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宰相晏殊身世传奇

2022年07月14日11:01:15 历史 1428

晏殊,字同叔,北宋宰相,政治家、文学家、著名词人。晏殊,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抚州临川(现进贤县)文港沙河晏家村人,十四岁以神童入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公元1038年 48岁的晏殊拜相,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京中享年65岁,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被誉为太平宰相。

北宋宰相晏殊身世传奇 - 天天要闻

图为:玉浪垱下晏氏祠堂祖公画像,晏殊公为左二


白鹤池中舞,仙人下象棋

公元907,延昌公学识渊博,精通地理舆志,熟知风水在当地颇为建树。他遵照父亲墉公许意,曾几度云游四海,跋山涉水,遍历华夏名山大川,寻繁衍之地。某日,寻至文港沙河天色已晚,夜幕降临,远眺波光十色的抚河水面,一边是渔舟唱晚,一边是归鸟翻飞。由于游历奔波,劳累疲惫,就下塌文港晚息忽得一梦,梦曰:“白鹤池中舞,仙人下象棋,有人遇此地,世代着朝衣。”

北宋宰相晏殊身世传奇 - 天天要闻

玉浪垱下晏氏族谱中的延昌祖公

次日晨曦,睡眼惺忪,延昌祖公还在惦记着昨夜的梦,用凉水洗脸后匆匆吃了一些早点打算继续赶路,走着走着,不知不觉竟然来到了“门家港”堤岸(现在的文港),归临川管辖,现属进贤范围。文港地处抚河中下游,水陆交通非常便利,迎来过往的行人商贾络绎不绝,是上南昌抚州的必经之地。

祖公延昌公延昌公站在抚河堤坝之上,只见两只白鹭在文港河的水面上嬉戏蹦跳,又看见两个头上扎着丫髻的放牛娃坐在河堤洲上下着石棋玩耍。忽然想起,这不是昨夜梦境里的镜头吗?莫非这是应验?这里就是我要找的那个归宿地?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延昌公喜出望外,立即取出随身携带的罗盘左勘察右,来回测来测去,竟然发现堤外的油榨房就是风水宝地的中心点。

北宋宰相晏殊身世传奇 - 天天要闻

抚河沙洲

延昌公顿时闭目疑神再仔细地察看油榨房,居然惊奇地发现,油榨房前一口水塘,旁边两个蓄水池,水塘、蓄水池与文港河相通。油榨房身后四、五里远的丘陵地带,正好有五座山峰与油榨房相对峙。这不正应验了东晋风水专家郭璞所说的“前有三坳水,后有五峰望,秀水入明塘,后代出卿相”吗?延昌公心想,此乃风水宝地,乃天赐我也。

天机不可泄露。延昌公经多方打听后,原来这栋油榨房是文港附近张罗村张员外的房子。延昌公通过深入了解,得知张员外家有良田千亩,万贯家财,是当地有名的大富人。张员外且是位乐善好施,修桥补路,他之所以建这栋油榨房为的是免费为附近村民提供帮助的,是远近闻名的大好人。

油榨房是风水宝地的中心点,张员外值得拥有。延昌公私下琢磨,怎样才能得到这栋油榨房?用钱恐怕是买不到的。

北宋宰相晏殊身世传奇 - 天天要闻

抚河堤岸之下的晏殊宰相村(远景图)

就在延昌公十分为难,不知所措之时,一个貌若天仙的女子款款走了过来,她一见眼前的延昌公不知不觉地停下了脚步,只见延昌公正值风华正茂,长得眉清目秀,相貌堂堂,举止文质彬彬,真可谓是一表人材,心是欢喜似乎有一种一见钟情渴望。

延昌公,也连忙向那女子走去,只见女子长得身材苗条,柳叶眉,丹凤眼,樱桃小嘴,皮肤白里透红,情窦初开,心里好不喜欢。

俩人面面相觑,大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之感。说来也巧,这位漂亮的女子原来就是张员外的掌上明珠。这位千金小姐年方十八,在此之前,前来求亲说媒的人不计其数,一个个都被她拒之门外。今天相见,爱慕之心油然而生,竟互赠礼物私定终身。

北宋宰相晏殊身世传奇 - 天天要闻

晏殊村前波光波光粼粼无不透出沉厚的文化底蕴

如此这般奇遇,好像是老天有意安排的。延昌祖于是决定娶张员外的千金小姐为妻,在文港这块风水宝地上结婚生子,安家落户。

经得双方大人同意,择定黄道吉日,准备迎娶新娘。结婚那天,张员外的女儿金不要,银不要,哭着不肯出嫁。

张员外问其原因,她说,延昌公虽是官宦子弟,但毕竟是个外乡人,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我舍不得离开父母,跟他飘落在外面,我只想要那栋油榨房作为嫁妆陪嫁,只求今后在文港有个安身落脚的地方。

