮食危机。

河北、山东等5个省份严重缺粮,引起了毛主席和周总理高度重视。

毛主席于1959年春,以《十五省2,517万人无饭吃的大问题》为标题下发文件,指示有关部门迅速核实情况。

1960年,粮食危机波及全国,天津、北京、上海、辽宁等大城市的工矿区库存粮锐减。

1960年8月,首都北京存储量只能坚持七天,上海几乎没有大米库存。

二、为何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粮食危机呢?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粮食危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经济跃进”运动时期,全国刮起了严重的“胡夸风”,夸大了实际粮食产量。

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公布当年粮食产量将达到6,000亿斤至7000亿斤,比上年增长不低于60%。

1958年底,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粮食预计产量扩大到8,500亿斤;全国人民平均每人粮食占有量达1300斤。

1959年继续夸大粮食产量,从8,500亿斤提高到了10,000亿斤!

根据国务院核实的数字,实际1958年的粮食产量仅为4,000亿斤;1959年仅有3,400亿斤。

如此虚增粮食产量,导致的恶果就是各省、市、自治区想尽一切办法征购粮食。

由于指标定得太高,加上连续几年自然灾害,征购粮食指标几乎不可能完成。

于是各地政府将农民的口粮、来年的种子,甚至饲料粮都征购上来。

第二个方面就是严重的自然灾害。

1959年初春,全国15个省份发生严重的“粮荒”,山东、河北等5个省份严重缺粮。

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全国各地粮食生产与存储量有着较大差异,部分省市粮食根本无法自给。

第三,与中苏关系交恶,还有国际形势变化有关,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与苏联从原本亲密无间的好兄弟,变成了互不理睬的仇敌。

大洋彼岸的美国与中国台湾蒋介石反动集团,联合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进行封锁禁运。

在连番打击下,使得中国经济雪上加霜。

1961年,周恩来三杯酒换来3亿斤粮,这么多大米最后去了哪儿 - 天天要闻

图|1959年,江西某地民众举行活动

我们很难出口商品赚取外汇,更无法购买药品、工业零件、石油化工等重要物资。

再加上全国各地虚增实际粮食产量,以至于领导同志认为自家粮食够吃,就没有购买国外粮。

因为种种实际问题的存在,以至于1959~1961年,全国各地不同程度遇上了饥荒问题。

在这波涛汹涌的浪潮中,以毛泽东主席为领导,周恩来总理为实际指挥,党中央采取种种措施,最终带领人民渡过粮荒。

三、周总理如何带领大家度过粮荒

周总理先是把全国粮食情况基本摸清后,制定了三个解决步骤。

第一,从粮荒相对较轻的地区抽调出粮食,支援粮荒十分严重的地区。

当时全国粮食库存十分紧张,1960年,全国可供粮食周转的库存只有300亿斤,只能保证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地区的粮食。

加上南方粮食比北方多,如果把大部分南方粮食运往北方,仅运输费用就非常高。

且大部分粮食存于交通不便之地,单纯地调拨粮食很难解决燃眉之急。

为了做好全国粮食调运工作,周总理亲自指挥调派粮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粮食调度总指挥”。

走马上任后,周总理设计了一份《中央粮食调拨计划表》。

计划表上按日期记载着各省市的粮食、库存、销售、调拨任务数字,与中央粮食收支情况,看起来一目了然。

通过这一份计划表,周总理及时掌握粮食调运动向,部署具体工作,检查政策执行情况。

除了公事公办外,周总理还亲自耐心地做地方领导工作,让他们顾及全局,配合中央调粮。

因为当时各省市都面临或大或小的困难,即使是传统产粮区都很紧张。

如1959年,中央要求从黑龙江调拨28亿斤粮食。

黑龙江好不容易省吃俭用拿出了这些粮食,中央又要求增加2亿斤。

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杨易辰认为本省已经调出不少粮食了,再增加2亿斤困难很大。

周总理知道这件事后,经过仔细调查认为:黑龙江再紧一些还是可以调出这些粮食的。

1961年,周恩来三杯酒换来3亿斤粮,这么多大米最后去了哪儿 - 天天要闻

图|毛主席与周总理

于是就开导杨易辰:“黑龙江有困难,其他各省份更困难。要树立全局观念,服从大局,只有全国上下一致同心同德才能渡过难关。”

杨书记最后想通了,他想办法调配各个部门,与全黑龙江省人民一起完成了调粮30亿斤的重大任务。

从黑龙江省多“挤”出来的粮食,大部分都运往了我国西南地区,尤其是四川。

说到这里,或许大家会有疑问:贵为“天府之国”的四川,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粮食高产地区,为何把北方的粮食调到四川呢?

