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一二九年,匈奴汗国军队突然进入上谷郡(河北省怀来县),屠杀中国官民。这次彻底惹恼了汉武帝刘彻,决心以武力全面反击匈奴入侵。
刘彻任命车骑将军卫青率部从上谷郡出发,骑将军公孙敖率部从代郡(河北省蔚县)出发,轻车将军公孙贺率部从云中郡(内蒙古托克托县)出发,骁骑将军李广率部从雁门郡(山西省右玉县)出发,每人率一万骑兵,先攻击两个边境贸易站附近的匈奴驻军。卫青抵达龙城(内蒙古察哈尔右翼中旗),斩杀和俘虏七百人。公孙贺没有收获。公孙敖被匈奴击败,损失七千骑兵。李广也被匈奴击败并且生擒。当时李广身负重伤,匈奴在两马中间架上一张网床,把李广放到上面,李广假装死亡,趁敌人不注意,突然间一跃而起,扑上押送的匈奴战士马上,夺取弓箭,向南边狂奔,终于逃脱。
西汉政府第一次反击就全盘大败,刘彻大发雷霆,逮捕公孙敖、李广,判处死刑;最后因为缴纳赎金免死,被贬为平民,只有卫青被封为关内侯。卫青此人虽然是仆奴出生,然而境遇骑马射箭,勇敢过人,对知识分子跟各级官员都十分谦恭,对战士也很厚待。所以官兵都乐于效命。尤其是每次出征都能建立功勋,因此,深得刘彻喜爱。
公元前一二八年秋季,匈奴汗国派骑兵二万人进攻西汉边境,斩杀辽西郡(辽宁省义县西)郡守,俘虏两千余人。随后又进入渔阳郡(北京市密云区)、雁门郡(山西省右玉县),各俘虏屠杀一千余人。围攻韩安国营垒的时候,韩安国军队向东撤退,驻扎北平(内蒙古宁城县西南)。几个月后,韩安国逝世。无可奈何的刘彻再次征召李广出任右北平郡守。因为李广善战,匈奴汗国称之为“飞将军”,所以匈奴军队看到飞将军的大旗就下令撤退。之后数年之间,匈奴不敢侵犯右北平郡。
随后,西汉政府再次两路出击攻击匈奴汗国,车骑将军卫青率骑兵三万人由雁门郡(山西省右玉县)出发,将军李息由代郡(河北省蔚县)出发。卫青斩杀及俘虏数千人。
公元前一二七年,匈奴大军深入上谷郡(河北省怀来县)、渔阳郡(北京密云区)屠杀跟俘虏汉朝官吏人民一千余人。西汉政府再次做出反击,派卫青、李息率大军,东自云中郡(内蒙古托克托县),西到陇西郡(甘肃省临兆县)分别出击,集中兵力攻击位于河南的楼烦王和白羊王,斩杀和俘虏匈奴数千人、牛羊百余万只,楼烦王和白杨网向北逃走,河南地(黄河河套)全部并入中国版图。战后,刘彻封卫青当长平侯,卫青部将苏建、张次公都有功绩,封苏建当平陵侯,张次公当岸头侯。
笔者说:西汉初期和匈奴汗国经常有大小冲突,前期主要是依靠和亲来维持双方的安宁(前五帝基本都是主张和亲来维持国家边境安宁,其实也是实力不允许),到了武帝刘彻在位期间,匈奴汗国不断南侵西汉边境,西汉政府事实上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军事行动的目的不是要消灭匈奴汗国,更不是要并吞匈奴土地,而只是要求消灭匈奴汗国的有生力量,使得他们无法再次进入西汉边境侵略而已。《司马法》一书中讲过“国之大,好战必亡”的经典语句,我认为很有道理,但是这必须是建立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如果敌国无故屡次侵犯我国边境,我们就要做出适当的反击。反战是一种仁慈心理,但是反对自卫,却是懦夫。
西汉与匈奴之间战争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匈奴汗国无数次背信弃义偷袭西汉边境,杀烧抢掠、无恶不作、百姓生灵涂炭,长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政府如果视而不见怎么能对得起百姓?长期这样下去,西汉政府又怎么能够安稳如山?纵观古今,农民在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一定会有人举起造反大旗推翻政府。所以,西汉政府对匈奴的军事行动是必要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汉政府必须要做出强有力的反击,而且必须要有歼灭敌人的决心才可以战胜敌人,匈奴与西汉之间的战争,注定要打到一死一活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