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背景
上世纪五十年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如火如荼,众多非洲国家脱离了原来殖民者的统治,在联合国拥有了一席之位。这些国家虽小,但在联合国也是拥有投票权的,要知道当时的中国大陆还没有获得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呢。鉴于此,前苏联领导人为了扩大自己的阵营,为了争取非洲国家的选票,开始制定对非洲的优待政策,积极拉拢非洲国家。
苏联吸纳非洲留学生政策的出台
一开始,苏联政府采取的是对非洲直接撒钱(无偿援助)的办法。后来发现,这简直是个无底洞,苏联再厚的家底也扛不住啊,后来,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就换了一种政策,改为由苏联提供资金,免费吸纳非洲各国家当局的一些政府高干子弟(相对讲受教育程度较高)、优秀学子去苏联留学(实际上,也存在不少伪造学历和资质的非洲人混在其中),这些非洲留学生在苏联留学期间不但学费全免,而且苏联政府还每月给他们补贴高额的生活经费(编者按:作为中国人,大家对这种政策有没有感觉很熟悉?先按下不提,后文会有专门论述)。赫鲁晓夫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通过为非洲那些官二代子弟和优秀学子提供免费留学机会和优厚待遇的办法,获得这些非洲的“未来之星”的感恩,这样未来的非洲政府就会亲近苏联。换句话说,苏联就是希望通过这种办法来培养其未来在非洲的代理人。
问题频出的后果
令苏联当局没想到的是,事情的走势根本没有按照赫鲁晓夫当初的想法发展,反而是各种问题频出,最后不得不终止这项政策。
首先,受当时非洲整体教育水平极低或者说文明开化程度很低这一基本情况影响,这些苏联政府想当然的优秀学子,并不完全是近现代正常国家通常意义上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恰恰相反,他们之中实质上存在很多不能全面、完整理解苏联把他们引进到苏联去留学虽然有苏联出于自身自身利益考量的目的,但同时对落后的非洲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机会这两层含义的认知不全者。他们大多数人几乎只认识到苏联是因为有求于他们才把他们请来的这一点。加上他们开化程度不高,与生俱来的野性。一下子把他们扔到物质文明已经相对发达,在当时的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苏联这样的花花世界,他们哪里还记得他们的国家派他们来苏联留学是带着振兴自己国家的使命来的这一点。于是乎,苏联成了他们享乐的天堂。当时,苏联政府给他们提供的高额的生活经费,足以让他们过上甚至比当时的苏联一般国民两倍以上生活水平的生活,换句话说,这些非洲留学生在苏联享受的是超苏联国民待遇。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很真实——饱暖思淫欲。这些非洲留学生们(注:这些非洲留学生基本上都是男性,关于这一点,很容易想到,估计非洲也存在很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吃饱喝足以后,自然还有性生理需求,可是处于异国他乡的他们,到哪去找女性非洲留学生谈恋爱啊?根本不现实!于是乎,他们只能打起战斗民族女孩的主意了。看到这,各位看官们是不是会有这样的感觉,不好的事情就要发生了。
首先申明一点,下面的文字不代表笔者在这宣扬种族歧视思想,所以我全文并没有用到一处关于某些国家的肤色的字眼。我只是在还原历史和阐述事实。言归正传,部分高傲的战斗民族女孩似乎看不上这些非洲留学生,拒绝了这些非洲留学生的求爱。于是乎,部分“爱而不得”的非洲留学生在苏联制造了多起性侵案。当然,鉴于苏联女多男少的国情,以及非洲人求爱大胆直接,手头又有钱的特点,也有不少苏联女孩接受了非洲留学生求爱,跟他们谈起了恋爱。甚至,在当时的苏联还一度存在过一个非洲男性留学生同时拥有几个苏联女朋友(性伙伴)的现象,这种滥交现象客观上也造成了性病的扩散。更糟糕的是,其中这些女孩中有些女孩本来就是有苏联籍男朋友的,相当于是给战斗民族的小伙子戴上了绿帽子。从苏联男性的角度看,自己国家给非洲留学生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和这么优渥的待遇,可是他们却在苏联泡起了自己国家的女孩,还给自己国家的男性戴绿帽,还滥交传播性病。中国还有一句俗话说得好:“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乎,苏联国民表示了极大愤怒,纷纷把各种不好听的语言扔向了这些非洲留学生,说他们是刚从原始森林里走出来的大猩猩,是移动的梅毒病原体等等,那些跟非洲留学生交往、恋爱的苏联女孩也会被骂作“比最低贱的妓女还要低贱的人”。反过来,这些非洲留学生认为苏联在搞种族歧视。仇恨的种子一旦埋下,各种恶性事件越发频发。从个体层面看呢,表现就是与那些非洲籍有关的酗酒闹事、暴力犯罪、性骚扰、性侵苏联女性事件频发,从群体层面来看呢,表现就是不断有非洲籍留学生通过外交领事馆向苏联政府抗议给苏联政府制造麻烦。搞到最后,甚至发展到苏联当局专门派出专门情报人员对境内的非洲籍学生进行监视的地步。总而言之,苏联社会与非洲留学生的矛盾越积越深。