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享太庙”手诏发出,张廷玉高兴过头,没注意乾隆还写了一首诗

2022年07月15日04:42:17 历史 1236

1749年,清朝最为著名的汉人官吏张廷玉,正在自己家中忐忑不安地等待乾隆皇帝的消息,在经过了长达数十年的官场沉浮之后,张廷玉终于要退休了。但在退休之前,张廷玉必须给自己一个交代,他要为自己争取“配享太庙”的权力。

张廷玉配享太庙的事其实是由雍正皇帝提出来的,因此,张廷玉也断定乾隆不会忤逆先帝的遗诏,所以他才腆着脸找乾隆皇帝索要文书手诏,希望自己未来进入“太庙”的事有个更大的保障。

不久,乾隆皇帝的手诏到了,在诏书当中,乾隆批准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要求,这让张廷玉心中大喜,但他没有注意到随着诏书一同到来的一首诗,正是这次疏忽大意,让这位三朝老臣晚节不保,含悔而终。

那么,乾隆写的诗究竟是什么内容,这张廷玉又是何许人也?他的最终下场到底怎样呢……

“配享太庙”手诏发出,张廷玉高兴过头,没注意乾隆还写了一首诗 - 天天要闻

三朝老臣张廷玉

张廷玉出生于公元1672年,当时在任的皇帝是康熙。张廷玉的家庭条件还算不错,可谓是书香门第,宦官之后。在经过了十几年的学习之后,张廷玉决定参加科举考试。最终在29岁的年纪高中进士。

中了进士之后,张廷玉又因为自己出色的外表和稳重的为人处事方式,被康熙点名翰林。康熙在和张廷玉相处的时候觉得很舒心,于是就给他封了一个“侍直南书房”的官,把他留在了皇宫之内。就这样,张廷玉变成了康熙的贴身秘书。

在进入皇宫之后,张廷玉就有了大展拳脚的空间。他的学习能力极强,并且能够很轻松地揣测到康熙皇帝的心意。康熙皇帝对他也十分赏识,短短12年时间里,张廷玉就从七品文官升职为了二品礼部侍郎。

“配享太庙”手诏发出,张廷玉高兴过头,没注意乾隆还写了一首诗 - 天天要闻

影视剧中的康熙与张廷玉

遗憾的是:和张廷玉有默契的康熙皇帝在不久之后就驾崩了,雍正皇帝登基之后,也和张廷玉有了接触。雍正在处理事务的时候才明白了自己的父亲为什么如此器重张廷玉。因为这张廷玉在处理工作的时候效率极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分担皇帝的压力。

正因如此,雍正皇帝也对张廷玉极其重用,没过多久,张廷玉就再次升官,摇身一变成了礼部尚书。在处理国家大事的时候,雍正经常和张廷玉商量着来,这位老臣的智慧让雍正感到折服。

而张廷玉也将自己的所学对雍正倾囊相授,一来二去,两人的关系变得极为密切。雍正在短短几年之内,又让张廷玉做了户部尚书,设立军机处之后,雍正又把张廷玉任命为首席的军机大臣。

张廷玉这个人也是在雍正的统治下,逐渐在皇宫之中站稳了脚跟。他和雍正皇帝的关系已经不是简单的君臣之交,而更像是朋友一般。

雍正十一年时,张廷玉老家的父母出了点事,需要他回去探亲。在离开皇宫之前,雍正亲笔在奏折上写下了一段话,大概意思就是:你跟我在皇宫里干了十多年,咱俩可是一天都没分开过呀,说是君臣关系,但我早就把你当哥们儿了,你这一走就是一个多月,我肯定得特别想你。

“配享太庙”手诏发出,张廷玉高兴过头,没注意乾隆还写了一首诗 - 天天要闻

影视剧中的雍正与张廷玉

从雍正皇帝这颇有些“肉麻”的奏折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张廷玉在皇宫之中的地位,雍正皇帝早就把他当成了自己人,丝毫没有在意他汉族人的身份。

但是,雍正皇帝是一个短命皇帝。他仅仅在位十几年,就撒手人寰了。在雍正皇帝去世之前,他颁布遗诏:要让张廷玉受到配享太庙的待遇。

配享太庙是一个十分古老的传统,早在夏商时期,我国统治者在去世之后,会令人在陵墓周边留好位置,等那些陪伴自己的大臣也相继去世之后掩埋在此。意思就是在人间合作没够,到了阴曹地府也要继续相伴。

