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1912年-1928年)在短短的16年岁月里,政局风云变幻,国务总理更迭频繁。先后有31人担任过国务总理。其中:有人尽皆知的唐绍仪、徐世昌、段祺瑞等;也有为人鲜知的龚心湛、贾德耀、胡惟德等。他们任期长短不一,长者仅仅一年多,短者数月,更有甚者,短短几天而已,如昙花一现(最短的朱启钤只干了两天,最多的是段祺瑞曾四任总理)。
顾维钧(1888年-1985年),字少川,今上海市嘉定人。早年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他被认为是民国第一外交家,他在巴黎和会上怒斥日本一战成名;在北洋政府内官职屹立不倒;国民政府时期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他即帅气又有才气,号称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风度儒雅。一生结婚四次,分别代表着父命、权势、富贵和真爱。退休后67岁还当选海牙国际法院法官,一干就是十一年,后以九十八岁高龄病逝于美国纽约。
任职时间:1924.7.2——1924.9.14(代理) 1926.10.5——1927.6.16
一 前言
1945年6月25日,《联合国宪章》在美国旧金山得到50个创始国的一致通过。
次日,联合国的5个发起国——中国、美国、英国、苏联、法国,按照英文字母顺序排列进行签字。中国代表团排在首位,由中国代表团团长宋子文的首席代表顾维钧率先签名,从此他的名字便跟《联合国宪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 顾维钧的祖辈
顾维钧1888年出生于今上海市嘉定区。祖上自昆山迁来嘉定,至祖辈(顾维钧爷爷)时已成嘉定大户。
顾维钧父亲顾溶,字晴川,1856年出生,1860年四岁时,太平军进占嘉定城,顾维钧的爷爷被太平军抓去关进大牢,顾家倾其家产将人赎回。但因在监禁中身心受到严重伤害,不久就去世了。
顾溶的母亲邹氏为避战乱,拖着年幼的儿子和女儿,逃往上海的租界,靠嘉定传统的刺绣手艺养家糊口。
顾溶14岁时进入一家杂货店当学徒。结婚成家后,顾溶在岳父的报关行里工作,有了固定的收入,家境开始好转。
但当顾溶23岁的妻子蒋福安怀上第四个孩子的时候,报关行因经济衰退倒闭,顾溶一时失去了工作。蒋福安为此十分担忧,她已经有了两男一女,她便用某种民间偏方服用中药进行流产,不想要这个孩子。
但偏方并不见效。好在不久,顾溶又有了更好的工作(慎裕洋行总账房)。顾溶夫妇将腹中的第四个孩子看作福星,是他的到来给顾家带来了好运。
顾溶有了新工作后,搬进了小南门梭子弄的一所大房子,第四个孩子顾维钧就出生在新房子中。不久,家里又添了个小女儿。
顾维钧四岁时全家照 (后排从左到右:姐姐、母亲、祖母、父亲、大哥 前排从左到右:妹妹、顾维钧、二哥)
1892年,顾溶得到盛宣怀的赏识,进轮船招商局工作。1901年,顾溶又为上海道台袁树勋主理财政,很快得到袁树勋的赏识,1908年袁树勋升迁为山东巡抚,顾溶仍为袁做事。
顾溶手头阔绰后,在家乡嘉定置田2300亩,捐出来办“承裕义庄”,为族中子弟办学,并赡养族中贫困者。1911年5月,顾溶再次受到盛宣怀重用,出任交通银行上海分行总办,并加二品衔直隶候补道。
三 自幼聪颖好学 订下娃娃亲
顾维钧就是在上海租界内这样一个富裕的官商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四岁时就随二哥进入私塾读书。顾维钧在私塾读了七年,为他打下了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
1899年,十一岁的顾维钧考入基督教创办的上海英华书院读书。英华书院是住宿制,顾维钧在这所学校开始学习英文,接触西方文化,虽然年龄最小,但他在学习上非常有天赋,成绩名列前茅。
