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68年,川端康成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名震世界。仅仅三年后,73岁的他便服下安眠药吞煤气自杀。被发现时,他口中衔着煤气管,脸被憋得通红,已经奄奄一息,被紧急送往医院。
当司机一路狂奔,赶到医院门口时,呼吸微弱的川端康成,挣扎着靠向司机,吃力地说道:路这么挤,辛苦你了。
这是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成了不是遗言的遗言。
川端康成生前一向对自杀持否定态度,曾说:无论怎样厌世,自杀不是开悟的方法。
并留下了激励无数人的名句: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既然如此,为什么川端康成会在荣获诺奖,达到人生巅峰的时候,一反常态地选择自杀呢?中国人忌讳谈论死亡,自杀更是被视为耻辱和晦气。
但是一旦了解过川端康成的人生,就会发现他的自杀不仅不耻辱,反而更显悲壮和和震撼。
如他生前所说:死亡等于拒绝一切解释,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普通人如果也拥有他那样悲惨至极的人生,活下来便是万幸,而像他一般成为享誉世界的一代文豪,那简直如同天方夜谭。
【坎坷至极的人生】
如果把川端康成的人生比喻成一首乐曲的话,那么他的人生在他两岁时就已经定下了悲凉的基调,纵使歌曲的高潮部分如何壮怀激荡,末尾的部分如何余音绕梁,死亡和悲凉的气息却始终如影相随,让他无处可逃。
川端康成2岁的时候,父亲病逝。3岁的时候,母亲病逝。7岁的时候,祖母去世。10岁的时候,姐姐早逝。15岁的时候,和他相依为命的盲人祖父也撒手人寰,他瞬间成了孤儿。
因为不断参加葬礼,他被人戏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说他“像殡仪馆的人”,甚至“连衣服也净是坟墓的味儿”。
他成了不祥之人,好在,母亲娘家的族人收养了他,让他得以继续上学和生活。但他却形成了孤独自卑,绝望虚无的忧郁性格,终其余生,挥之不去。
身世坎坷的川端康成,感情之路同样曲折,他曾先后爱上四个名为千代的女子,都以失败告终,饱受爱情的折磨。
第一个千代名叫山本千代,这只是川端康成的单相思,对方毫无恋爱的意思。
第二个千代是伊豆舞女千代,18岁那年,他独自前往伊豆度假,结识了名为千代的舞女。两人互生情愫,可惜有缘无分,分别后失去音讯。
后来川端康成根据这段经历,把千代改为薰子,写出了成名作《伊豆的舞女》,把这段美好的回忆永久地保存在了文字里。
在经历了前两次失败的感情之后,川端康成后来爱上了酒馆的女招待,结果他惊讶地发现那人也叫千代。知道对方有未婚夫后,他只能及时止损,克制住了自己的感情。
第四个千代名叫伊藤千代,两人互相喜欢,并定下婚约,谁知结婚前夕,千代却突然撕毁婚约。川端康成痛苦不已,却也无可奈何。情路坎坷的川端康成,直到最后和松林秀子相恋结婚,才终于打破了自己的“千代魔咒”,收获了美好的婚姻和家庭。
【相当顺利的作家之路】
亲情和爱情皆不顺遂的川端康成,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却相当顺利,自14岁立志成为作家那天起,他就没有停止过前进的步伐。
1920年,川端康成考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因为不喜欢老师讲的英文课,他无心课业,一个学分都没拿到。不得已留级一年转入国文科。
期间,他热心文艺事业,受到前辈作家菊池宽赏识,并发表了处女作《招魂节一景》,正式步入文坛。
大学毕业以后,川端康成开启了职业作家的生涯,此后58年,他先后发表了《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千纸鹤》和《睡美人》等100多部小说。以及各种散文,诗歌和书信等等。
先后担任过芥川奖的评委以及国际笔会的副会长,斩获国内外各种文化大奖,成为日本的文化功臣。
