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彭德怀夫人临终前给杨尚昆写信:有一件事,恳请您多关照

2022年09月26日13:42:19 历史 1780

1991年,浦安修病重,当时的她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但还是由于惦记一些事情,颤颤巍巍地写下一封书信交给杨尚昆。而杨尚昆后来看到信后显得十分慎重,内心也是感慨万千。

时年84岁的杨尚昆已经见过太多大风大浪,那他为何对这封信会如此谨慎小心呢?难道里面隐藏着什么机密?

其实,这一切和国家机密没有关系,但这封信里面的内容却包含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往事,一段让人感动的婚姻,还有一位顶天立地的传奇英雄故事......

1991年,彭德怀夫人临终前给杨尚昆写信:有一件事,恳请您多关照 - 天天要闻

一、彭德怀的感情经历

想要了解这一切,首先要弄清楚浦安修是何许人也。

浦安修,出生于1918年,家里是上海的书香门第,而且因为家庭缘故,所以她很早就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算是妥妥的白富美高材生。

按照正常发展,浦安修可能会成为著名的上海贵妇人,但她读书的时候刚好赶上了大革命大动荡时期,我党在北平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

毫无疑问,我党兴起的爱国热潮,极大地吸引了热血青年,其中也包括了浦安修。

她参与了当时的学生运动,随后就对我党产生强烈的向往,尤其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浦安修更是对现实无比失望,所以她义无反顾的前往了革命圣地延安学习,成为一名真正的爱国知识分子。

在学习期间,浦安修的学习热情以及革命热情都深深地打动了延安领导人,其中组织部部长陈云更是认为她是一个可造之才,于是将她调到中央组织部工作。

就这样,入党不过两年时间,浦安修就凭借着美貌能力以及高思想觉悟成为了延安一朵花,在革命圣地颇受人敬佩。

1991年,彭德怀夫人临终前给杨尚昆写信:有一件事,恳请您多关照 - 天天要闻

也就在浦安修革命事业高歌猛进之时,她遇到了那个命中注定的男人,这个人就是彭德怀。

那是1938年秋天,彭德怀赶往延安参加中共第六届第6次中央委员会,当时就恰逢组织部举行的一次聚会,彭德怀第一次遇到了浦安修。

那时候的浦安修一眼就看到了彭德怀,而且还主动上前与彭德怀握手,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就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参加聚会时,组织部副部长李富春看到两人比较投机,于是就开始安排两人接触。浦安修对彭德怀很感兴趣,但彭德怀开始的时候却几次推脱。

原来,彭德怀经历过两段感情,但都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

时间回到1916年,那时候彭德怀还没有参加军队,而在那一年,他和自己的表妹订婚。本来两人两小无猜,应该是一段美满的姻缘。

但是,彭德怀参军之后,他的表妹就被恶霸逼迫,结果投崖自杀。这一消息,曾经一度让彭德怀心理崩溃,而这一次失败的婚姻给彭德怀留下了莫大的阴影。

但这还没完,在1922年时,彭德怀在奶奶和亲友的逼迫下,他又和一个细妹子结婚。夫妻两人无比恩爱,曾经度过了半年的蜜月生活。

1991年,彭德怀夫人临终前给杨尚昆写信:有一件事,恳请您多关照 - 天天要闻

但是,在婚姻与革命的选择中,彭德怀义无反顾地参加了革命,发动了著名的平江起义,后来又登上了井冈山和朱毛红军会师。

对于我党的历史而言,彭德怀的贡献是巨大的,但是彭德怀的离开,却也给他的婚姻留下了莫大的隐患。

果不其然,在彭德怀与毛主席顺利会师后,国民党就开始造谣,说彭德怀抛弃了糟糠之妻,娶了“红匪之花”。常言道,三人成虎,谣言使得彭德怀的第二任妻子绝望,于是她在失望之下跟了另一个人。

虽然后来误会澄清,这位姑娘还千里寻夫,但再次相见,却是两眼泪汪汪!得知自己的妻子和别人有了孩子,彭德怀也不由得内心一阵心酸,他最终只能感慨:我不怪你,孩子不能没有妈妈,你走吧!