第二年因大病数月而一度辍学。就是因为此次看病,成就了他的第一段婚姻。原配张润娥的父亲张云骧医术高明,经常出入于顾府,两家门当户对。
这次又给顾维钧治好了病,张云骧觉得这个小家伙从小聪明过人,当下便找媒人撮合,于是,十二岁的顾维钧就与十岁的张润娥订了娃娃亲,两家皆大欢喜,顾维钧自然懵懵懂懂。
1901年,十三岁时,顾维钧考入上海圣约翰书院读书。同样是基督教学校,学费昂贵,学生都来自富裕人家。在这所由美国教会创办的学校里,顾维钧对美国有了最初的了解。
此时的中国正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八国联军入侵,租界洋人趾高气昂。在租界长大的顾维钧,对外国人在中国享有的特权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
有一个周六,他像往常一样坐黄包车从学校回家。过外白渡桥上桥时,上坡路车夫拉得很慢,跟在后面的一辆马车上的英国人急着要去跑马场赌马,嫌黄包车挡了他的道,就用马鞭抽打黄包车夫。
顾维钧十分气愤地回头用英语斥责这个英国人:“你是绅士吗?”这在当时对洋人来说,已是很严厉的斥责了。
少年顾维钧
还有一次,顾维钧骑自行车到学校去。为了避开马路上的车辆,就跟着一个英国男孩骑上了人行道。英国警察放过了前面的男孩,却将他扣下了。
这件事对少年顾维钧有很大的刺激。晚年手书回忆录提纲时,他将这件事和外白渡桥的事列为读书期间不能忘记的两件事,民族主义意识就这样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
20世纪初,即使在上海的租界内,自行车也是一件奢侈品,可见当时顾维钧的家境还是相当不错的。
少年顾维钧
四 留美学霸 初涉婚姻
1904年8月,十六岁的顾维钧自费随湖北官费生赴美留学,由湖北留美学生监督施肇基代为接洽,进入纽约州的库克学院预科学习。
1905年9月,十七岁的顾维钧考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学学士学位。顾维钧开始还不能完全适应。第一学期五门课程,一个B,三个C,一个D。但他的学习能力很强,第二学期八门课,已经是一个A,四个B,三个C了。 顾维钧用了三年时间,提前一年修满了大学本科四年所需的学分。
民国哥伦比亚大学
就在大三的时候,顾维钧接到了家中的来信,希望他回国与张润娥完婚。早已将幼时的婚事忘在脑后的他十分茫然,于是他一连写了数封长信,表示要以学业为重,婉拒了这段婚姻。
顾维钧的拒绝,令顾父大为恼怒。后来在大哥顾敬初的劝说下,顾维钧做出了让步,但他却提出了几个要求:女方必须解放小足和学习英文。另外,顾维钧还曾特意声明,这次回国只是先尝试接触接触,并非立刻结婚。
就在1908年顾维钧回国之前,赴美进行外交活动的清政府特使唐绍仪,邀请了四十位在美国留学的学生代表作为他的客人访问华盛顿。
而此时的顾维钧已经崭露头角,他担任全美《中国学生月刊》主编,能说会写。在唐绍仪举行的欢迎宴会上,顾维钧作为留学生的代表发言。其翩翩风度与口才给唐绍仪留下深刻印象。会后,唐绍仪更是私下接见了顾维钧,对他的发言表示了欣赏并予以鼓励。
唐绍仪
1908年夏天,顾维钧应约从美国回到了上海家中。刚一到家,父母就软硬兼施,硬要他立刻与张润娥成婚,甚至还以绝食要挟。无奈之下,顾维钧只得做出让步,表示“愿意在形式上结婚”。
这场旧式婚礼,办的风光无限,排场非常之大,骑警、提灯队、鼓乐队一样不少,街上更是鼓乐喧天。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在当晚即将洞房花烛之时,新郎顾维钧竟然“失踪”了。后来在母亲的恳求之下,他才不得不回到新房,但却不肯同床。并且在此后的日子里,他们也从未同床共枕过。
此时的顾维钧,不知考虑过新娘子张润娥的感受没?估计张润娥肯定会更加尴尬!