直到1968年,他终于把诺贝尔文学奖收入囊中,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人,声誉已达人生顶峰。谁知三年之后,他便服下安眠药口吞煤气自杀,享年73岁。噩耗传出,举世震惊,没人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虽然他没有留下任何只言片语的遗书,但在我看来,他的人生和文字就是他的遗书,他想说的其实早就明白无误地告诉过世人了。
【无言的死亡之路】
开头我提到过,川端康成的人生笼罩在了死亡的阴影之下。其实这种阴影不仅表现在他15岁之前,便相继失去了5位亲人,是葬礼的名人,更表现在他自己糟糕的身体上。
川端康成是早产儿,才七个月便呱呱坠地,自小身体孱弱,清瘦多病。
到了晚年,他更是疾病缠身,脑神经衰弱让他生不如死,长期滥用镇定药让他长期处于精神恍惚的状态,肝炎和盲肠炎更是不停击打着他残弱的病体。
死亡不仅带走了川端康成的身边的人,更是一刻不停地再向他招手。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川端康成,认为人生是一场虚无,生存本是一种徒劳,这种虚无思想抵消了他对死亡的恐惧,他同等看待生和死,没有分别心。
川端康成的这种虚无思想,实际上来源于佛教的虚空概念,他十分推崇僧人良宽的绝命诗:试问何物堪留尘世间,唯此春花秋叶山杜鹃。
在这种人生观下,与其说川端康成选择了自杀,不如说更像是他终于完成一场从出生就开始准备的葬礼,不是死亡召唤他,而是他拥抱死亡,主宰了自己的生命。
这些思想反映到他的作品中,就使得他的文字自然而然呈现出了一种虚幻和虚空美,让人不寒而栗的死亡,在他笔下也就不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死亡变得宁静自然,甚至安详美好。生与死同在,死是生的延续。二者合二为一,是为生命的真谛。
在《雪国》的开头,川端康成这样写道: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北境雪国风光之美,让人穿越时空,身临其境。一句你连指尖都泛出好看的颜色,又把美人的绝色写得如在目前。
当描写叶子在大火中丧生时,他写道“待岛村站稳了脚跟,抬头望去,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泄了下来。叶子由于失去生命而显得自由了。在这瞬间,生与死仿佛都停歇了”。
个人的生死一瞬被比喻成银河从心上宣泄下来,个体弱小的生命被无垠的宇宙吞噬,死亡通向自由和解脱,转瞬之间,香消玉殒,一切又归于虚无。
在川端康成的文字中,最令我震撼的便是这种对死亡的宁静虚无描写。类似的还有《禽兽》中,当写道母亲凝视死去的女儿感受的时候,他写道:女儿的脸生平第一次化妆,真像一位出嫁的新娘。
把逝者的遗容比作新娘妆,把死放在美旁边,把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写得宁静如水,却又迸发出击穿一切,震颤人心的力量,无怪乎余华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也遭受到了到极大的震撼和冲击。什么是世界级的文学大师和艺术珍品,川端康成其人其文即是。
如果只让我推荐一位日本作家的书,那么我只会推荐川端康成。
就在今年,川端康成的书已经成了公版书,没有版权限制,各大出版社推出了十几种译本,层次不一,让人眼花缭乱。我个人推荐的是磨铁出版的,由日本文学翻译泰斗,叶渭渠,唐月梅夫妇翻译的,川端康成经典九册经套装。
两位译者相知相伴,研究翻译日本文学五十载,多次访学日本,和川端康成的遗孀秀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的翻译精细考究,功力扎实过硬,有大家风范。此外,新版本还增加了川端康成年谱和译者的深度解读,并且设计唯美经典,颜值很高,用来阅读和收藏都可以,想要的可以抓紧入了。
【参考文献】
《川端康成传:双面之人》/小谷野敦
《新民周刊》川端康成: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周洁
《人物》“不灭的美”——谈川端康成之死/宋玲玲
川端康成自杀成因浅探/管三元
川端康成:世事无常,人为什么要善良/红妆
日本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周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