终于,在1963年年底,一起非洲留学生意外死在了莫斯科郊外的事件(事后经过苏联警方调查取证,证实该留学生是因酗酒冻死的)引发了数百名非洲留学生围攻莫斯科红场这样的震惊世界的恶性政治事件。这件事,被当时的苏联的死对头美国和西方世界大肆加以炒作、抹黑、挑拨,对苏联的国际影响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虽然,当时苏联为了快速平息事态,采取了表面妥协,暂时答应了示威的非洲留学生所有要求的公关应急措施,但很快,大量非洲籍留学生就被苏联当局遣送回了自己的国家。苏联这种做法,无疑又在那些非洲留学生心里留下了芥蒂。以这件事为节点,去苏联留学的非洲人也就慢慢减少了,直到现在的俄罗斯,其国内也很少有非洲人存在。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以上种种不愉快的经历,那些曾经在苏联留学的学生回到他们自己的祖国后并没有表现出让苏联期待的行动。很多留学生回国后甚至,开始各种说苏联的坏话,指责苏联人对他们搞种族歧视。
小结
事实证明,苏联出于拉拢非洲和培养未来非洲代理人这个目的而采取的为非洲籍学生提供优渥待遇吸纳非洲人到苏联留学的政策结局是以失败告终的。苏联不但没有吃上羊肉,反而惹了一身骚,简直成了一个国际笑话。
教训分析
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沧海桑田,变幻莫测,当今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与美国争霸的苏联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与美国站在同一序列的国家已换成了中国。借用伟人的一句格言:“什么叫政治?政治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从这句话的意义来看,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想拉拢非洲也好,团结非洲也罢,其初衷和思想是对的,但其做法却存在很多值得反思之处。因为目前,我国也需要在国际上争取更多的朋友,笔者想冒昧对前苏联的吸纳留学生的政策做点粗浅分析,以供参考。
笔者认为,首先,苏联人特别是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做事大大咧咧,很多工作细节做得很不到位是导致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在决定实行吸纳非洲留学生入苏留学政策之前,没有对非洲人的语言、文化、认知水平、政治素养等做细致评估分析,进而做细致安排,就拍脑袋决定开始实施这项政策了。比如,当时申请入苏留学的非洲人不全都是苏联政府想当然的应该是非洲的优秀青年,对申请入苏留学的非洲籍学生做细致筛选,导致入苏留学的非洲籍学生良莠不齐,为后边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多麻烦。相对而言,非洲人整体受教育水平就很低,更可况还混入了很多伪造阅历和资质的人,突然把一群各方面落后的人转移到物质条件远高于他们自己祖国的、满大街都是金发碧眼小蛮腰、肤白貌美大长腿美女的苏联,加上苏联政府还给了他们足以过上比苏联一般国民两倍以上生活水平的生活经费。不出问题才怪呢?
其次,与同时期在美西方留学的非洲籍留学生的体验对比,在苏联留学的非洲籍学生的体验感是不如美西方的。以美苏两个国家对比为例,第一、相比苏联而言,美国社会比较开放,各种娱乐生活比苏联社会要丰富得多,在苏联留学的非洲籍学生就会感觉枯燥乏味一些。第二、美国本来也有非裔存在,虽然美国也存在很严重的种族歧视,但非洲籍学生在美国交友、恋爱要比在苏联自由和方便得多。两相对比之下,加上后来发生了一些苏联社会与非洲籍留学生的冲突事件以后,在美西方的舆论抹黑、挑拨之下,非洲籍留学生反而更亲美国的结果似乎不难想象。
建议
中国还有一句古话说得很好:“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目前,我们中国也有类似前苏联的吸纳非洲籍留学生的政策。为了不重蹈前苏联的覆辙,笔者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我国可通过外交途径申请,在非洲先期开设一些诸如孔子学院、中文培训机构之类的教育机构,规定,申请入中留学的非洲籍学生,有过在以上机构中学习并获得学历的学生可优先获得资格。这一块,国家应该已经在做了,值得点赞。
2.中国应该制定严格的吸纳外籍学生来华留学的标准和流程,一定要控制好规模(指标),宁缺毋滥。对申请入中留学外籍学生进行细致筛选。我说的筛选不是仅仅看他们递交的材料,我国驻外领事馆和工作人员甚至可以主动去挖掘、推荐那些符合我们要求的学生来华留学。
3.先小人后君子,丑话说前头。我们在与非洲各国驻中国领事馆洽谈非洲籍留学生入中留学事宜时,一定要以口头和书面形式清楚让对方领事馆人员知道,非洲留学生在中国留学期间的行为必须遵守中国法律,一旦违反中国法律,将受到中国法律制裁。说话可以委婉,原则必须坚持。
4.我们吸纳外籍留学生一定要考虑性别比例这个问题,一定要均衡。
5.接受非洲籍留学生的高校,可以在经济上给予非洲留学生优待,但要坚决杜绝类似前几年曝光的类似山大采取的特意给他们配备漂亮女大学生陪读这种有失国格的荒唐做法。
编后语:以上文字是笔者根据网络资料加上笔者个人理解整理所成,或许存在资料不全面,表述有失偏颇之处,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