虽然整个仪式颇有些封建色彩,但能够享受到这个待遇的,一般都是十分出色的官员。张廷玉也是整个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个以汉族人身份配享太庙的人,足以可见雍正对他的喜爱。

按理来说,张廷玉这辈子算是值了,已经先后辅佐了两位皇帝,并且自己的工作完成得也相当不错。甚至还开创了历史,在死后能够以汉族人的身份配享太庙。

但他的政治生涯还没有结束,也正是在这生命的后期,张廷玉的一生逐渐改变了……

“配享太庙”手诏发出,张廷玉高兴过头,没注意乾隆还写了一首诗 - 天天要闻

影视剧中的张廷玉

雍正皇帝去世之后,大家都不知道雍正皇帝究竟立了谁为太子,整个皇宫之内只有张廷玉看过雍正皇帝秘密立储的文本,最后是在张廷玉的帮助之下,大家才找到了雍正皇帝立太子的诏书。

可以说,如果张廷玉使坏的话,乾隆是没法那么容易登上皇帝位置的,乾隆自己当然也知道这一点,在他还小的时候,张廷玉就已经辅佐着自己的父亲,对乾隆来说,张廷玉就像是一个叔叔一般。

因此,乾隆在登基之后,对张廷玉也十分敬重,虽然张廷玉已经65岁,但乾隆也依旧将其重用不仅让他继续做大学士等官职,甚至还在第二年封张廷玉为三等伯爵,这在清朝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特例。

张廷玉之所以能够以一人之力,受到三朝皇帝的重用一定是有着原因的……

首先,作为一个汉人,张廷玉的满语水平相当不错,早在他还年少时,张廷玉就花费了大把时间去学习满语。因为他知道清朝的统治者们在处理机密文件的时候,都是用满语进行批示。如果不懂满语的话,就一定无法成为清朝的高层。


“配享太庙”手诏发出,张廷玉高兴过头,没注意乾隆还写了一首诗 - 天天要闻

牌匾上的汉语与满语

其次,张廷玉有着十分机敏的处事能力,能够凭借碎片化的信息快速起草文书,皇帝在和他合作的时候,只需要悠哉悠哉的口述信息,张廷玉就可以把这些信息整理成规格合适的圣旨。

对皇帝而言,这就是既省时又省力的。这样的能力,也是让张廷玉得以位极人臣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张廷玉的记忆能力在当时也是绝无仅有的,他不仅可以记住整个统治阶层内部绝大部分的高级大臣的生平,甚至还能记住很多地方小县令的信息,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张廷玉的大脑就好像是皇帝的档案库一样,用着十分的顺手省心。这种记忆能力以及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也让张廷玉受到了三位皇帝的喜爱。

张廷玉也可以被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会做臣子的人之一,在漫长的华夏文明当中,无数臣子功高盖主而惨遭皇帝屠戮,张廷玉作为一个三朝老臣,却丝毫没有受到猜忌。

这是因为张廷玉在做官处事的时候,丝毫没有保留私心,在多个方面都表现出了一种“忘我”的状态。这样的行为无疑给予了皇帝很大的安全感。

“配享太庙”手诏发出,张廷玉高兴过头,没注意乾隆还写了一首诗 - 天天要闻

影视剧中的张廷玉

举例来说:雍正在位时期,张廷玉的大儿子考中了探花。这本是一个好消息,但张廷玉却慌了神,他急忙跑到皇帝面前,双膝跪地请示皇帝,将自己儿子的名次降上一等。

雍正皇帝自然不知其背后原因,好奇地问张廷玉为何要做出如此请求。

张廷玉声音颤抖地说:我们老张家已经有了好几个做官的了,我们一家人考中进士的有不少,我的儿子考上探花容易被人嚼舌根,对皇帝您的声誉也不佳。而且天下那么多学子都在卖命考学,官宦之子更不应该抢占这些寒窗学子的优先权呀!

雍正听完之后心里很满意,张廷玉这种丝毫没有私心的表现,获得了雍正的肯定。于是雍正顺着他的心意,将张廷玉的儿子名次稍降一等。

同时,雍正皇帝又发布诏书,把整件事的来龙去脉都讲了个明明白白。为的就是让朝野中的大臣也能知道张廷玉大公无私的处事方式。

当然我们不知道当时的张廷玉是真的有这种顾虑,还是担心自己的儿子考中探花之后,会引得皇帝猜疑。不过,不论张廷玉的出发点究竟是什么,他最终也成功地获得了皇帝们的信任。