婚礼完成后,顾维钧即将返回美国继续学业。临行前,父亲告诫他,张润娥是张家的独生女,要对她负责。于是,顾维钧只得把张润娥也带着,一同去了美国。
然而一到美国,顾维钧就将张润娥送到了费城的一对慈祥的德国血统老夫妇家,和他们共同生活,补习英文,而他自己则独自回纽约上学去了。其实我们不难看出,顾维钧对张润娥是没有任何感情的,只是对父母之命的敷衍而已。
1908年9月新学年开始时,顾维钧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系的研究生,主修政治与国际法。
哥伦比亚大学
1909年同时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后,顾维钧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他的指导教授是穆尔教授。顾维钧80多岁的时候,有人问他,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人是谁?他回答说是穆尔教授。
穆尔教授是国际法权威,编有多卷本的国际法巨著《国际仲裁》,而且他还有丰富的外交实践经验,后来担任过美国国务院的助理国务卿。
顾维钧与穆尔教授
在准备博士论文时,顾维钧确定的题目是《外国对中国政府的权利要求》。导论部分准备提供中外关系的一般背景,外国人在华地位,约束中国的条约的性质,以及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所享受的治外法权。
正文部分的重点是评析外国向中国提出权利要求的全部案例,以及解决这些权利要求的一般原则。论文的提纲得到穆尔教授的认可,认为这是一个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题目。
在论文撰写过程中,顾维钧写过一篇文章《中国外交私议》。对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降为“第三等国”,“丧失权益“及清政府之腐败无能做了详尽的阐述。
他总结道:“中国外交之所以败坏决裂而无可收拾者有三故焉。一曰无法理之思想,朝野上下不知法理为何物。二曰无统系之办法,部臣与疆吏异意,督抚与僚属殊方。三曰无胆识之外交家,始则延宕以避之,继则婉词以缓之”。
最后,他提出要以“公理争强权”,预示了国际法的学习对他此后处理外交事务的影响。
1912年3月中旬,正在准备博士论文的顾维钧接到中国驻美使馆要他去华盛顿的通知。到了使馆后,公使张荫棠告诉他,刚担任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请他回国担任总统府英文秘书。
袁世凯
事后顾维钧知道这是担任内阁总理的唐绍仪的推荐,但当时对此毫无心理准备,遂以尚未完成学业为由予以婉拒。
他的导师穆尔获悉此事后,却持完全不同的看法,他告诉顾维钧,攻读国际法和外交的博士学位就是为了担任政府公职,而袁世凯的邀请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因此极力主张顾维钧接受邀请回国服务。
当时顾维钧的博士论文只完成了导论和另外三章(计划九章),正在为难之际,穆尔在阅读了已经完成的部分后表示,导论这一章已足够作为一篇完整的博士学位论文了,顾维钧以此导论顺利通过了口试。
顾维钧的博士论文最后以《外人在华地位》,作为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经济和公法丛书的第126种于1912年出版。
回过头我们再聊聊顾维钧的妻子张润娥,他把妻子安置在距离纽约一百多公里外的费城,让她在那里学习英语。到了周末,顾维钧会去费城看望妻子。然而,对她相敬如宾,没有任何感情可言,也无夫妻之实。
一年后的1909年,顾维钧向张润娥提出了离婚请求。张润娥毕竟是大户人家的孩子,接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她表现得十分宽容和豁达,很平静地答应了。
1911年,他们俩人签署了离婚协议,后来张小姐回国后,看破红尘,落发为尼,过起了吃斋念佛的清净生活。(1933年,顾维钧知悉张润娥生活清苦,特地写了一封忏悔信,附带一笔5万元的巨款,派人送到陆家观音堂。但是张润娥把钱和信都原封不动地退还给了他)。
1912年4月,顾维钧接受了袁世凯的邀请,起身回国,投入到轰轰烈烈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洪流中,这时候的顾维钧只有二十四岁!
(未完待续)
本作品图文无侵权意图,如有雷同,告知删除。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