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9月19日,在闻名于世的喜剧大师卓别林的身上,却发生了一件非常荒谬的事情。卓别林在这一天登上了前往伦敦的轮船,他此行的目的是为将要在全球首映的《舞台生涯》做宣传工作。
卓别林的妻子乌娜和四个孩子也陪同卓别林前往伦敦。轮船出发的日子是9月17日,但没想到还没到两天,却传来了一个荒谬的消息,美国竟然取消了卓别林的入境资格,说他不具备入境美国的条件。因为他是一个没有美国国籍的外国人。
卓别林确实不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他出生在英国伦敦,但是卓别林在美国的生活时间已经长达40多年,也早就拥有了美国居留证。这个消息虽然荒谬至极,但却并没有对卓别林造成太大的干扰,他早就对此事有所察觉。
美国的很多官员早就想让卓别林离开美国,在好莱坞,本来与卓别林交好的人也拉开了与他的距离。卓别林的影片在美国的很多地区遭到了严重抵制,美国甚至关闭了放映卓别林影片的影院。
卓别林此时已是世界闻名的喜剧大师,美国却对他的影片严重抵制,其中原因与卓别林拍摄的电影有密切的关系。出生于英国伦敦的卓别林从小生长在贫民窟里,但幸运的是,他的父母都是戏剧演员,所以他的家庭氛围是充满艺术气息的。
因为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所以卓别林在不到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一名舞台剧演员。卓别林出众的才华得到了美国电影公司的注意,他也因此签约成为美国好莱坞的喜剧演员。
卓别林长期从事喜剧表演,他的身上也有着非常显著的标签。最为显眼的就是大得出奇的皮鞋和标志性的八字小胡子,以及破烂不堪的黑色礼帽,还有肥到离谱的裤子。此外,还有卓别林拍电影必不离手的拐杖,都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从卓别林的影片中,人们看到的不仅是生活中的幽默和讽刺,更是看到了他对贫穷百姓的同情,以及对上流社会的不满。美国在1929年爆发了经济大危机,而卓别林在一些电影中也展现了这一场景,片中资本家丑陋的面目被他刻画得入木三分。
由于在影片中,卓别林扮演的男主角拿了一面小红旗,因此引起了FBI局长胡佛的怀疑。从此在卓别林的生活中,经常会看见特工们鬼鬼祟祟的身影。即使是遭到了这样不公平的对待,卓别林依然没有停止对社会的讽刺和嘲笑。卓别林在一部影片中讽刺独裁者的行径,更是引起了美国政府的怒火。
卓别林并没有被这些吓倒,反而通过影片向民众宣传希特勒独裁者的丑恶行径。当时的欧洲大陆到处硝烟弥漫,英国非常需要这样一部电影,把法西斯的丑恶展现出来,让世界人民看到他们的残酷和野心。
《大独裁者》在卓别林的努力下终于被拍摄出来,这也是他人生中的第一部有声电影。观众们很快从这部影片中看到了对希特勒的嘲讽态度,尤其是玩地球仪的场景,更是展现了希特勒侵略的野心。
据说希特勒本人并没有排斥这部讽刺他的影片,而是独自一人看完了两遍,值得深思的是,在看完影片之后,希特勒面无表情、只字未发。但当时的美国人民却并不喜欢这部影片,也开始出现抵制卓别林的情绪。
卓别林的政治思想也与美国的很多右翼人士不同,他们认为这位喜剧大师的思想非常危险,很有可能会做出对美国不利的事情。这些人开始在幕后做小动作,给卓别林制造绯闻,通过一些非正常的手段打压卓别林。
《凡尔杜先生》这部影片的意义非常深远,影片中到处都有抨击资本主义的情节和场景。这部影片同样在美国遭到了抵制和禁演,卓别林用男主人的嘴说出了资本主义的黑暗和残忍,但由于抵制和禁演,这部影片最终血本无归。
卓别林在离开美国之时,大部分财产都留在了美国,最后是妻子乌娜想办法把现金换成支票,然后藏在大衣里,把这笔财产带到了卓别林暂时居住的瑞士。遭到了美国的无情对待,卓别林并没有为自己的行为后悔。
让卓别林感到难过的是,在美国工作了40多年,那里有他辛苦建立起来的制片厂和电影事业,这一切都因为美国拒绝入境而毁于一旦。此刻的卓别林可以说是陷入了人生的低谷期。
周总理在参加日内瓦会议期间,观看了由卓别林主演的影片《城市之光》,周总理为卓别林精彩的演绎赞口不绝。当周总理得知卓别林此时也身在瑞士之后,就热情地邀请他们一家人前来做客。
卓别林此前也和中国人打过交道,与梅兰芳等戏剧界名人有过交往,但是却从来没有和高级领导人接触的经历。在接到周总理的邀请之后,卓别林的心情是激动又不安的。
但很快总理就用亲切的笑容和热情的招待,打消了卓别林忐忑不安的顾虑。总理早早就等在了花山别墅的台阶上,当他看见卓别林的时候,马上热情地伸出了双手,首先对他的演艺才能进行了热情的赞扬。
周总理的态度让卓别林非常高兴,心里的不安情绪也彻底被消除。虽然只是初次相见,但两人在交谈的时候却像是老朋友那样投机,除了聊艺术和生活之外,他们讨论了对当下美国政策的看法。当卓别林听总理讲述我国人民过去苦难的经历时,不由得大受触动。
在宴请的酒席上,卓别林看到了丰盛的佳肴,他还品尝的气味醇厚的茅台酒。茅台酒的醇香给卓别林留下了不错的印象,他向总理提出了一个试探性的请求:他希望能带一瓶茅台酒回去,给自己留个纪念。
周总理马上爽快地答应了卓别林的请求,把两瓶茅台酒送给了他。卓别林还对烤鸭的味道情有独钟,并且滑稽地学起了鸭子步。宴会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当卓别林因为一个孩子未能到场而感到遗憾时,细心的周总理马上叫来了工作人员,在他的安排下,工作人员立刻包好了一只烤鸭,把它当礼物送给了卓别林。
卓别林对总理的热情招待感动万分,到了最后告别的时刻,他主动上前握住周总理的双手,表示自己此生将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