大家有所不知,由于1958年大炼钢铁耽误了农田收割,加上自然灾害,导致四川粮食产量大幅下降,周总理才想让黑龙江多“挤”出一些粮食支援给西南地区。

第二,降低供粮标准,缩减城镇人口。

周总理应对当时粮食危机最重要的一项方法,就是降低供粮标准。

说得直白点就是保证城市人口最低限度的粮食供应。

1960年,经周总理提议,毛主席批准,中央决定:除井下、高温、高空和重体力劳动职工外,城市人口每人减少一点粮食定量。

一些副食品采取凭粮票供应。

此外,周总理亲自和有关人员一起计算男女老少最低限度的营养需要,指示卫生部门研制代食品。

其次,减少城镇人口,减少吃商品粮的人数,大大缓解供粮压力。

因为在“经济跃进”运动中,国家招收大批农民进城务工,使得城镇工人数迅速增加。

1960年底,国营企业单位职工人数达到最高峰,为5,044万,城镇人口增加3,124万。

既然粮食只有这么多,那就只能缩减城镇人口。

1961年5月,党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周总理特别强调:粮食形势还没有好转,国家每年要供应城市500亿斤的粮食是特别困难。

解决问题的根本方针是大家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

实行“城市人口下乡”,不仅可以少向农民征购粮食,还可以增加农业劳动力,增加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的产量。

1963年底,全国共精简职工近2,000万人,减少城镇人口2600多万人,吃商品粮的人口减少2800多万人,全国非农业人口口粮和食品工业粮食销量共减少138.4亿斤。

这对减轻城市粮食供应压力,乃至整个自然灾害时期的经济顺利调整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1961年,周恩来三杯酒换来3亿斤粮,这么多大米最后去了哪儿 - 天天要闻

图|1961年,周恩来与杨尚奎、水静同游庐山

第三,20世纪60年代初,国内弥漫着一股“左”倾思想。

少部分领导同志认为:虽然全国有困难,大家口粮不够,咬咬牙就能挺过来,千万不能去引进国外粮。

尤其是引进那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粮食,这些粮食吃着不干净,会造成对帝国主义的“依赖”,形成重大政治问题。

1960年底,周总理和陈云同志经过仔细考虑和周密计算,认为必须立即向国外进口粮食。

他们不顾个人风险,毅然向中央提出进口粮食的建议。

万幸,周总理与陈云同志冲破了这个政治禁区。

1961年至1965年,中国每年进口500万斤粮食,在全国粮食调节上起到重大作用。

除了进口粮食外,周总理还学习日本的方式,进口一些我国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的急需原材料进行加工,作为加工产品出口赚取外汇。

粮食危机暂时得到缓解后,周总理鼓励全国人民生猪养殖,把生猪向香港大量供应,从中赚取差价,然后继续购买粮食。

经过周总理的辛劳工作和正确应对措施,我国粮食产量从1961年开始有所好转。

到了1962年底,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3,200亿斤,结束了连续三年下降的状况,全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上升。

四、江西人民有些富,可以适当苦一苦

江西,对于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而言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省份。

1927年,毛泽东主席于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江西井冈山。

1927年8月1日,江西南昌起义爆发,正式打响了中国共产党以武装行动夺取政权的第一枪。

作为孕育中国革命的摇篮,改革开放前30年,江西同全国一样粮食形势总体短缺。

为了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调拨任务,江西各领导坚决贯彻“全国一盘棋”的精神,遵循“先中央,后地方,先外省,后省内”的粮食调拨原则。

1954年,江西在本省40个县市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的情况下,仍坚持调出8亿斤粮食。

1961年,周恩来三杯酒换来3亿斤粮,这么多大米最后去了哪儿 - 天天要闻

图|刘俊秀与夫人

三年困难时期,作为以产粮为主的农业省份,江西每年都承担中央下达的调粮出省任务。

1959年,江西外调13亿斤粮食支援上海等缺粮省市。

1960年,全国受灾面积达9亿多亩,占全国总耕地面积一半以上。

1960年夏,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十六省粮食工作会议”,周总理专门到时任中共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所住的房间。

他亲切地说:“去年,全国有好几个产粮省,包括四川这样的粮食大省都受了灾,估计今年生产形势也很糟糕。

中央在粮食问题上遇到越来越大的困难,江西已经调出了10亿斤粮食,做出很大贡献,而且你们自己也有困难,但是和别的省比起来你们还是好的。

我今天特意来和你商量,能不能再多增加2亿斤支援中央,救救其他省份的燃眉之急?

