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临终前,告诉小29岁的妻子:你可从速改嫁,但有一事莫去做

2022年10月14日00:54:17 历史 1612

1942年的暮春时节,四川省江津县的一处建筑内,一位六十三岁的老人正处于濒临死亡的前夕,他低声呼喊着一个名字:“玉兰。”

陈独秀临终前,告诉小29岁的妻子:你可从速改嫁,但有一事莫去做 - 天天要闻

或许是黄昏的缘故,又或者是窗帷的遮蔽,市内的光线昏暗不清,一名女子靠近病榻,依偎在老人的身边,老人慢悠悠地说道:

“你可速速改嫁,望今后一切自主,生活务求自立,但是有一事情切莫去做......”

说到这儿,老人开始剧烈地咳嗽,咳嗽过后,他枯黄的脸上涨起一层红色,女人赶紧给其拍拍后背,渐渐地老人恢复正常。

陈独秀临终前,告诉小29岁的妻子:你可从速改嫁,但有一事莫去做 - 天天要闻

他重新开口说道:“切记,切记,不要用我的生名去换取金钱。”女人郑重地点点头,老人的嘴角露出一抹微笑,之后缓缓地闭上眼睛。

他似乎在睡觉,女人明白他不是睡觉,而是进入一场永远不会醒来的梦境,人间管这种现象叫做死亡。

第一段婚姻——高晓岚

老人是谁?乃是民国时代引领五四潮流的领袖人物,姓陈名独秀。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晚清时期的文官,自幼十分重视儿子的教育。

陈独秀临终前,告诉小29岁的妻子:你可从速改嫁,但有一事莫去做 - 天天要闻

尚在膝头把玩的时刻,父亲便教其背诵唐诗宋词,千字文,三字经。年龄稍长,又教其攻读四书五经,待经书烂熟于心,又遍览经史子集。

旧学科知识完备之后,父亲又送其到新学堂学习西方的思想知识,两者的碰撞和交融使得他很快建立了一套完成的价值体系。

而彼时的中国正处于激荡不安的时代,急需有人出现来刷新民众的思想,时势造英雄,于是他就走上了时代的风口浪尖。

陈独秀临终前,告诉小29岁的妻子:你可从速改嫁,但有一事莫去做 - 天天要闻

陈独秀不但事业有成,爱情上也收获颇丰,除去生命的露水姻缘,和一些稍纵即逝的一夜情缘,就其婚姻记录而言,有三个女人在其生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第一个女人乃是晚清状元高登科的长女,名为高晓岚,父亲佩服乾隆年间的大学士纪晓岚,故而直接取其名讳为女儿命名。

奈何长女时运不济,出生时节尚是清朝,封建社会对于闺中女子的压迫极为严重。《红楼梦》里有清晰地描述李纨自幼的教育,不过读了几本《烈女传》。

陈独秀临终前,告诉小29岁的妻子:你可从速改嫁,但有一事莫去做 - 天天要闻

《列女传》是什么书?里面的故事全部是给女孩子洗脑用的,告诉女孩子们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家听从父亲教诲,出嫁后听从丈夫的教诲,丈夫离世后要跟从自己的儿子。

如果女人没有后代,很可能还要被安排活埋,即跟随死去的丈夫到棺材里。

因而高晓岚并没有博学的才识,那时候的陈独秀刚刚接触女孩子,他爱其性情温婉,容貌姣好,两个人之下度过一段举案齐眉的日子,生下几个儿女。

第二段婚姻——高君曼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进,陈独秀愈发地感到和这位夫人没有共同语言,甚至都不愿正眼看其一眼,渐渐地他不愿意返回家中。