面对爱女儿的要求,张员外是个爽快的人,女儿就是提出更出格的要求,张员外也不会委屈爱女,于是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女儿的要求。并当场立字为据,把那栋油榨房送给了女儿。

延昌祖公如愿得到了油榨房,并在附近置田耕种,安居乐业,生活过得舒心快乐。

‘头戴铁帽,鱼上树,马骑人’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延昌公已经是垂暮的老人了。在他临终的时候,把大儿子叫到跟前,说:“我死了之后,把我葬在我睡的床底下,挖到青石板不要再挖了,一定要看到有‘头戴铁帽,鱼上树,马骑人’的人从此经过,才可以下葬。以后这个地方就是我的墓地,这里不要再住了,离这里四、五里远的抚河边,有个芦苇洲,那里有沙有河,是个建房安家定居的好地方,以后就叫‘沙河’吧。不出三代,我们晏家就会子孙兴旺,荣华富贵,世代着朝衣。”延昌公叮嘱再三,安然闭目仙逝。

在破土挖穴安葬的那天,请来八仙安葬。八仙挖呀挖,居然挖到了二条白鳝。白鳝是稀世之物,世间少有。八仙不小心,一条被锄锹弄伤了,另一条被抓起放入附近的水潭中,这就是后来传说的“白鳝潭”的来历。

北宋宰相晏殊身世传奇 - 天天要闻

晏氏古井

“白鳝潭”的位置就在现在文港中学里面。八仙继续挖,在挖到有13层梯高的时候,果然挖到了一块青石板,按照嘱咐不要再挖了,要等的就是棺木下葬。时间快到午时,仍然没有看到"头戴铁帽,鱼上树,马骑人"的人来呢?

八仙等着等着,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出于好奇,八仙偷着撬起那块青石板。没想到刚刚撬开一条缝,就见青石板下面石窖内神光万道,炫人眼目,刹那间,一道寒光好像闪电一般射向天空,“嘣” 的一声,一只白鹤飞上了蓝天。

八仙再用力撬起青石板,突见里面还有二只白鹤,八仙惊恐万分,吓得连忙盖上青石板,不巧把正又要起飞的第二只白鹤压伤了,所庆幸的是还有一只在窖内完好无损。

应验了,后来传说第一只白鹤是王安石,第二只受伤后白鹤是晏颕,第三只没飞出去的白鹤是晏殊。还差点时间,就要到午时了,如果再这样等下去,恐怕就会错过下葬的时辰。

谁知,就在八仙准备下葬的刹那间,恰好,有个买锅的汉子,头上顶着一口铁锅;接着,又一个卖鱼的小伙子,手撑着挂着干鱼的树丫;紧接着,又一个木匠师傅,肩上扛着一只木马,由远而近走了过来。就在正午的这个时刻,天上突然雷声巨响,延昌公的墓不知不觉填土合上了。

北宋宰相晏殊身世传奇 - 天天要闻

沙河晏殊村村牌

按照嘱咐,晏殊的爷爷郜公,字干夫,从此就带着家人迁往文港沙河建房定居。沙河,确实是个好地方,原来是抚河边上天生的一个堆满了泥沙的芦苇洲,形状像一只大排,吊在抚河岸边,抚河水像一个“之”字绕洲而流。

白鳝转世,白鹤再生

60年后,即公元991年腊月二十一,一只白鹤飞到晏固家中屋顶之上,任家人如何追赶白鹤也不走。就在当天半夜亥时,天上又一雷声巨响,晏殊出生了,那只白鹤也神奇般地不见了。

晏殊父亲晏固,字伯坚,赠太师中书令追封楚国公,生四子融、殊、颖、宁,均为进士效命朝庭。

北宋宰相晏殊身世传奇 - 天天要闻

晏殊宾馆前在小河流水

晏殊出生三年多,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身材虽然瘦小,但眼睛却炯炯有神。整天要家人抱着。这样一来,累坏了一家人,也愁得一家子人长嘘短叹,好不烦心。

后来听从了算命先生的话,以为是前世作孽今生来讨债的,为了消灾免难,父亲晏固痛下决心, 要把三岁不语的晏殊抛弃到抚河之中,听天由命,让其自生自灭。

父亲晏固心痛不已,最终还是横下心忍着剧痛,背着晏殊往抚河走去,当行至抚河沙洲上时,父亲晏固心里流血心情沉重,内心连连不舍,于是就停下来歇一歇再看看可怜的儿子最后一眼。

