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年,曾国藩给曾国葆写了一封家信,但这封信却要了曾国葆的命

2022年12月15日23:50:03 历史 1909

他是曾国藩的幼弟,终身不能生育,还被太平军吓的打了败仗,从此抑郁,隐居山林成为道人。


几年后,又因生病,被曾国藩责怪说:装的。但没多久,曾国藩便在弟弟面前几度哽咽,我错了,我错了,我错了呀。


曾国藩大曾国葆17岁,小时候的曾国葆视曾国藩为导师般的存在。和大自己5岁的曾国荃关系较好,兄弟俩年龄相仿,一起长大,经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打闹,性格外向。但长大后的他,变得安静凝重,不善言辞。


在22岁的时候,顺利考上秀才,家里人打算让他继续深造。他却在科举上不再热心,一次举人乡试失利后,便彻 底 放弃了科举之路。


1862年,曾国藩给曾国葆写了一封家信,但这封信却要了曾国葆的命 - 天天要闻

而让曾国葆做出这个决定的人,便是哥哥曾国藩。


曾国藩一直削尖了脑袋,不遗余力的培养弟弟,曾国华培养失败后,他调整了方向。


他发现曾国葆的学习,始终不上不下,夹在中间,科举肯定没戏,还不如学个一技之长靠得住。


在看到曾国葆的书法后,眼前一亮,支持弟弟学书法,以后做个书法老师也不错。


并说:读书的目的不在于科举,而在于明理修 身,只要不停的学习做实事,也可以著书立说,有一番成就。


从此后,曾国葆在家练习书法,读古今历史,帮助操持家务,期望所学知识,用在实际生活中。


而哥哥的分析对曾国葆影响很大,从小到大,哥哥不但是老师还是知己,有心里话他都会告诉哥哥。


有一次,曾国葆在家信中跟哥哥说:结婚很久了,却一直没有孩子,是不是夫妻间房事太多。


自古有句古话:寡欲多男,意思是节制欲 望才能多生育,自己应该少些房事。


空闲时,便把曾国藩寄的家信拿出来研读,对哥哥的学识既敬佩又羡慕。


但学习总要落地,曾国葆学的很多,但没地方实习。


1862年,曾国藩给曾国葆写了一封家信,但这封信却要了曾国葆的命 - 天天要闻

咸丰两年(1852),曾国藩由文转武,到长沙创办湘军


古话说: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


曾氏兄弟纷纷上阵帮忙,曾国葆是介入较深的。


他直接做起了管理,帮着曾国藩训练队伍,还独自带兵赴常德等地消灭党 派起义。


湘军营制与饷银标准都是他与哥哥商议后,共同决定的。


后来崛起的湘军大将杨载福彭玉麟,刚开始都是曾国葆的部下,也是他甄选后,推荐给哥哥重用的。


在几个弟弟当中,曾国葆的贡献有目可睹,而跟着哥哥建功立业也是曾国葆的理想。


就在曾国葆想要大展拳脚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咸丰四年(1854)二月底,湘军水陆并进北上岳州,迎战太平军。当时北风大作,湘军水师船只在岳州城下沉落,不战自乱。太平军一看机会来了,猛攻湘军陆军。