正因为有过这样两段感情的刺激,彭德怀对于婚姻之事非常抗拒,甚至可以称之为心如死灰。所以当组织部安排他和蒲安修见面时,彭德怀的内心是极度抗拒的。

1991年,彭德怀夫人临终前给杨尚昆写信:有一件事,恳请您多关照 - 天天要闻

二、彭德怀与浦安修的相濡以沫

但老话说得好,好事多磨,有的时候姻缘是注定了的,即使是欢喜冤家也终会走到一起。

——果不其然,在大家的几次撮合下,再加上与浦安修的几次谈心,彭德怀再一次被眼前的这个姑娘所打动,终于两人牵手成功,于1939年在一个普通的窑洞里面成婚。

谁都不会想到,两人的婚姻开始显得有些仓促和简单,但是将来两人的婚姻生活却是一段波澜壮阔的旅程。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彭德怀和浦安修两人都是极有个性的人,一个是有大爱,另一个则是积极上进有理想,那么他们俩走在一起会诞生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据记载,两人的蜜月期没有多久,彭德怀又一次选择了革命,他义无反顾地冲上了前线。面对丈夫的义无反顾,浦安修也尽显巾帼风范,她也毫不犹豫地要跟着丈夫上战场。

面对眼前倔强的妻子,一向直来直去的彭德怀却表现出了难得的温柔,他安抚着妻子,微笑着对她说:“前线可不像延安这么平静,那是和杀人如麻的魔鬼较量高低,是血肉横飞和出生入死,你不怕吗?”

丈夫的担忧,浦安修也是十分清楚的,但她却自信回应道:“我只要跟你在一起,什么都不怕!”

1991年,彭德怀夫人临终前给杨尚昆写信:有一件事,恳请您多关照 - 天天要闻

浦安修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彭德怀,有妻如此,夫复何求!于是彭德怀二话不说带着妻子,夫妻二人共上战场,要搅着这天翻地覆,打出一片朗朗晴天......

在之后的日子,浦安修坚持在工作岗位,丝毫不惧战火和鲜血。而彭德怀也是一心为公,时刻在前线指挥战斗,基本上没有关心过浦安修的生活。

就这样两人度过得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当彭德怀疲惫的从指挥所回来,面对着对自己嘘寒问暖的妻子,彭德怀又一次内心愧疚,他询问:“我都不管你,你生气不?”

浦安修的回答非常温馨:我理解你,不要为我操心,你的才是大事。

就是在这样的另类甜蜜中,夫妻二人共同坚持面对那段艰苦岁月,而彭德怀也是屡立战功成为一代名将。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看到的彭德怀挥斥方遒,不应该忽略他妻子在背后的鼓励和支持。

后来战争结束,彭德怀总领西北党政军大权,雄姿英发......

按理来说,为丈夫做了这么多,浦安修完全可以凭借丈夫的帮助获得更高的地位。但是浦安修却没有选择依靠丈夫,她不仅谢绝了彭德怀对自己的帮助,甚至离开彭德怀所直接领导的部门。

1991年,彭德怀夫人临终前给杨尚昆写信:有一件事,恳请您多关照 - 天天要闻

抗美援朝结束后,彭德怀成为国内赫赫有名的名将,被奉为传奇;而浦安修则脱离彭德怀的影响,她也在自己的努力下,来到了师大从事教育工作,并且一步步地走到了党委副书记的位置。

那一年,彭德怀是全国人民敬佩的战神;而那一年,浦安修不过40岁出头,她摩拳擦掌,准备在教育领域干出一番事业。

与丈夫共患难,却又始终不忘初心,依旧坚持当年的理想,浦安修的所作所为是让人敬佩的。但可惜的是,他们这段感情还是没有持续到最后......

三、浦安修余生都用来创作

不过即便后来分开了,浦安修依旧没有忘记彭德怀。在二人看来,距离早已不是双方爱情的阻碍了,毕竟两情若是长久,又岂在朝朝暮暮?