“配享太庙”手诏发出,张廷玉高兴过头,没注意乾隆还写了一首诗 - 天天要闻

影视剧中的雍正

除了做官无私,张廷玉小心谨慎的处事方式,也是他在官场混得风生水起的原因。张廷玉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他在为官行事的时候,能够找清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不是权力的制定者,只是命令的执行者。

正因如此,在漫长的政治生涯当中,张廷玉没有犯过一点原则上的错误。

按照常理来说,张廷玉这样的官场“超人”应该是可以洁身自好,衣锦还乡的。但是他和乾隆相处的时候,却犯了糊涂,导致自己在生命的后期声名狼藉。

1746年,乾隆皇帝已经在任11年,在这段时间里,乾隆已经培养起了属于自己的官场爪牙,就算张廷玉再怎么好用,他也已经是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了。所以,虽然张廷玉的官职仍在,但他的权力早已经大不如前。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张廷玉没有丝毫的不快,他知道乾隆皇帝这是为了他好,毕竟自己这老胳膊老腿儿,也经不起皇帝日日夜夜的折腾了。于是他正式向乾隆提出了辞呈,希望能够回家养老。

“配享太庙”手诏发出,张廷玉高兴过头,没注意乾隆还写了一首诗 - 天天要闻

张廷玉辅佐的三位皇帝

有意思的是,乾隆皇帝一开始并没有答应。反而是表示:这朝中没您不行啊,您辅佐过我的爷爷,也辅佐过我的父亲,我作为一个孩子仍旧需要您的帮助。虽然您已经年逾古稀,但我还是舍不得让您离开我们。

乾隆之所以说出这样的话,当然不是真的舍不得张廷玉,毕竟张廷玉已经70多岁,不论是在办公能力,还是在个人生活上,都与之前意气风发的样子有了很大的差异。乾隆之所以对其进行挽留,为的还是张廷玉汉族人的身份。

清王朝作为一个有满族人统治的封建王朝,其内部的民族矛盾一直是历朝皇帝的一个心病。

张廷玉作为一个慰藉人臣的汉族人,在朝野当中并不掌握实际的权利,可以留在皇宫体系之内充当一个“调和剂”,用来稀释满汉两族官职的分配关系。

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在对待张廷玉告老还乡这件事上也是有私心的。当时朝野当中的所有大臣几乎都猜到了乾隆皇帝的所想,但上了岁数的张廷玉却有些“飘”了,他真的以为清朝统治阶级已经离不开自己的辅佐,于是又留下来做了几年官。

三年之后,乾隆皇帝终于松口,张廷玉得以告老还乡。虽然张廷玉没有做过贪污受贿等敛财的事情,但他毕竟做了几乎五十年的大官,手里的积蓄还是相当可观的。因此,他在退休之后的日子也相对不错,可谓是要啥有啥。

“配享太庙”手诏发出,张廷玉高兴过头,没注意乾隆还写了一首诗 - 天天要闻

影视剧中的张廷玉

这时的张廷玉已经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任何财富和权力对他而言都是空谈,他所在意的还是自己死后的荣誉。

张廷玉知道雍正皇帝在位的时候,曾经给自己留了一个配享太庙的资格,但是自从乾隆掌权之后,这件事就没有被提起过。正因如此,过于注重名誉的张廷玉在这件事上犯下了一个错误。

张廷玉在告老还乡之前,来到了乾隆面前,跪在地上,诚恳地请求乾隆皇帝留下一笔呈文,让他死后配享太庙。在张廷玉看来,自己的请求无可厚非,毕竟有着前朝皇帝的承诺,配享太庙本就已经是一个板上钉钉的事情,让乾隆皇帝留下文书,只是为了堵住那些争议之口而已。

“配享太庙”手诏发出,张廷玉高兴过头,没注意乾隆还写了一首诗 - 天天要闻

张廷玉心心念念的太庙

但对于乾隆皇帝来说,张廷玉的这个做法无疑是犯了大忌,在张廷玉为官的这几十年里,他一次都没有发出过如此无礼的请求,因为决定大臣是否能够配享太庙本就是皇帝自己的事情,作为一个臣子,完全是没有发言权的。

而张廷玉居然向自己索要文书,来确保自己身后的名誉。这样的做法无疑让乾隆皇帝勃然大怒,在他眼中,张廷玉这是在对自己进行“威胁”,是对皇权和君权的蔑视。

听完了张廷玉的请求,乾隆差点儿没直接让他滚蛋。但毕竟让张廷玉配享太庙是自己老爹生前的遗诏,如果自己因为一时的怒气而不让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话,很有可能会使得朝野当中的汉族大臣心生不满。

