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讲述延安红色记忆

2022年11月02日05:10:03 历史 1588
倾情讲述延安红色记忆 - 天天要闻

陕西延安市宝塔山风光。新华社发

【老党员寄语】

我是土生土长的延安人,一直在党旗下成长,至今已有69年党龄了。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深刻、直抵灵魂的党课。

延安的一草一木都承载着炽热的红色记忆。在我家这样一个普通家庭里,就有3位亲人为国捐躯——“七七事变”后,我的哥哥折金门、折金榜倒在抗日战场上;解放战争中,我老伴的哥哥、地下党员毕瑞生因公牺牲……从至敬至爱的亲人身上,从千千万万英雄身上,我深切体会到了记录历史、赓续传统的重要价值。

从1948年参加工作到1998年离休,再到离休后的这20多年,我始终未曾停止过关于延安精神的资料收集和文史研究。离休后,我抓紧时间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全心全意宣讲延安精神,反倒比以前更忙碌了。大家都叫我“延安文史活字典”,这让我既自豪,又深感责任重大。

宣讲时,我常常和学员们一起去革命根据地旧址,招呼大家找块石头席地而坐,给他们讲述当年热血青年们在艰苦环境下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最终赢得革命胜利的故事。几十分钟下来,虽然裤腿上沾了泥土,身子困乏酸痛,但看到学员们的心灵受到了洗礼、精神无比昂扬,我就感到十分满足。

作为一名老党员,我时刻把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在心。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更坚定了我干好这份事业的信心和决心。虽然已年近九十,但我会继续发挥余热,把延安精神宣讲好,把我们党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发扬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王胜昔、张哲浩、王建宏、张文攀、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郭山宝、叶树峰、钱友辉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以法之名》孙飞还在死扛,李人骏包庇柳韵,王彧被灭口 - 天天要闻

《以法之名》孙飞还在死扛,李人骏包庇柳韵,王彧被灭口

虽然孙飞被捕,郑雅萍也分析出了天龙集团和万海案的关系,但专案组的调查却没什么实质性进展。首先,想敲开孙飞的嘴就比洪亮想象的难得多。因为孙飞只收美金,赃款都转移出去了不像姜红军他们都藏在家里,所以他笃定洪亮他们暂时查不出证据,就有恃无恐。
美媒感叹:让台湾干这件事,代价巨大! - 天天要闻

美媒感叹:让台湾干这件事,代价巨大!

当地时间 7 月 7 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关于台湾能否与大陆在经济上脱钩的文章。该文章认为,尽管台湾的民进党当局想推进这件事,但这对台湾意味着巨大的代价。 《纽约时报》的这篇文章....
北京第一大厂翻盘路:2年前亏损近10亿,现在年入150亿 - 天天要闻

北京第一大厂翻盘路:2年前亏损近10亿,现在年入150亿

文/王丹&秋秋现在聊《无尽冬日》有多成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在Sensor Tower最新的5月全球手游收入榜单中,《无尽冬日》升至第二位,仅次于《王者荣耀》;点点互动(下称点点)因此实现了约150亿元的年收入,成为全球收入前十的游戏厂商——放眼整个北京圈来看,2024年收入能达到这个水平的,估计也就点点一家。不止如此...
谎称失踪的兵、假意谈判的日军:七七那天,谁在演?谁在拼? - 天天要闻

谎称失踪的兵、假意谈判的日军:七七那天,谁在演?谁在拼?

1937年春天,日本作家野上弥生子在报纸上写下对和平的祈求。她希望这一年没有战争,哪怕洪水地震都行。但她的同胞们却越来越渴望打仗。到了夏天,日军开始在北平周边频繁闹事,为全面战争做准备。七月七日晚上,北平西南的卢沟桥突然响起枪炮声。日本军队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 天天要闻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7月7日电 (记者 应妮)时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和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7日在京联合宣布,双方联袂打造的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于今年底搬上舞台,并在北京和香港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 天天要闻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荆汉运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专家团队提出来建设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专家团队为何要提出建设荆汉运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彻底解决长江中游地区的河道弯道太多的航运瓶颈问题,以提升我国第一大江河长江的运输效率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 天天要闻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端午纳福#1937年7月7日,那个被血与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深深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之上。88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卢沟桥的每一块石板、每一尊石狮,都在静静诉说着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七七”事变,不仅是全面抗战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 天天要闻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新华社香港7月7日电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新华社记者黎云1942年的一个夜晚,一条小船从维多利亚湾悄然驶出。船上乘坐的,有国民党左派领袖何香凝、著名诗人柳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