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七一建党节 冀南区烈士陵园红色精神铸忠魂

2022年07月01日23:55:20 历史 1595

在七一建党节到来之际,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等纷纷来到冀南区烈士陵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汲取奋进力量。

「喜迎二十大」七一建党节 冀南区烈士陵园红色精神铸忠魂 - 天天要闻

「喜迎二十大」七一建党节 冀南区烈士陵园红色精神铸忠魂 - 天天要闻

「喜迎二十大」七一建党节 冀南区烈士陵园红色精神铸忠魂 - 天天要闻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在冀南革命斗争纪念馆,全体党员面向鲜红的党旗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一字一句,铿锵有力,表达了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在追忆冀南革命的峥嵘岁月里,在观瞻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中,感受革命英雄震撼心灵的精神力量,提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喜迎二十大」七一建党节 冀南区烈士陵园红色精神铸忠魂 - 天天要闻

「喜迎二十大」七一建党节 冀南区烈士陵园红色精神铸忠魂 - 天天要闻

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年纪念日,南宫市“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暨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在冀南烈士陵园举行,老党员代表重温了入党誓词,新党员代表进行了庄严宣誓。在庄严的仪式中,老党员们佩戴着“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脸上的皱纹里写满骄傲;新党员用坚定的誓言表达着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承诺。仪式后,全体人员重温了冀南红色斗争历程,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喜迎二十大」七一建党节 冀南区烈士陵园红色精神铸忠魂 - 天天要闻

「喜迎二十大」七一建党节 冀南区烈士陵园红色精神铸忠魂 - 天天要闻

七一建党节期间,冀南区烈士陵园接待邢台市人防办、南宫市委统战部、国网南宫市供电公司等参观团队500余批,观众人数达45000余人。

(渠晶晶)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黄埔物语③ | 学员创建红军无线电队 - 天天要闻

黄埔物语③ | 学员创建红军无线电队

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结晶。当时,黄埔军校在较短时间内创办了起来,迅速发展成为体制健全、组织严密、规模庞大的综合性军事院校。据了解,黄埔军校最多时有40多个附属机构。军校有着怎样的组织架构?分别发挥什么职能?
刘备表明自已是中山靖王之后,会有人质疑他吗? - 天天要闻

刘备表明自已是中山靖王之后,会有人质疑他吗?

其实造假的成分不高,虽然这样可以提高刘备的身份地位,可能代表什么呢,毕竟当时的汉王朝已经日落西山了。那刘备表明自已是中山靖王之后,会有人质疑他吗?我觉得不会,下面我讲几点,大家探讨一下。第一点,中山靖王是谁,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清中期的清军——从乾隆朝对外战争看清军精锐战斗力 - 天天要闻

清中期的清军——从乾隆朝对外战争看清军精锐战斗力

首先,要明确一点,本文分析的是外战,而非内战(镇压农民军起义、镇压土司叛乱等)。因为只有对外战争,才能看出清军与当时东亚范围的一流外军之间的战斗力对比。我们拿乾隆朝最难打、最硬核的两场关键对外战争看清军的真实战斗力。
历史上有哪些张姓建立的王朝 - 天天要闻

历史上有哪些张姓建立的王朝

#历史上有哪些张姓建立的王朝?#​这是头条君发给我的一个问题,可能是因为我今天发了一篇“张姓的由来”文章的缘故吧。那我就再就这个题目写一篇文章。张姓,曾经是我国的第一大姓氏,2023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是我国人口的第三大姓,仅次于李姓与王姓。
张姓的由来 - 天天要闻

张姓的由来

姓张的朋友和家人有姓张的朋友,对张姓的由来可能会有兴趣。据说,古代张姓有三个来源:相传少吴有个儿子叫挥,他通过观察弧矢星得到启发,从而发明了弓,因此被封为弓王,专管制造弓箭,并被赐姓为张。另一支源于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解侯,字张,他的子孙们以
魏晋南北朝真的很黑暗么? - 天天要闻

魏晋南北朝真的很黑暗么?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横跨了东汉末年到隋朝建立前夕。实际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有黑暗的一面,也有辉煌和进步的一面。
太平天国重要历史遗迹,因曾是英王陈玉成府邸而得名,就在安庆 - 天天要闻

太平天国重要历史遗迹,因曾是英王陈玉成府邸而得名,就在安庆

众所周知,古城安庆作为长江中下游的沿岸城市,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千年古城、百年省会”之美誉,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称。作为我国唯一由国务院单独特批通过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境内至今保留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不乏一些特色古建筑。今天打卡的安庆英王府,就是安庆最具代表性的...
日本摄影师镜头里30年代中国景象 - 天天要闻

日本摄影师镜头里30年代中国景象

一张照片,一段个人物,一段故事。挖掘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展现老照片的魅力,让尘封在时间尘土里的老照片重新焕发光彩。大家好,我是历史君。今天这组老照片选自《亚东印画辑》是一位日本摄影师拍的,拍摄时间大概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