湘军力不能支,只好撤退,而这次带领湘军陆军的便是26岁的曾国葆。在太平军的冲击下,没能顶住,很多将士都成了逃兵。


在后来,曾国藩有了打仗经验,才发现太平军经常利用流寇制造声势,而当时的曾国葆没有经验,被太平军喧嚣的阵势给吓倒了。


没多久,湘潭之战获得大胜,兵威大振,曾国藩反思后,开始了长沙整军。


命令表现好的杨载福,塔齐布罗泽南,彭玉麟,这4路干部,招兵买马迅速扩充队伍。


那些“集而复溃,溃而复集”的逃兵全部遣散,各回各家。意思是:敌人一来就溃逃,敌人一走,这些逃兵再跑回来继续当兵。


并撤了曾国葆营官职位,让他卷铺盖回家。


这次兵败事件,对曾国葆打击很大,原以为放弃科举,学习“有用之学”可以有一番作为,谁知这些“有用之学”如此不堪一击。


一气之下,他隐居山林,一连几年闭门深居,做了宅男,情绪低迷时,多年没有笑容。


但做宅男总不是长久之计,养家糊口总是要做的。


他思来想去,科举和读书没成绩,打仗又蒙羞,那就做个小本生意吧,便在衡阳湘乡,长沙等地做起了小买卖。


曾国藩知道后说:幼弟做生意虽然赚钱,但书还是要读,做个文化人胜过生意人。其实这也是曾国葆的痛处。


他看到,跟着哥哥的杨载福,彭玉麟等人有了军功,做了大官,而这些人曾经都是自己的部下。


现如今,自己只是个小摊贩,越发的郁郁寡欢,满脸阴郁。


直到咸丰八年(1858),曾国华战死三河,曾国葆终于下定决心再回战场,为兄报 仇,同时为自己曾经的失败雪耻。


曾国藩知道弟弟的想法后,劝他安稳持家,做一个闲散读书人也行,但曾国葆决心已定,并改字为“事恒” ,发誓要做一番成就出来。


曾国藩只好把他安排在胡林翼麾下,让他与其他湘军打配合战。


此时的曾国葆31岁,经历挫折后,上阵多了成熟稳重,破釜沉舟之气。


配合湘军攻下潜山太湖后,协助曾国荃攻打安庆


在安庆之战中,又配合彭玉麟扼守菱湖,切断太平军粮道,打退了太平军多次进攻,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得到了曾国藩的认可。


1862年,曾国藩给曾国葆写了一封家信,但这封信却要了曾国葆的命 - 天天要闻

1862年2月,曾国葆奉命进攻安徽南部三山,并在当地招募了4千本地人,挑出三千人,分成六个营,要培养一支劲旅。


曾国藩知道后说:这些都是太平军掳走的当地老百姓,没有打仗的胆量和头脑,做劲旅不行。


但看着弟弟勃勃雄心,还是同意了他的请求。扩编四营,并给了四颗关防,批了四个营官,及每人每年的饷银两千四百两,另外还有帐房,军械及每月两千九百两的军饷。


曾国荃也在明里暗里的帮助曾国葆 ,曾国葆不负使命,用破鲁港,克繁昌,下南菱、芜湖的战功,得到了军功和肯定。


这时的曾国葆脸上才有了笑容。


接着,便在在雨花台大战中,受到曾国荃重用,保护决定队伍生死的粮道不被破坏。


曾国葆调动了毕生精神头,谨慎周祥的保障了粮路的通畅,并在曾国荃承受不住守壕沟的压力时,拼命援助,换来了收复南京的好消息。


而就在此时,曾国葆生病了。


原来在刚抵达雨花台时,他就病倒了,那时李秀成部还没有进攻南京,曾国葆写信给曾国藩,想先回家养病。


谁知,曾国藩说:你是不是老 毛病又犯了,要退缩。


曾国葆本就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用现在话说“玻璃心”,为了证明自己不是软弱退缩,便拖着病体在南京打了46天硬仗。


曾国藩知道曾国葆的病情后,刚开始没怎么担心,因为曾国葆从小体弱多病,但也好的快,自己都有了经验,经常自己给自己开药,曾国藩还嘱托弟弟不要乱吃药。


到了同治元年十一月初一,曾国藩知道曾国葆的病没好,反而越来越严重时,才着急忙慌的邮寄了辽参及调 理方法。


遗憾的是,辽参与信还没有寄到,34岁的曾国葆就去世了。三天后曾国藩才知道弟弟去世的消息。


其实,曾国葆的过早离世是有迹可寻的,他是家中儿子里的老小,要么从小被溺爱,长大后可能会比较顽劣。


要么父母和兄弟姐妹比较强势,在重重保护下成长,性格比较软弱,缺乏自信。


曾国葆属于后一种类型,在成年后他对曾国藩言听计从,有意见也不敢大声提出来,打仗过程中的军饷,都是在曾国荃的帮助下才要回来的。


在第 一次因为兵败被曾国藩撵回家时,做了宅男,情绪郁结多年。在安徽打仗时,年轻的妻子又突然离世。


而且终身没有孩子,在满清以男性为主 权的时代,无后是让人议论的焦点。


在雨花台和曾国荃并肩作战时,情绪高度紧张,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好,一定要打胜仗高要求,压的喘不过气。