1974年,彭德怀因直肠癌病情恶化去世。遗憾的是,他在临死前都未能再见到妻子浦安修;而没能与丈夫见上最后一面,也成为浦安修心中永远的痛。

1978年,一切都迎来了新的开始。而为弥补内心的遗憾,浦安修余生打算集中精力去为彭德怀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当时浦安修回到中央纪委工作,中央给了她优厚的待遇,但她却全部拒绝了,将所有精力都投身于一部“历史作品”的创作。

原来,浦安修无法释怀没能陪伴丈夫度过最后的时刻,她对彭德怀有着太深的情感,所以并不愿意看到传奇历史被埋没,她想用文字把二人经历的一切给书写下来,同样这也是纪念双方爱情最深刻的见证。

1991年,彭德怀夫人临终前给杨尚昆写信:有一件事,恳请您多关照 - 天天要闻

而为了获得最真实、最宝贵的写作素材,浦安修绞尽脑汁回忆起当年的点点滴滴,真实地记录下彭德怀所写的“我的自述”。

而且还不辞寒暑,遍访荒山田野,深入其生前战斗过的地方,辗转走过湖南、江西、陕西等九个省的数十个城镇,拜访与丈夫有过接触、或共事过的战友、群众数百人,详尽的了解彭德怀早期历史。

一路上虽然历经艰辛,但浦安修却固执地坚持下来,一直走访调查、查档案、做笔记。就这样,她找遍了当时所有能有关联的资料,并最终以《彭德怀自述》为书名出版。

1981年,由她亲自主持整理的《彭德怀自述》出版,这本书发行了两百九十万册,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彭德怀的铮铮铁骨与浩然正气,把毛主席口中那个“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英雄形象固定下来了。

毋庸置疑,这本书在当时引起了很大轰动,深受民众的喜爱,但浦安修却将稿费全部捐给大西北学校,把其当作是对彭德怀当年太行山时期的告慰。

1991年,彭德怀夫人临终前给杨尚昆写信:有一件事,恳请您多关照 - 天天要闻

不仅如此,浦安修修撰完《彭德怀年谱》、《彭德怀传略》后,还打算在临终前为丈夫写传记。虽然在1985年,中央党委规定了家属不能参与写作,但她却依然一如既往,全力以赴地帮助传记书写工作。

总之,她尽可能地在余生里向众人还原一个最丰满的彭德怀形象,让人们看到曾经那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让大家并不会因为岁月蹉跎而忘怀这位革命英雄。

但是经历了太多心酸坎坷,到1990年冬天浦安修病重了,不得已住进301医院。而自这次住院后,她便再也没有从这里走出来,在与死神搏斗的同时,她将所有重心都放在传记上。

她想把自己要做的事做完,要说的话说完......

在浦安修生病住院期间,有很多好友前来探望。而每当看到熟人来了,她总是会从摇高的病榻上挣扎着半坐起来,一开口便是讲《彭德怀传》,询问彭德怀的一些细节如今有没有上书。

在得到肯定答复后,她那苍白的脸色才会得到少有的安详。

四、向杨尚昆提一特殊要求

1991年春,此时《彭德怀传》已经基本写完,可是浦安修还有一些不放心,当杨尚昆来到医院看她的时候,这位行将就木的老人思维依旧灵光,她此时脑海里想到了这件事,认为只有杨尚昆来办,她才放心。

1991年,彭德怀夫人临终前给杨尚昆写信:有一件事,恳请您多关照 - 天天要闻

只是由于当时太过于激动,却忘记说出这最重要的心事,因此在1991年五月一日这天,她让亲属代笔,写下了一封信寄给国家主席杨尚昆,也就是我们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而这封信之所以会让杨尚昆觉得沉重,是因为信里面写到浦安修的一个特殊要求。

即:为彭老总光辉伟大革命的一生写一本传记,是我多年的愿望。如今这部作品正在进行审核与修改,我希望彭老总的传记能得到您的亲自审查,但考虑到您国家大事太多,恳请您能加以关照,委托有关组织或指派专人负责传记的审稿工作。重托了!