这对于清朝的统治是相当不利的,所以,乾隆也就只能咬着后槽牙答应了张廷玉的请求。

但张廷玉这样的做法依旧让乾隆深感不快,为了敲打他一下,乾隆特意写了首诗,来暗示张廷玉自己心中的所想。

“配享太庙”手诏发出,张廷玉高兴过头,没注意乾隆还写了一首诗 - 天天要闻

乾隆画像

这首诗的内容是:

“造膝陈情乞一辞,动予矜恻动予悲。

先皇遗诏惟钦此,去国余思或过之。

可例青田原侑庙,漫愁郑国竟摧碑,

吾非尧舜谁皋契?汗简评论且听伊。”

翻译成现代汉语,乾隆皇帝所说的这番话可谓是处处杀机,大概意思就是:“你张廷玉是三朝老臣,今天舔着脸跪在我面前索要配享太庙的资格,我作为一个皇帝,当然会起恻隐之心,再加上我的父亲雍正皇帝,曾经对你十分重用,而且还亲笔写下诏书让你配享太庙,所以我当然不会阻拦,你也就不用担心了。”

这前四句听上去像是对张廷玉的保证,完全能够让张廷玉安心。但乾隆皇帝的后四句诗,可就大有来头了。

后四句的翻译是:朱元璋刘伯温死后,对其进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君臣之情,血浓于水;可谓是一段佳话。但是唐太宗魏征死后,却把他的碑给砸碎了,这君臣关系也不是这么和睦吧?我乾隆皇帝并不是尧舜那样的能人明君,但是这朝野之上又有谁是皋夔那样的贤臣君子呢?你张廷玉和我乾隆的故事还是留给后人评价吧!”

“配享太庙”手诏发出,张廷玉高兴过头,没注意乾隆还写了一首诗 - 天天要闻

影视剧中的乾隆

从这几句诗中,我们就不难看出:乾隆对张廷玉已经心怀不满,拿出魏征和唐太宗的故事,就是在敲打张廷玉,让他不要太过张扬,否则说不准就会落得和魏征一样的下场。

写完这首诗之后,乾隆皇帝沾沾自喜,他推测:张廷玉这样机敏的人才一定能够明白这诗中的意义,没过多久,他就肯定会亲自到庙堂之上来谢罪了。

但是这张廷玉在得到乾隆的手书之后,却丝毫没有揣测到诗中的内涵。而是对于自己终究得到了乾隆皇帝的保证而喜大普奔,一时糊涂的张廷玉竟然让自己的儿子前去谢恩,自己却连家门都没出。

乾隆皇帝看到这种情况之后,勃然大怒:你张廷玉真是飘了呀,我好心好意给了你想要的保证,你却连亲自谢恩都没法做到。这种怠慢礼节,蔑视皇权的行为让乾隆皇帝对张廷玉心生厌恶。

一气之下,乾隆皇帝直接剥夺了张廷玉的爵位。虽然依旧准许他配享太庙,但是张廷玉的地位可谓是一落千丈。

“配享太庙”手诏发出,张廷玉高兴过头,没注意乾隆还写了一首诗 - 天天要闻

影视剧中的乾隆

张廷玉在官场的这几十年里,从来没有遭受过如此重大的打击。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做法,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开始害怕乾隆皇帝对自己进行进一步的加害,于是张廷玉就更急着告老还乡了。

然而,张廷玉的运气实在是太背了,乾隆的大儿子定亲王于乾隆十五年去世,和张廷玉申请还乡的时间正好撞上了。

这时的乾隆皇帝沉浸在自己的丧子之痛当中,但张廷玉却好像没有在意这件事一般,继续申请回乡养老。

这样的做法触及到了乾隆皇帝的底线,虽然张廷玉是前朝老臣,但他一而再,再而三的蔑视皇权,已经让乾隆忍无可忍。

“配享太庙”手诏发出,张廷玉高兴过头,没注意乾隆还写了一首诗 - 天天要闻

影视剧中的张廷玉

勃然大怒的乾隆对张廷玉破口大骂:你曾经做过我的侍读,也是我死去儿子的师傅,在这个时间点,不对定亲王进行哀悼,还惦记着回乡养老,究竟是何居心?

张廷玉这时彻底慌了神,他知道自己是老糊涂了,竟然没有考虑到这两件事的联系性。乾隆皇帝看着眼前的张廷玉又骂道:你当官这么多年,无非就是写写画画,承蒙先帝厚爱,才给你一个配享太庙的资格,而你却贪得无厌,就算是先帝在世,看到你今天的行为也一定会收回成命!