就在这时,三岁的晏殊看到沙洲上有很多鸟的脚印,大声地喊:“爸爸,爸爸,你看,这里有好多好多‘个’,于是吟诵起来:“个个个,儿子在爸爸背上驼,子把父当马,父愿子成龙。”

北宋宰相晏殊身世传奇 - 天天要闻

抚河岸边留倩影

这时的晏殊边喊边从爸爸背上跳下来,跑着去数‘个’字。父亲看着晏殊突然会走路奔跑说话,并且出口成诗,惊喜万分,拉着晏殊的小手一口气跑回家中。连声道:“祖宗有福,祖宗有福。”一家人高兴得不亦乐乎。还特地给晏殊取了个大名叫晏殊。希望他长大以后不同凡响,将来能成大器,光宗耀祖。

“神童”兄弟失一臂,晏殊援笔立就

晏殊天资聪颖,三岁时开口说话就诵诗,五岁题诗作对。至今还留传着《题所居道傍白塔》诗:“白塔青松古道西,塔高松矮不能齐,时人莫讶青松小,他日松高塔又低。”七岁的时候,已博览群书,“知学问,能文章”,琴棋诗画,样样精通。由于他智慧早发,诗、赋、论无所不通。

北宋宰相晏殊身世传奇 - 天天要闻

图来自网络

晏殊十四岁的那年,张知白在江南做官的时候,得知他和他的弟弟晏颖聪颖过人,才思敏捷,能通经作诗赋,并且还有着过目不忘超群的记忆。认为以后定是国家栋梁之才,极力推荐给朝廷,并与进士千余人一起参加宫廷的考试,晏殊“神气不慑,援笔立就”,晏颖作《宫沼瑞莲赋》“大见称赏”。他俩兄弟脱颖而出,得到皇帝的嘉赏,登神童科,赐同进士出身。

可惜的是,比晏殊小五岁的弟弟晏颖还没有来得及报效国家,发挥才能,在十八岁的那年,在家中留下《临蜕遗诗》:“江外三千里,人间十八年。此行谁复见,一鹤上辽天。”就溘()然长逝。也许是那只受伤的白鳝归西,白鹤上天了吧!后来传说晏殊兄弟俩是白鳝转世,白鹤再生。

晏殊从十四岁那年起,离开了家乡,从此走上了仕途的道路,最后当上了宋仁宗皇帝时期的宰相。他写的《珠玉词》,妙如珠玑,和婉而明丽,脍炙人口,千古流传,为历代文人所称颂。


玉浪垱下晏氏墉祖卅六世、赓公卅世孙 晏松华,字斯敏 整理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多尔衮的人生很失败吗? - 天天要闻

多尔衮的人生很失败吗?

在某乎上看到一个答案,说的是为什么多尔衮被后人捧得那么高?这答案给我看乐了!说多尔衮有一项功劳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做了一个伟大的实验。他以开国皇帝之实力,挫骨扬灰的悲惨结果,告诉了后世:带着孩子的盘不能接,别人的儿子养
逝者 | 113岁新四军老战士施平在沪逝世!系施一公祖父 - 天天要闻

逝者 | 113岁新四军老战士施平在沪逝世!系施一公祖父

新四军老战士、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施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6月2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13岁。施平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的祖父。今重刊旧文《施平:一只理想主义的“土拨鼠”》(原载于2015年4月11日《文汇报》),以飨读者。百岁施平,摄于2010年9月。“我是一只土拨鼠。”施平在自传里这样写...
1949年之前,毛主席的这些罕见留影,平时很难见到,极其珍贵! - 天天要闻

1949年之前,毛主席的这些罕见留影,平时很难见到,极其珍贵!

一张老照片,珍贵的镜头,温馨的画面,永恒的记忆。拍摄于1947年,拍摄地点在陕北小河村,这是毛主席与机要科人员留下的弥足珍贵的合影和罕见的镜头,温馨的画面,永恒的记忆,此时的毛主席和其他同志一样蹲在地上,也没有站在核心位置,但是并不影响他的
遭遇地头蛇,凶悍的土司、拼命的阻击,彻底断了石达开的生门! - 天天要闻

遭遇地头蛇,凶悍的土司、拼命的阻击,彻底断了石达开的生门!

哥走的是怀念,还有伤感兵驻庆远期间爆发的“万里回朝”事件,对石达开的打击是致命的,除了太平军精锐损失惨重,更严重的是此事带来的感情伤害。石达开没有料到自己竟然会落得个众叛亲离下场,那些曾经无限拥戴自己的兄弟们,为什么都会选择离我而去,难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