季羡林先生说过一句话:


“一个人倘若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消化人世悲喜,纵然会经历坎坷,也必能得到一定圆 满。”


生活不易,谁都有不如意的时候,面对那些突如其来的意外,只有保持冷静,及时疏解,才不会在负面情绪中消耗自己。


但曾国葆没做到这一点,被情绪病所害。


不过,曾国葆受到曾国藩影响,是个爱反思的人,也是后来打胜仗的基础。同时一直在阅读,没有放弃对自己的要求。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豁达一点,就如苏东坡一样,人生起起落落,可以敞开心扉容纳悲苦,释放负能 量,放弃攀比,人生或许是另一种结果。


同治元年11月22日,曾国藩从南京接回了曾国葆的灵柩,和曾国荃对视,眼泪汪汪,多次哽咽,深深地自责没有及时发现弟弟的病情。


曾国藩伤心地为曾国葆作诗两首,给他申请了功名“按察使”,算是告慰了他不断努力换来的功名。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 天天要闻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端午纳福#1937年7月7日,那个被血与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深深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之上。88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卢沟桥的每一块石板、每一尊石狮,都在静静诉说着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七七”事变,不仅是全面抗战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 天天要闻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新华社香港7月7日电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新华社记者黎云1942年的一个夜晚,一条小船从维多利亚湾悄然驶出。船上乘坐的,有国民党左派领袖何香凝、著名诗人柳亚子。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闻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红网时刻新闻7月7日讯(记者 任晔 实习生 周子怡 通讯员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长沙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同心振乡,同心燃梦”团队来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参观学习。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走进何叔衡故居,团队成员们仿佛穿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 天天要闻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电 题: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作者 杜燕 周锦麒 烈日下,卢沟桥上,已不见那位戴着草帽、向世界各地游客讲述抗战历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蓝色志愿者马甲的“90后”——郑然。 接过93岁爷爷郑福来的“历史接力棒”,郑然站在桥头,向过往游客讲述铭刻于古桥的抗战历史与不屈精神...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 天天要闻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戏剧,主人公黄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岁,头发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终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两个月,每天晚上7点到9点,趁着这段最安静,也是头脑最清醒的时候,黄石文坐在养老院5楼的房间里,一字一字讲出过往人生,面前的电脑将他...
国际安徒生奖得主分享会在盐城举行 - 天天要闻

国际安徒生奖得主分享会在盐城举行

中国日报7月7日电,以"本土根基与人类情怀"为主题的"水乡生态 文学点亮"国际安徒生奖得主分享会近日在盐城草房子文学馆举行,标志着"我心中的乐园——世界儿童文学草房子之旅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本次活动由生命树文化促进中心、中共盐城市盐都区委宣传部主办,江苏大纵湖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盐都,这片位于长三...
明明黄河比长江短,为何却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 天天要闻

明明黄河比长江短,为何却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明明比长江短,为何被称为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像中国一样,独占两条河流究竟有多难?黄河vs长江数据显示,黄河全长5464公里,比6300公里的长江短了836公里,更扎心的是,长江年径流量9600亿立方米,是黄河574亿立方米的16.
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 天天要闻

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不可一世的日军进逼山西“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平型关之战是八路军出征抗日的第一仗,意义十分重大。1937年9月23日凌晨,八路军指挥部向115师下达了作战命令。于是,朱德电令第115师“向平型关、灵丘间出动,机动侧击向平型关进攻之敌”。八路军第115师主力由红一军改编,在平型关战斗中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