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奸也曾热血:1910年,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为何没有被杀头

2022年06月21日05:20:08 历史 1087

汪精卫,中国历史上头号大汉奸,连蒋介石都对他恨之入骨:“投敌卖国,人人得而诛之!”

可就是这样一个大汉奸,在他年轻的时候曾干过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使其从无名小卒,一跃成为当时的风云人物。那就是刺杀大清摄政王,宣统皇帝的父亲——载沣

大汉奸也曾热血:1910年,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为何没有被杀头 - 天天要闻

年轻时的汪精卫

1910年,已经加入孙中山同盟会的汪精卫来到北京,他决定要为革命干件大事,那就是刺杀清朝的高官,既为震慑清朝政府,也为唤醒国人的反抗意识。

于是,他跟黄复生、喻培伦两个革命同志组成了“铁血暗杀团”。为了掩人耳目,他们还开了一家照相馆作为秘密据点。团队中的喻培伦是个科学天才,对炸药的调配都由他负责。为了制作重磅炸弹,他们还找了铁匠铺,做了一个直径一尺多的大铁罐,就像是一个铁西瓜,里面至少可以塞下三四十斤的炸药。万事俱备,接下来就是选定目标下手了。

一开始,他们选择的目标是清朝的海军大臣——载洵。原定行动当天载洵会在火车站下车,于是暗杀小分队早早就在车站守候。到了晚上,好不容易等到了载洵的火车。可一到站台,他们傻眼了,接车的官员实在太多了。如果乱炸一通,“主角”能不能炸死不说,无辜百姓肯定是死伤无数。就这样,第一次行动无奈取消,哥几个只能抱着“铁西瓜”悻悻而归。

大汉奸也曾热血:1910年,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为何没有被杀头 - 天天要闻

清朝海军大臣载洵

第一次行动失败后,暗杀小队决定更换目标,换成首席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作为清王朝最后一个铁帽子王,如果能暗杀掉,那也是相当轰动的。可官有多大,防卫就有多严密。汪精卫们侦查多日,发现奕劻身边守卫森严,平时出入的道路也都是闹市大街,不易埋伏,而且也容易误伤百姓,因此只能再一次作罢。

大汉奸也曾热血:1910年,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为何没有被杀头 - 天天要闻

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

连续两个目标都没能下手,汪精卫们不免有些失落。但革命的斗志岂能说没就没了,最后大伙一合计,一不做二不休,要干就干票大的,选择最大的干,谁呢?皇帝肯定不行,那会还是个孩子,而且在紫禁城内也不出来。那就暗杀宣统皇帝他爹,摄政王——载沣!

首先还是侦查清楚载沣每天的外出路线。经过多日跟踪,终于摸清了载沣每天的必经路线。除去人多热闹的地方,他们发现载沣必经之路上有一座甘水桥,离王府很近,周围也没什么人家,环境可以说很是僻静。只是甘水这个名字,北京人一听就知道,甘水就是臭水,当时桥下是一条蚊蝇满地,污水横流的臭水沟。

大汉奸也曾热血:1910年,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为何没有被杀头 - 天天要闻

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死都不怕,这点困难算得了什么呢。当天夜里,黄复生、喻培伦就来到桥底下埋设炸弹。这刚一铲子挖下去,好家伙,黑乎乎,臭烘烘的,全是污秽之物。但两人顾不了那么多,满脑子想的都是炸死载沣,所以忍受着熏天的恶臭,一会就埋好了炸弹。可是一接上电线才知道,电线长度不够。哥几个还是没经验啊,毕竟是第一次搞暗杀嘛。没办法,为了不暴露,只能挖出炸弹,又一次把这个铁西瓜抬回家。

有了前一晚的经验,第二天晚上,月黑风高,暗杀小队再一次来到桥下,驾轻就熟地挖好坑,埋好炸弹......可好巧不巧,有个车夫刚好从附近经过,看见甘水桥下,三更半夜的还有人影在晃动,于是摸上去查看,发现了汪精卫们的“好事”,于是直接报了警。警察来了吓了一大跳,这么大个的炸弹都没见过,自然也处理不了。后来还专门请了日本的炸弹专家来排弹。专家见了这个铁西瓜都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无论是调配的炸药,还是内部的机关,可以说是世界级水准。为了测试炸药的威力,只取出一小部分,结果就炸出了数米深的大坑。如果全部引爆,别说桥和桥上的人了,方圆百米都会被炸得寸草不生。

得知这个消息,载沣在庆幸自己大难不死的同时,也对革命党人的“歹毒”恨之入骨。于是下了死命令,掘地三尺也要挖出真凶!

