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德敏)
张淑义照片
张淑义(1914—1996.6),女,三河市段甲岭镇人。曾任全国妇联国际联络部副部长,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秘书长,全国政协第三、五届委员会委员。
——书香门第传家久
张淑义祖父张寿芝为武举人。父亲张钦士(张志新)1911年考入北平税务专门学校,因参加基督教,擅自放弃海关的“金饭碗”,毕业后到北平基督教青年会担任学生部干事,当时每月薪水不足海关的一半。其父闻之震怒,令张钦士立刻携妻女进北平,另立门户。当时张淑义已经3岁,随父母抵北平后,被送进基督教公理会办的幼稚园,迎接她的是笑容可掬、和蔼可亲的老师和三五成群、活泼可爱的小朋友。后来,她考入小学、中学、大学。
父亲张钦士是跨世纪的知识分子,受过民族传统教育,又接受了西方文明的熏陶和基督教的洗礼。他把妻子送进公理会办的妇女修道院学识字,给她取名为“王复生”。
张淑义3岁前,在祖父母家不受重视,迁居北平后,受到父母的宠爱。父母夸她爱读进步书刊。如《新青年》杂志、鲁迅文章等。他爱学习,关心国家大事,爱旁听父亲在家举行的学生座谈以及和同事们商讨改革教会、迎接北伐、打到列强、爱国救民之道。这一切给少年张淑义以深刻的印象。父亲去世后,仍有青年来家聚会,母亲仍像父亲在世一样保护当时被反动当局列入黑名单的学生免遭逮捕,同情支持救亡爱国的青年。
——保家爱国立潮头
1926年秋,12岁的张淑义在北平艺文中学读书,次年3月18日,她随全校师生到天安门游行示威,到段祺瑞政府请愿,反对签订卖国条约。她人虽小却冲在最前面,对着持枪的士兵,等候谈判代表的到来。这时,段祺瑞政府的爪牙向手无寸铁的学生开枪。张淑义被游行的队伍挤倒在人堆里,好不容易才爬出来。经红十字救护人员检查,她没有受伤。但在其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当她回到家里,父母并没有责怪她,而是夸她勇敢有出息。当年寒假,艺文中学校长和李大钊等同志被反动军阀杀害了。学校被迫关闭,张淑义只好投考贝满女中当插班生,直到1931年高中毕业。
在贝满女中学习期间,张淑义和同学高君纯参加了“河北省基督教学生团体联合会”(建成河北联)组织的“到民间去”活动。她们到通县附近农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打到列强、抗日救国”和卫生知识,并演出歌舞等节目,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1931年,张淑义投考燕京大学被录取。后因父亲有病住院,她被迫休学一年。1932年6月,父亲病逝,9月她才进入燕京大学学习。因家里经济拮据,她只得靠半工半读和奖学金维持学业。为了节约开支,她住在父亲的好友朗润园徐宝谦教授家。那年,宗教化学院学生孙化新(孙涣然)常到徐教授家谈论时事,张淑义经他的启发和介绍,参加了马列主义读书会和反帝大同盟、社联等组织的一些活动。1933年,她到上海参加全国基督教学联的成立大会。她听了宗教界知名人士吴耀宗和校园会领袖们的讲话后,又深入到工人住宅区,参观附近的工厂和女工夜校,体验女工的悲惨生活和积极求学精神,进一步激发了她的革命热情。1934年,张淑义参加了河北联夏令营的筹备工作。她请知名人士邓裕志演讲女工问题,请东北义勇军将领张德厚讲抗日的英雄战绩,受到与会同学们的称赞,推举她为河北联主席。
——危难时刻见真情
张淑义依靠河北联的进步骨干,编辑《葡萄架》简讯,举办“赈灾义演”、定期时事座谈等活动,宣传进步思想,团结了一大批纯洁的爱国青年。1935年10月,张德厚以东北大学的名义,到燕京大学来找张淑义,告诉她党组织已经研究同意发展她为共产党员,当即和她约定时间与董学礼接头,由他们二人当介绍人,按规定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张淑义成为“一·二九”运动之前燕大的新党员。
1935年,张淑义作为河北联的主席,积极参加了“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1941年9月,张淑义和燕大校友龚普生(当时上海女青年会干事,解放后任我国驻爱尔兰大使)同轮赴美。留美期间,张淑义巧遇美共中国局书记徐永瑛。他是清华学生中第一批共产党员,在美曾被国内反动当局登报通缉三次,被取消官费留学和回国川资。他任美共中国局书记多年,那是正值美国经济危机,在极其贫困的条件下,徐永瑛仍坚持革命活动。张淑义与他志同道合,情意相投,1942年9月,俩人结为革命伴侣。
张淑义在美的前两年,以学校进修为主。主修课程多半是在国内四年大学的基础上需要加深的。也有过去没有学到过的具体科目。如“宣传报道要则”“调研中‘听’的艺术”“子女在家中排行不同、性格各异”“心理卫生”等。毕业时,她取得了社会科学硕士学位。
——建设国家献力量
1945年,中共代表团团长董必武率领章汉夫、陈家康赴美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徐永瑛、张淑义闻讯后,立即投入迎接他们的准备工作。她不顾有孕在身,到处奔走,托友人寻求合适住所,以保证我代表团的安全。徐永瑛则协助编写《延安民主建设》手册,以供代表团参加会议时分发给各国代表们。
张淑义在与董必武的接触中,表示愿意到延安当保育员。她的想法得到了董必武的支持。散会后,代表团回国不久,张淑义接到中共中央的电报和回国路费,同意他们回国。
回国后,张淑义应邀参加了第一届全国妇女代表大会,进一步受到了马列主义的思想教育。会后服从组织分配,先到托儿所工作,后调到全国妇联妇女儿童部,在康克清部长领导下,走上了她终身为之奋斗的妇女儿童福利事业。
张淑义到全国妇联妇女儿童部后,遵照康克清部长的指示,立即开始对妇女儿童福利问题展开全面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一系列法规和制度。当时,“赤脚医生”和多种多样的托儿所、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在康克清部长领导下,张淑义积极参加了国际保卫和平、保卫儿童会议的筹备工作。会议召开并通过各项决议。在以后的岁月了,张淑义为执行会议决议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与国际联系部合署办公后,仍坚持与国外儿童机构、妇女团体友好往来,通过各种渠道向国外宣传我国对母亲和儿童的关怀和在教育、卫生、社会福利、司法等方面的成就。在任中国保卫儿童委员会(以下简称保委会)秘书长期间,曾用英、法、俄等三种文字编译出版《新中国儿童》画刊18期,在国外广为宣传,受到好评。在国内经过采访、报道我国妇婴工作的成就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保委会经过上级批准,开创了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以及国际残疾人协会的组织联系,互派考察团到欧美日各国参观访问。联合国曾多次派员到我国考察,交流经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青岛举办过驻第三世界各国代表讲习班,以推广我国的经验,这些对我国妇女儿童福利工作,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994年6月,张淑义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