杨尚奎书记觉得尽管周总理讲得很通情达理,但是江西本身的问题也不小。

杨书记皱着眉说:“周总理,自古以来,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江西就是重要的粮食产地和供应地,现在给中央调运粮食更是义不容辞。

只是这两年江西的困难很大,1959年我们受到了灾害,今年情况也不好,江西各地已经出现许多浮肿病,个别县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

要是今年歉收,明年再遭灾,我们可怎么办呢?”

杨尚奎这番话的意思很直接,他不是不理解现在全国粮食问题的严峻,全江西人民已经省吃俭用,在这几年时间每年都往其他省份调出10多亿斤的粮食。

周总理现在一张口,还得加上几亿斤的粮食,江西已经无能为力。

周总理叹了口气:“尚奎同志,你的想法很对,但老天不听我们的,有人趁火打劫,还要逼债甚至切断援助,我们要准备应付最坏的局面啊。”

或许是被周总理的情绪感动了,杨尚奎眼里含着泪哽咽着说:“总理你不清楚,在咱们江西粮食最好的县,干部每月最多定量是25斤。

一餐吃一斤米,根本没有猪肉、荤油和鸡蛋,吃米就像吃根冰棒,干部们都喊饿,还要下去工作。

我们省委领导不让喊,不让发牢骚,基层干部把嘴一闭,牙一咬只能挺下去,个个都浮肿。

总理,我说这些不是向中央叫苦,我们江西肯定识大体,顾大局。中央也要考虑到江西这个鱼米之乡群众对饥饿的承受力。

增调2亿斤粮食,既然总理提出来,我们说什么都得支持,我回去再做做工作吧。”

周总理眼含泪水地笑了。

回到江西后,以杨尚奎、刘俊秀等省委同志,以顾全大局为重,全盘接受了中央的任务,发动全省干部群众坚持“瓜菜代,勒紧裤腰带”,帮助其他城市渡过缺粮难关。

通过全省上下努力,1960年江西当年完成粮食外调15.5亿斤的任务。

1961年,全国灾荒形势依旧严峻,江西省委考虑这几年外调粮食太多,导致本省粮食比较紧张。

加上几十万外省人口涌入江西,打算适当减少一些粮食外调,初步意见是1961年外调12亿斤。

1961年9月17日,周总理在江西庐山参加中央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后,主动来到江西南昌。

江西省委设“简餐”招待周总理一行,大家都很高兴周总理来到江西视察。

时任江西省委书记处书记刘俊秀站了起来,把手里的酒杯高高举起说:“南昌是周总理领导八一起义的英雄城,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

总理离开南昌34年了,今天到南昌视察工作,我们很高兴,大家为总理的健康干一杯。”

众人一齐叫好,请总理喝下这杯酒。

周总理同样很高兴,他站起来举起酒杯,诚恳地说道:“江西对国家贡献是很大的,特别是这几年困难时期多支援了国家粮食,应该受到人民表扬。”

接着,他转向刘俊秀说:“俊秀同志,你要敬我一杯可以,但有个条件,咱们俩干一杯酒,就要增加你们省外调粮食1亿斤,我们干三杯就增加3亿斤好不好?”

本来情绪活跃的刘俊秀听到总理这番话,顿时就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蔫了下来。

谭震林此时给刘俊秀加油打气:“老刘,周总理多年没有来南昌了,看到你们江西形势比较好,心里高兴,三杯不就3亿斤粮食吗?”

刘俊秀考虑到周总理轻易不向别人敬酒,而且是在当众场合,如果让他老人家下不来台面,自己真得后悔一辈子。

于是刘俊秀把杯子举到周总理面前:“好,就按总理的意见办,国家有困难我们应该大力支援,多给3亿斤就3亿斤吧。”

根据杨尚奎的夫人兼秘书水静回忆,周总理当时还说了这么一句话:“江西人民比较其他省份兄弟还算富的,可以适当苦一苦,把口粮支援给其他省份。”

其实周总理不是一时兴起,他早就对江西本年度粮食产量和人均口粮做过调查,才会很肯定让“江西老表”再增加3亿斤粮食。

至1961年底,江西省全年外调粮食达到15亿斤。

粮食大多支援给了山西、山东、河南三个省份。

据统计,1950年至1980年30年间,江西共外调粮食368亿斤。

特别是三年困难时期,江西累计外调粮食43.5亿斤,成为当时全国调出粮食最多的两个省份之一。

更难能可贵的是,20世纪60年代初,全国除新疆、西藏,各省市都有数不清的百姓抛家舍业,来到江西沿街乞讨。

1961年,周恩来三杯酒换来3亿斤粮,这么多大米最后去了哪儿 - 天天要闻

图|周恩来出席宴会

巅峰时,外省涌入江西的人口不会少于50万!