大汉奸也曾热血:1910年,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为何没有被杀头 - 天天要闻

革命党人被斩首(明信片)

事情败露,汪精卫们在忐忑不安中等待了几日,最终下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重回“犯罪现场”看看情况,说不定还有行刺的机会。可就是这样一个决定,却犯下了无法弥补的大错。当日,众人分别来到甘水桥附近,黄复生可能是过于紧张,在现场观察时表现出了不安的神色。随即被守候在附近的便衣警察发现,于是顺藤摸瓜找到照相馆,并将汪精卫等人全部逮捕入狱。

汪精卫在狱中作了著名的“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一诗。可以说,这个事件成为了汪精卫的成名之作,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刻,也为他积攒了极高的政治声望。那时候的汪精卫是真的心向革命,也是视死如归的。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豪迈的,从容的气魄。只可惜后来成了大汉奸,那都是后话了。

大汉奸也曾热血:1910年,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为何没有被杀头 - 天天要闻

肃亲王善耆

这种铁血之情,也深深打动了主审官肃亲王善耆。在晚清政府中,善耆素向来以开明著称,他深知这个国家的顽疾需要热血去改革,也理解革命党人的理想。作为聪明人,他更明白凡事要给自己留一线,清廷已经摇摇欲坠,谁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于是他把皮球踢还给了载沣。

载沣也知道,革命之势已成燎原,革命党人现在遍布天下,抓不完也杀不完。如果贸然处死汪精卫,也许会激起更大的民怨。到时候说不定每天都有人朝自己扔炸弹。思前想后,载沣也只能顺势给自己下台阶,无奈地说:“他不是不怕死吗,那就偏不让他死,但活罪不可赦,永远监禁,以儆效尤吧!”

最终,汪精卫等人被判了终身监禁

1911年秋,辛亥革命爆发,大清政府为了挽回民心,以宣统皇帝的名义下罪己诏,同时宣布大赦革命党人,汪精卫获释。

大汉奸也曾热血:1910年,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为何没有被杀头 - 天天要闻

辛亥革命第一枪——武昌起义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沪135家博物馆减免费开放 - 天天要闻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沪135家博物馆减免费开放

市文化旅游局介绍,上海市“5•18国际博物馆日”如约而至。今年,博物馆减免费开放活动汇集了沪上135家博物馆,并联动中国旅游日,减免费开放日将覆盖5月18日、5月19日;邀请大家走进博物馆,相约博物馆,与博物馆约会。参与减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名单详见温馨提醒:为共创安全有序的参观环境和观展氛围,请市民游客配合馆方...
藏在清远小巷里,被外交官点赞的“刮腻子”专家,到底有多牛 - 天天要闻

藏在清远小巷里,被外交官点赞的“刮腻子”专家,到底有多牛

有这样一群青年人,他们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以一己之力,不断扩大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Go!出海新声代》聚焦他们的故事,从青年人的传承中,看文化五千年的延续脉络。今年初,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海外社交平台转发一条浮雕长城的创作视频,并配文“见证浮雕壁画艺术家以精湛技艺‘建造’长城的奇迹!”,一时之间,引发...
大量中国移民偷渡进入美国?中使馆发声! - 天天要闻

大量中国移民偷渡进入美国?中使馆发声!

据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微信公众号14日消息,驻美使馆发言人就中方打击偷渡活动答记者问。问:一段时间以来,部分美国媒体、政客关注并炒作所谓大量中国移民偷渡进入美国,认为中方未采取措施阻止这一现象。你对此有何评论?中美双方是否可能就此开展合作?答:中方在非法移民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和明确的。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
“我从包公家乡来”:不确定少年包青天是否去过泉州 但他肯定不是大嫂带大的 - 天天要闻

“我从包公家乡来”:不确定少年包青天是否去过泉州 但他肯定不是大嫂带大的

大皖新闻讯  包公的父亲包令仪曾在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当过四年县令,当时十多岁的包拯,是否跟父亲一起在他乡度过了重要的青少年时代呢?带着这样的疑问,5月13日,由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中共肥东县委主办,肥东县委宣传部、新安晚报社承办的“我从包公家乡来”大型融媒体采访团千里迢迢来到惠安县,探寻少年包拯的足迹,并...
重温《琅琊榜》,顿悟梅长苏为何宁可战死沙场,也不愿意留在金陵 - 天天要闻

重温《琅琊榜》,顿悟梅长苏为何宁可战死沙场,也不愿意留在金陵

《琅琊榜》中的林殊,虽然后来成为手无缚鸡之力的梅长苏,却依然是最值得敬佩的英雄。因为他始终未改初心,为着公正公义公道,敢于选择一条最艰难的路。有人说,梅长苏回金陵报仇,和璇玑公主的复仇如出一辙,他们都心机深沉,谋略超人。我却觉得两者无法相提并论,差之毫厘,失之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