陈独秀临终前,告诉小29岁的妻子:你可从速改嫁,但有一事莫去做 - 天天要闻

就在此时,另外一个女孩子走进他的生命里。女子的名字为高君曼,高晓岚是其姐姐,她比姐姐幸运的是她得以进入学堂。

天资聪颖的她精通中西文化,在文化的熏陶下,气质优雅自在,一派新式的梳妆打扮。陈独秀在看到她的那一刻起,久已沉寂的心情,燃烧起爱情的火苗。

才子佳人自古都是天下的绝配,高君曼也爱姐夫的逼人的才气,两人两厢情愿,一拍即合。但是他们的爱情却遭到了父辈的一致反对。

陈独秀临终前,告诉小29岁的妻子:你可从速改嫁,但有一事莫去做 - 天天要闻

换做他人,或许会将这份爱情深深埋在心底,但是,别忘了他是陈独秀,他接受了新式的思想,自然不会遵从父辈的建议。

高君曼虽然出身于封建家长式的家庭,但是她做出了和陈独秀一样的选择。那时代许许多多的女孩都在进行这样的活动,鲁迅先生称呼之为“娜拉出走”。

娜拉是西方的剧作家易卜生玩偶之家》里的女主人公,一直受限于家庭,后来义无反顾地离家出走。

陈独秀临终前,告诉小29岁的妻子:你可从速改嫁,但有一事莫去做 - 天天要闻

民国时代的女性都渴望脱离家庭的束缚,陈独秀的鼓励,对于爱情的追求,时代的呼唤,使得高君曼坚定了跟随陈独秀私奔的决心。

后来他们在上海定居,而她成了陈独秀的得力帮手,《新青年》发行期间,妻子为其改写文稿,排版,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甚至还累出一身的疾病。

第三段婚姻——潘玉兰

奈何世间的最易变的就是人心,如同纳兰容若所言: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后来的高君曼掉进了鲁迅先生所说的悲剧当中。

“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失去了父辈的庇佑,又被跟随的男人抛弃,在重男轻女的环境中他们往往会落得和祥林嫂一样的下场。

陈独秀临终前,告诉小29岁的妻子:你可从速改嫁,但有一事莫去做 - 天天要闻

后来的陈独秀因为大革命的失败躲到上海某处的弄堂,隐姓埋名,年龄已大,不过他的心里还装着对年轻少女的渴望。

在这里他认识了房东的女儿潘玉珍,潘玉珍并没有读过什么书,不过她十分向往和读书人结束。恰好住在自家的租客有一股书生意气,她时常接近他,请求其教自己读书习字。

躲避追捕的陈独秀本无事情,恰好有一美貌女孩陪在身旁,也可解无聊,因而十分用心地教授其学习。

陈独秀临终前,告诉小29岁的妻子:你可从速改嫁,但有一事莫去做 - 天天要闻

姑娘学得很快,不过那时候她还不知道自己的老师正是大名鼎鼎的陈独秀,直到后来他们在告示上发现了他的照片。

女孩的父亲向来仰慕为国尽忠的人,听闻女儿喜欢陈独秀,非其不嫁,于是安排两人成婚。婚后生活没多久,陈独秀便被被捕入狱,入狱期间的生活起居全是潘玉珍在照顾。

后来幸得胡适等人的援助,陈独秀得以走出监狱,他带着潘玉珍去往四川省的江津县,在这个地方度过了人生中的最后几年。

陈独秀临终前,告诉小29岁的妻子:你可从速改嫁,但有一事莫去做 - 天天要闻

而潘玉兰也按照陈的嘱托,并没有用丈夫的声名去换取金钱,而是凭借个人的劳动去换取生活的必需品,满足个人的生活需求。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廿八画里的红色密码:为什么毛泽东说他与谭政同姓? - 天天要闻

廿八画里的红色密码:为什么毛泽东说他与谭政同姓?

八角楼的油灯在深夜摇曳,两张木桌隔着竹帘相对摆放。里屋的毛泽东披着补丁棉袄奋笔疾书,外屋的谭政正用铅笔头在废纸上沙沙记录……这个1927年深秋的寻常夜晚,不仅定格了两位革命者的工作场景,更埋藏着一个二十年后才揭晓的红色密码。
臭不要脸!美国终究对格陵兰岛下手了 - 天天要闻

臭不要脸!美国终究对格陵兰岛下手了

在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中,一则消息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美国竟对丹麦的海外自治领地格陵兰岛下手了!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情报机构已介入总统特朗普试图接管格陵兰岛的行动,通过监视卫星、通讯拦截以及地面间谍等手段,加强针对格陵兰岛的间谍活动,试图
1986年山东一女子自封皇帝,密谋进京登基,后被联防队员一锅端 - 天天要闻

1986年山东一女子自封皇帝,密谋进京登基,后被联防队员一锅端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在上世纪80年代,一个山东农村的女子,真把自己当上了“皇帝”。她建宫殿、收后宫、发圣旨、设内阁,甚至还“秘密策划进京登基”。听着像个段子,但这事确确实实发生过,不是小说,不是传说,是正儿八经的刑事案件,山东潍坊的档案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