江西省委指示:不论这些灾民来自哪个省,都是中国的老百姓,不能让他们饿死在江西境内。

江西省民政厅遵照省委指示,在江西的大中城市和交通要道开设粥棚,每日为灾民免费提供米粥。

据不完全统计,江西“爱心粥棚”救助的灾民达数百万人次。

1992年1月底,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路过江西鹰潭时,曾动情地对时任江西省委书记毛致用、省长吴官正说:“在粮食问题上,江西历年来做了重大贡献。

你们现在有困难可以向中央反映,你们有这个权利,对待江西,中央肯定是要多照顾一点的。”

结语

俗话说:天灾无情,人有情。

三年困难时期。周恩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深度关切人民生活。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他不辞辛劳地工作,带领全国人民度过了粮荒。

江西老表风格高,2,000万赣鄱儿女从国家大局出发,宁可自己节衣缩食,甚至饿肚子,每年都要调出大量粮食支援兄弟省市,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感人的篇章。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山西工业记忆——“榆次四厂”:山西锦纶厂 - 天天要闻

山西工业记忆——“榆次四厂”:山西锦纶厂

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的“吃、穿、用”问题始终是党中央的头等大事,百姓平时的衣、被、鞋等均需要棉布。早在建国初期,我国就开始重点发展纺织工业,然而我国的人口基础大,棉布等纺织品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淮南武王墩墓大鼎成功提取!网友:“楚大鼎”更名“楚二鼎”?|新闻早班车 - 天天要闻

淮南武王墩墓大鼎成功提取!网友:“楚大鼎”更名“楚二鼎”?|新闻早班车

她用身体充当临时“靠背”!被这位女警暖到了(人民网)淮南武王墩墓大鼎成功提取!网友:“楚大鼎”更名“楚二鼎”?目前, 淮南武王墩墓椁室考古发掘有序推进,已经提取各类文物3000多件(组),其中青铜器150多件(组)。墓主人可能是他!淮南武王墩墓考古最新成果发布5月18日下午,武王墩墓备受关注的随葬重器——...
辣汤早新闻 | 最新缴费提醒;淮海战役纪念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 - 天天要闻

辣汤早新闻 | 最新缴费提醒;淮海战役纪念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

早上好今天是2024年5月19日 农历四月十二 星期日下面小编带大家走进今天的《辣汤早新闻》今日天气今天晴到多云南到东南风4到5级气温20℃到34℃徐州要闻2024年淮海经济区青少年U系列篮球联赛在徐州盛大开幕5月18日,2024年淮海经济区青少年U系列篮球联赛在徐州工程学院体育馆盛大开幕。吸引了无锡市、临沂市、淮北市、昆山...
铜川博物馆“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精彩纷呈 - 天天要闻

铜川博物馆“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精彩纷呈

2024年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强调了文化机构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随着博物馆事业持续发展,博物馆教育、研究职能进一步发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日益凸显。铜川博物馆作为综合性博物馆,充分利用资源和空间,推动文物资源活...
庆余年2:看懂范闲的两大冒险动作,才明白庆帝为何不杀他 - 天天要闻

庆余年2:看懂范闲的两大冒险动作,才明白庆帝为何不杀他

范闲意外当上了监察院一处处长。从北齐返回途中,二皇子派人要杀范闲,情急之下,范闲假死,骗过了所有人,包括庆帝。当听到“噩耗”,庆帝甚至连鞋都没穿,就跑到大殿专门听侯公公的汇报。然而事实上,范闲根本没死。没死就是假死。假死就是欺君。一直以来,欺君之罪,是死罪。
国际博物馆日,一群光谷青少年走进明楚王墓考古遗址公园,品读历史文化 - 天天要闻

国际博物馆日,一群光谷青少年走进明楚王墓考古遗址公园,品读历史文化

极目新闻记者 胡长幸通讯员 吴怡蓉 黄志鹏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当日上午,东湖高新区关工委联合青志协、明楚王墓文管所组织湾郡社区30多名青少年走进武汉龙泉山明楚王墓考古遗址公园,开展历史文化研学活动。活动当天,孩子们在遗址公园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一路上探寻婆婆树、龟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