浓缩来看,就是:彭老总的传记审稿这件事,请您多关照。毫无疑问,浦安修最后的担心,还是关于自己的丈夫。

而且她也希望在中央党史、军史领导机构的指导下,能有一部好的传记问世,这对于发扬革命传统,教育后代,振奋民族精神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实浦安修会把这件事交给杨尚昆,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她知道彭德怀与杨尚昆之间的战友情颇为真挚,交给他是最合适的人选。

1991年,彭德怀夫人临终前给杨尚昆写信:有一件事,恳请您多关照 - 天天要闻

虽然彭德怀年纪比杨尚昆大9岁,但按照党龄来看,杨尚昆还比彭德怀要大两年。

——在红军反围剿时期,彭德怀曾担任红三军团的总指挥,而杨尚昆则在1934年接替滕代远成为军团政治委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人很早就开始搭班子了。

其实两人的家境是完全不同的。彭德怀拥有一个苦难的童年,长大后参加湘军苦苦追寻理想的革命道路;而杨尚昆则是世家子弟,在苏联留学过,是个知识分子,在家人的引导下开始参加革命。

但性格迥异的二人,却都有着共同的理想抱负,他们都憧憬着革命的美好未来,对共产党政权充满热忱。在第一次见面时,两人曾有过一个简单的认识过程。

当时杨尚昆曾说:“我没有做过军队工作,到苏区的时间也很短,带兵打仗没有经验,希望你多帮助!”而彭德怀也表示:“我比你年岁大,文化不高,参加革命比较迟,往后,我们互相帮助,遇事多商量。”

1991年,彭德怀夫人临终前给杨尚昆写信:有一件事,恳请您多关照 - 天天要闻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杨尚昆的谦逊和气,还有彭德怀的爽快热诚,而这便注定了经过长时间的朝夕与共、并肩战斗,他们之间的烽火情谊会变得越来越深。

事实也的确如此,从1934年开始,彭德怀与杨尚昆长达31年的战友情谊,在当时留下了很多佳话。而且在此前《彭德怀自述》一书出版时,杨尚昆也给予了浦安修极大的帮助。

当时杨尚昆担任广州市委第一书记,工作极为繁忙,但当他看到《自述》的稿本,又不由得想起老战友来,因此在看了第一节就叹息说:“唉……一看就放不下。你们要我校订,我责无旁贷。”

当时正是由于有杨尚昆的助力,《彭德怀自述》才得以在1981年公开出版。《彭德怀自述》的公开出版,是杨尚昆对好友的最好纪念。

也正是由于有这层关系,浦安修才会把《彭德怀自传》的最后审查工作交给杨尚昆。而在看到信后,他自然知道浦安修对彭德怀的深厚感情,因此即使如他,也不由得内心沉重,对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肃然起敬。

1991年,彭德怀夫人临终前给杨尚昆写信:有一件事,恳请您多关照 - 天天要闻

这就是整段事情的经过,信里面从来就没有什么国家机密,但这封信里面却承载了太多的内容与故事。

我们向往彭老总的传奇,我们感动他们夫妻的恩爱,也同样敬佩彭、杨之间的战友情,而这一切也都被浓缩到了1993年问世的《彭德怀传》中,只是很可惜浦安修没有亲眼看见这一幕......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缅怀先烈,传承精神 - 天天要闻

缅怀先烈,传承精神

各位朋友:清明节,它既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无尽的情感寄托。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寒食节。相传,晋文公重耳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与清明节
北京清明假期阵风较大,明天局地有扬沙 - 天天要闻

北京清明假期阵风较大,明天局地有扬沙

北京今天午后开始云量逐渐增多,夜间系统过境,山区有零星小雨。中午到傍晚还会伴随6级偏南阵风,阳光下暖意融融,但背阴处一阵风袭来还是有些凉意的,请大家适时调整着装,谨防感冒。今天下班:多云;偏南风3级(阵风5、6级)转2级;19~15℃明天早晨:多云间晴;偏北风1、2级;9~13℃未来三天3日白天:晴转多云;偏南风...
安徽种田区up主,靠天吃饭,逆袭成地主后塌房 - 天天要闻

安徽种田区up主,靠天吃饭,逆袭成地主后塌房

赛珍珠是唯一同时拿下诺贝尔文学奖和普利策奖的女作家,堪称文学界的“双料顶流”。更魔幻的是,这位“顶流”是个美国人,却靠写中国农民的故事封神。她出生三个月就被传教士父母带到中国,一住就是近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