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入侵齐齐哈尔
3000多万东北父老乡亲,开始了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统治,苦难之深、伤痛之剧无法言说。
“九一八事变”,是东北军的奇耻大辱,也是张学良的奇耻大辱,更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张学良,晚年时有这么一段话:
要说我就是不想抵抗,我是一点不服的。但是你要责备我一句话,说我作为一个封疆大吏,东北那么大的事情,我没把日本人的情形看明白一一我还是把这时的日本看做是平常的日本,我就没想到日本敢那么样来,我对这件事情,事前没料到,情报也不够,我作为封疆大吏,我要负这个责任……
话里话外,虽然愿意承担一定的责任,但多多少是在找理由。而后世中,也有不少人以“西安事变”中的优异表现,为其功过评述一番。
我想说,张学良丢掉东北,非其一人之失,自也有一些原因。但千古罪人的头衔,他如何开脱得掉。
铁证如山,如何洗白?
不能打,实则是天真无邪
在张学良的自辩中,还有下段话:
我情报不够,我判断错误!我的判断是,日本从来没敢这么扩张,从来没敢搞得这么厉害,那么,现在它仍然也不敢。我也判断,这样干,对你日本也不利啊!你要这样做法,你在世界上怎么交代?那个时候,我们也迷信什么九国公约、国联、门户开放,你这样来,你在世界上怎么站脚?
对于这段话,我是部分认同的。但“情报不够、判断错误”纯粹是扯淡。根本上,还是期待国联出面干涉,期盼英、美等西方国家制止日寇的侵略行径。
中国驻国联代表控诉日本侵略罪行
早在1927年,日本就确定了以武力侵占中国东北的方针。更是在1931年,相继制造“中村事件”“万宝山事件”,并于7月调集攻城重炮对准北大营。这一系列信号摆在这里,还说情报不够、判断错误,属实是无稽之谈。
“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这个近代以来,我们用无数血泪换来的道理,在当时的中华大地上,可能确实有很多人并不明自,包括张学良,包括蒋介石。
从“九一八”到“卢沟桥事变”到“淞沪会战”等等,蒋介石和当时的军阀们,无论是奉行“攘外必先安内”,还是奉行“不抵抗”政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寄希望于西方。
沦陷的东北,悬挂的日本国旗
这种期待一个列强来阻止另一个列强的天真想法,其实同样是一种卖国行径。列强不是“菩萨”,就算是真的介入进来,那也是要“收费”的。区别无非是,一边是强行侵占我们的利益,一边是主动出卖我们的利益。
对于这种奢望,说得好听点叫天真无邪,说得实在点叫“摇尾好于挨揍”。挨打了,不敢还手,还想着使劲摇尾乞怜,期待所谓的“主子”来帮忙。
所以,并不是判断错误,根本上是奴性思想使然。
不敢打,实则是不忠不孝
“九一八事变”时,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军力对比是,东北军16.5万人,日本关东军2人余人。
这十几万东北军,若真刀真枪地和日本人开打,能不能打赢,我个人的判断是,多半还是打不赢的。一方面驻守的东北军实际战力有限,并非主力:另一方面日寇的战力确实很强,且还会不断增兵。
装备精良的东北军
但打不赢就不打了吗?打不赢就放弃抵抗了吗?张学良自称“封疆大吏”,有守土卫国之责,东北更是其大本营,说放弃就放弃了。根本上,就是不敢打。
1928年6月4日,日本关东军在张作霖返回奉天的路上设伏,于皇姑屯炸死了这位“东北王”。张作霖在世时,虽然多于日本人合作,也没少出卖利益,但还是比较强硬的,40万关东军一直是他与日军扳手腕的本钱。
接任后的张学良,很快成为东北军的主心骨。按理说,对于与日军有杀父之仇的张学良,无论是从国仇、家恨、利益的角度来说,都应该和日寇血战到底的,但事实却截然相反。
究其原因,一是命要紧,二是有后路,三是利更重:
一方面,父亲的被害,让张学良意识到,合作也可能是死,还不如反抗一下。事实上,他也确实在上台后做了些动作,与日寇抗衡。但是当日寇露出獠牙后,前车之鉴,也不得不令张学良思考一下,若是拼死抵抗,会不会赔上小命。
另一方面,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拥护蒋介石,实现了中国名义上的统一。为此,他拿到了晋、冀、察、绥四省和北平、天津、青岛三市的地盘和大笔经费,东北军也保持独立。这笔“买卖”,让张学良可以退守关内,并将10多万最精锐的东北军南调,经营起自已的新地盘。
张学良与蒋介石
再一方面,张学良曾说:“我以东北一偶之兵,敌强邻全国之力,强弱之势,相去悬绝。”这句话,并无问题。归根结底,张学良还是一个军阀,个人的实力和利益,远远重于国家的利益。在蒋介石都一心不想抵抗的情况下,张学良显然不想出这个头。打赢了还好说,打输了亏的都是自己。
然而,对于当时的张学良来说,蒋介石说的话,无非是合心意就推出来当挡箭牌,不合心意也一样可以自已干。说白了,还是张学良自已觉得就自已这点家底,不敢和日寇打,不想做杀身成仁、为国捐躯的英雄,只想当个有权有钱的军阀而已。
张学良和东北军将领
于私来说,张学良与日军有杀父之仇,于公来说,东北军与东北血脉相连,有守土之责。无论出于何种考虑,都无非是为自已开脱的借口而已。
军人为国不尽忠,儿子对父不尽孝,大吏对民不守护,不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吗?
