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75年,秦国首都雍城再次响起庆祝王位交接仪式的音乐。秦宣公在大家的殷切期待中端庄地走向王位。在一阵敬意的欢呼声之后,他稳稳地坐在王位上。
周王室的动乱引起了诸侯的关注,包括刚继位的秦宣公。
当子颓之乱在东方轰轰烈烈地上演时,秦宣公只是做出了观望的态度。当然,既然是观望,说明秦宣公也明白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如果周皇室继续这样衰落,只要他让秦国再发展一段时间,他就会有足够的实力涉足东方事务。
由于秦宣公对子颓之乱的态度,秦国能够在这四年(公元前676年至前673年)继续保持低调,和平发展自己的经济。因此,秦国的实力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秦宣公仍在观望东方政局。在此期间,他不仅看到了周王室的衰弱,还看到了诸侯国的统治之路。
秦国毗邻晋国。当时,秦国在秦宣公的统治下低调发展,但这种低调仍然引起了邻居的觊觎。事实上,秦宣公一直觊觎这个邻居,但晋国的实力和声望都比自己高,所以宣公不方便轻易动手。一直引起争议的是强大的一方,所以晋国先采取行动。
晋国多次入侵秦国,但秦宣公一开始保持低调的态度,不愿意把与晋国的战争提升到白热化的地步。然而,在晋国的多次挑衅下,即使是宣公也受不了,秦人也受不了。在秦国人民和大臣们的多次劝诫下,秦宣公终于下定决心,命令全国开始进入与晋朝的对抗。
就这样,秦宣公四年(公元前672年)祭祀青帝后,正式对晋宣战。
在此之前,秦人忙于与西戎谈判。虽然他们愿意向东,但他们无法向东。这时,晋国自己挑起了战争的终点,准备了这么久的秦宣公决定不再等待。因此,秦宣公开始了以晋为窗口的东进战略。
在秦晋多年的战争中,晋国虽然实力雄厚,但在与西戎对抗的多年经验下,秦人积累的虎狼性也让晋军不敢低估。因此,两国之间没有大的胜负。两国之间的小打小闹对整个春秋没有太大影响。
经过与晋国的八年斗争,宣公终于在秦宣公十二年(公元前664年)去世了。作为秦国的另一位圣贤,秦宣公继续发展秦国的国力。最有价值的是,秦国的历史在宣公年间被重写,从一个专注于内部发展的封闭诸侯转变为一个与中原文明国家竞争的自信社会。这是秦宣公最大的贡献,也是秦国历史上难忘的里程碑。
秦宣公死了,继位的是他的弟弟秦成公。程公平庸,在位短短四年,没有大错,也没有大功。期间发生了一件事,让秦成公和后人明白,东进需要更加努力。
秦成公年间,齐桓公作为中原霸主来到西方征讨西戎,因为当时有一个戎人政权孤竹国(今河北卢龙地区)的士兵入侵燕国,燕国急于齐。齐军来到孤竹。当时秦国有大臣建议成公出兵帮忙,因为孤竹离自己的国家太近了。
成公思虑过后,他向大臣解释说秦国的国力远远弱于齐国,要和齐国正面对抗基本是不可能的。因此,秦国放弃了这个援助的想法。
事实上,以秦国当时的实力,与中原霸主齐桓公竞争是无能为力的。因为他们明白了这一点,他们更感受到了自己的地位。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当齐桓公的士兵临近时,秦国失去了任何骄傲的资本。来吧,以晋为窗只是第一步,秦人要想继续东进,还需要更加努力。
秦成公四年(公元前660年),成公在安静地度过了他短暂的君主生涯后去世。继位的是秦成公的弟弟,后来被称为秦穆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