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很奇怪,很多时候我们翻看古代的故事,发现今天的很多事情与古代的事情异常的相似。所以,我们才会有“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天的事,只不过是历史事件重新打扮一番的再现。下面,我们讲一个春秋时期的故事,看完故事我们是否能够想到这个故事跟今天的什么事可以对应上呢?
多行不义必自毙(历史当中有答案)
春秋时期,郑国的郑武公的正妻是申国公主申姜,由于嫁给了郑武公,后世称之为武姜。武姜生了两个儿子,由于生老大的时候是倒着生的(脚先出来的难产),导致武姜非常讨厌自己这个儿子。甚至于给大儿子取名寤生(倒着生),足以见得武姜多讨厌大儿子。甚至于,取了这样的名字,郑武公也没有干涉,说明郑武公也不太喜欢这个长子。后来,小儿子出生了,取名为段,他就是共叔段(姬段),因为后来公子段逃跑到了共国,所以叫共叔段。
武姜自从生了小儿子,天天撺掇郑武公废长立幼,让小儿子段来继承郑国国君。但是,郑武公跟大臣说了,遭到了大臣们的一致反对,因为嫡长子继承爵位是周礼,不能破坏。就这样,姬寤生在郑武公死后顺利地继承了郑国国君,是为郑庄公。
郑庄公继承了郑国君位之后,武姜和公子段就很不平。甚至不等公子段要求,武姜就向郑庄公要求把郑国最好的城池封给公子段。郑庄公表现得非常孝顺和恭顺,只要武姜要求,立马满足他们的要求。哪怕是过分的要求,郑庄公也答应。比如,公子段把自己封地的城池修得比郑国国都的城墙还要高大,这已经严重越制了,违背了周礼的规定。按照规定,这属于以下犯上,亵渎宗主。郑国的大臣们气得吃不下饭,天天找郑庄公说应该惩罚公子段。
哪知道,人家郑庄公只是淡淡地说,母亲大人不许伤害公子段。甚至因为郑庄公不听大臣们的进谏,一些性格刚烈的大臣都不来朝议(开会)了,托病不出。再后来,有大臣来密奏郑庄公,说公子段要叛乱,让郑庄公早作准备。可是郑庄公还是不动声色地说: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位大臣听了之后一跺脚说,等着敌人自己杀死自己,这得多蠢啊!郑庄公眼看着这位大臣袖子一甩,失望地离开了。
郑庄公是真的如此纵容胞弟公子段而不设防吗?完全不是的,郑庄公一直在秘密地地关注着武姜和公子段的一举一动。公子段要地给地,要兵给兵,甚至把郑国最富庶的地方都纳入自己的领地。公子段可谓是兵强马壮,经济实力强大,一些人眼看着公子段早晚要取代姬寤生,甚至偷偷地倒向了公子段。实际上,倒向公子段的人当中,就有郑庄公安插的卧底。
公子段飞扬跋扈,对待属地的人民横征暴敛,弄得天怒人怨。正直的士大夫纷纷隐退,口蜜腹剑的小人纷纷得势。郑庄公身边得大臣也都觉得姬寤生过于仁慈,甚至觉得他不适合做国君。
某一天,公子段不满自己一直屈居大哥之下,准备夺取郑国的国君之位。直到这一天,郑庄公才露出了真正的面目。他立刻调集军队,提前部署,一举歼灭了公子段的反叛集团。公子段逃去了共国,去做他的共叔段了。而武姜被郑庄公放逐软禁起来,连亲生母亲都不放过。
所以孔子在评价这段历史的时候说,当哥哥的没有仁爱教育弟弟,当弟弟的不懂得尊重哥哥。郑庄公攻打公子段本来是平叛的正义之战,但在孔子看来是郑庄公老谋深算,故意纵容公子段的恶行,导致天人共怒,郑国的人都想灭掉公子段。说到底,孔子认为郑庄公从一开始就在算计公子段。这与两个敌对国家之间的征战有什么区别,所以孔子才用了“郑伯克段于鄢”的说法。
结束语:
我总觉得今天的台湾,跟公子段 “一毛一样”?古人说的兄友弟恭,台湾作为大陆的小弟,有一丁点尊敬大陆的意识吗?大陆不断地单向给台湾优惠,在经济上不断地给台湾输血。结果台湾方面却狼子野心,不但不感激,反而变笨加利地敌对大陆。所以,我个人认为,台湾就像是一个脓疮,当脓疮长孰的时候,就是动刀捅破它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