不想打,实则是自毁长城
1937年9月18日,东北一众军政要员,在前门外中和戏院,盛装出席京剧义演,为辽西特大水灾筹集资金。梅兰芬先生演出了《宇宙峰》,张学良陪同各国使节一起听戏。
梅兰芳《宇宙锋》
此时,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已经发生,张学良听闻后,匆匆离场应对突变的东北局势。
然而,当群情激愤的东北军,正准备拼死反击时,得到了由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荣臻转述的张学良的命令:“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
9月19日,张学良在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时说:“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对日兵挑衅,不得抵抗。故北大营我军,早令收缴军械,存于库房。”
“九一八事变”中日军缴械沈阳警察部队
这种不抵抗政策,一方面源于蒋介石早有这样的命令,另一方面其实还是由张学良来最终定夺的。很显然,当时的国内局势下,蒋介石能不能真正命令得了张学良,还是两说的事情。
就这样,8000名东北军,不放一枪一弹,不伤一兵一卒,就把偌大一个北大营,拱手送给了300日军。素有血性的东北军人,此刻别说血性,连脸皮都恨不得扯下来。好一个“不抵抗”政策。
然而,说东北军没有抵抗,这是不属实的。18日当天,620团团长王铁汉,就和日寇在北大营干了一仗,日寇伤亡25人。19日当天,长春南大营驻军奋起反抗,击毙日军42人。11月18日,马占山率部在齐齐哈尔大兴江桥与日军打响了第一场大规模战斗,血战三天两夜。他说:“吾奉命为省主席,守土有责,不能为降将军”。还有率领219团在芦沟桥抵抗的吉星文、东北义勇军的缔造者黄显声、中村事件中处死日本间谍的关玉衡……
王铁汉
这些或零星,或有组织地抵抗,自然是扭转不了东北沦陷的大势的。他们的抵抗,自然是抗命之举,由此而来的荣光和赞许,自然也跟下令不抵抗的张学良无关。
张学良可曾想到,东北军之所以能称为东北军,正是因为它扎根于东北大地,它的根、它的魂在东北。华北纵使再繁华,也不是东北军的归属。丢掉了东北,东北军就丢了根和魂,更是丢掉了东北海量的资源和工业基础。这些“家底”本是我们抵抗侵略的本钱,却成了日寇侵华的大后方、大基地、大仓库。
东北兵工厂的捷克式轻机枪
东北的全境沦陷,使中国丧失了11.5%的领土,8%的人口,70%以上的铁矿、大豆等,30%以上的牲畜、煤矿和森林,50%以上的石油,40%以上的铁路。还有含兵工厂、钢铁厂、飞机场、发电厂、采矿厂等在内的重工业体系。
东北兵工厂的炮弹
东北兵工厂的大炮生产线
东北的沦陷,我们可以说是丢掉了一条重工业命脉,一条经济命脉,一条粮食命脉,一条能源命脉……不战而降,全国的抗战意志,也遭受了严重挫折。而日寇在全面侵华时放出的“三个月”狂言,与曾经的“不抵抗”也不无关系。
历史上,功过从来不能相抵。纵然,在“西安事变”中,张学良促成了停止内战、联合抗日,做出了重大贡献,这里面也不能排除,他曾经丢失东北后,知耻而后勇,弥补自身罪过的原因。
张学良
“九一八事变”及后面的东北沦陷,无论后世中人,如何为其找理由和借口,历史是不会改变的,张学良自是最直接的责任人,自是千古罪人。
铭记“九一八”,勿忘国耻,吾辈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