就这样,张廷玉心心念念配享太庙的资格就被罢免了,张廷玉和自己人生当中最为重要的目标错身而过。但他不知道的是,乾隆皇帝的“报复”还没有结束……

话说张廷玉的一个儿子娶的妻子是四川学政朱荃的女儿,这个朱荃不是省油的灯,在四川任职的时候,结党营私,贪赃枉法,敛了不少不法之财。乾隆皇帝抓住了这个机会,对张廷玉进行了抄家。

“配享太庙”手诏发出,张廷玉高兴过头,没注意乾隆还写了一首诗 - 天天要闻

影视剧中的抄家

按理来说,张廷玉和朱荃关系其实不大,两人虽然有着亲家关系,但一个在京城一个在四川,朱荃的所作所为无论怎么说也不会被张廷玉所知晓。所以,乾隆皇帝的这番做法无疑就是在对张廷玉进行报复而已。

毕竟他乾隆可不是什么痛恨贪污之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和珅就是他手下的大臣。

乾隆下达了抄家指令之后,张廷玉的一万五千两白银家产全部被充公,而张廷玉一家人里,保留官职的只剩下张廷玉的四儿子,剩下的所有人都被罢免。

自此,曾经辉煌一时的张氏家族彻底没落,张廷玉虽然如愿以偿的告老还乡,但家乡的生活对他来说已经丝毫没有乐趣可言。不知道张廷玉在晚年时回顾自己与乾隆的这段相处,是否会心生悔恨呢?

“配享太庙”手诏发出,张廷玉高兴过头,没注意乾隆还写了一首诗 - 天天要闻

张廷玉手书

1755年,张廷玉因病去世,享年84岁,在张廷玉死后,乾隆皇帝又反而批准了张廷玉配享太庙,已经离世的张廷玉终于达成了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可惜他也已经无从知晓了。

很多人都认为乾隆的这番做法并不是对张廷玉的原谅,而是为了维护先帝的遗诏和安抚朝野当中的汉人臣子,虽然乾隆皇帝是一个十足的性情中人,但是在处理这些事宜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乾隆皇帝刻薄寡恩的性格缺陷。

张廷玉的一生对清朝可谓是鞠躬尽瘁。帮助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处理了无数国家大事,哪怕在老去之后犯了一些错误,也不必落到一个被抄家的下场。

况且张廷玉早在70岁左右时就想要告老还乡,只是乾隆一直没放手而已,如果在那时就让张廷玉回家养老,可能就没有后续的这么多闹剧了。只可怜那张廷玉到死之前都不知道自己能够进入太庙,真可谓是百世英雄百世梦啊……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刚刚,钢铁巨人、“中国卡耐基”,走了! - 天天要闻

刚刚,钢铁巨人、“中国卡耐基”,走了!

作 者丨华商韬略华商韬略出品丨ID:hstl8888昨天(2024年6月30日)2时10分,江苏沙钢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沈文荣先生,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78岁。有着“中国卡耐基”“钢铁沙皇”之誉的沈文荣是中国钢铁业最硬核的实干变革家。40年来,全身心专注于钢铁业的他,刷新了中国与世界钢铁业的诸多记录,也是中国最早干进...
历史的尘埃——不简单的法显 - 天天要闻

历史的尘埃——不简单的法显

原创 南风无影 走过了河西走廊,再过沙海戈壁,我们进入西域地界,第一个西域小国: 鄯善,它还有个名字叫楼兰。为了不节外生枝,我丢掉了甲胄和兵器,顺便也找人把自己的头发剃了,实在是不习惯留这么长的头发,剪的非常短。等头发剃完,我和法显还有几个
历史的尘埃——兴衰有人定 - 天天要闻

历史的尘埃——兴衰有人定

吕敬荣 /文1公元前206年8月,刘邦开始返攻东方。第一个攻击对象便是雍王章邯,攻打章邯的过程在历史上算是一次非常著名的军事案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意为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史记·高祖本纪》中描述的很简单:“汉王用韩
贵州镇远:洪灾后 忙恢复 - 天天要闻

贵州镇远:洪灾后 忙恢复

6月28日晚至29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遭遇特大暴雨袭击,部分城区和乡镇出现洪涝灾害。当地各级各部门全力以赴抢险救灾,积极开展灾后清淤、排水、抢修等工作,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生活生产。6月30日,在贵州省镇远县城关五小共和校区,老师在清理校园。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6月30日,商户在贵州省镇远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