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13日这天中午,毛主席正在天津正阳春烤鸭店吃饭。这几天里,他在天津多地进行了视察,上午刚结束了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的行程。
此时正值盛夏时节,天气十分炎热。在二楼用餐的毛主席起身走动,经过窗户时,随意向窗外看了一眼。
毛主席
谁都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无意间的一望,带来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不一会儿,从附近赶来的当地群众,便将正阳春饭馆围了个水泄不通,场面非常震撼。
这样庞大的人群,不仅让路上的交警束手无策,也令毛主席的卫士紧张不已。他们赶紧把窗户关好,严阵以待防止有意外情况出现。
可直到毛主席一行吃完这顿饭,楼下的人群依然没有散去,纷纷想要亲眼看看毛主席。
群众们的热情可以理解,可问题是,这样一来,毛主席连饭店的门都出不去了。这可如何是好……
那么,毛主席之前向窗外看了一眼后到底发生了什么?面对如潮的人群,他最后又是怎么脱身的呢?
来到天津 视察农业生产
1958年8月9日晚,在结束了对济南的视察后,毛主席乘坐专列,向天津驶去。10日凌晨3点,火车抵达天津。
在专列上听取了河北和天津当地领导同志的工作汇报后,10日下午4点多,在河北省省长刘子厚、天津市市长李耕涛等人的陪同下,毛主席前往天津四合庄乡新立村,对那里进行视察。
这天,毛主席戴着一顶草帽,行走在新立村的农田上。突然,他发现田埂上插有红旗,上面写着“上游”两字。
毛主席视察
毛主席停下了脚步,问身边的东郊区区长张福安:“这‘上游’是指什么?”
区长解释道:“社里在稻田管理中,每十天对各队进行一次评比。评比后,一类苗插‘上游’旗,二类苗插‘中游’旗,三类苗插‘下游’旗,来促使二三类苗赶上一类。”
“‘下游’了怎么赶?能不能赶上呀?”毛主席又问道。
张福安回答:“能赶。‘下游’苗只要多施肥,加强后期管理,就能赶上‘上游’苗。”说完,他指着其中一块插着“上游”旗的稻田说:“这块稻田原来就是‘中游’,后来社员们加了把劲,只用了半个月的工夫,就争取到了‘上游’。”
毛主席边看边走,在热辣辣的太阳下,他没多久就汗流浃背了,可主席依然若无其事地继续视察着。
突然,他发现田地旁的水沟里,有飘着的水草,便指着它问道:“这是什么草?有什么用处?”
这时,不远处正在地里忙活的十几名社员,看到毛主席出现在自己眼前,纷纷停下手里的活赶了过来。他们中走在最前面的李顺弟,正巧听到了毛主席这句话,便上前回答道:“这是带子草,可以喂猪和鸭子。”说完,他还跳进了水沟,捞上来一把草,交给了毛主席。
毛主席仔细端详着这水淋淋的水草,嘴里重复道:“啊!原来可以喂猪、喂鸭……”接着,他又指着水沟问:“这沟里是不是可以养鱼?”
张区长连忙回答:“可以养,将来我们就准备养鱼。”
此时,朝这边围过来的人越来越多。毛主席摘下自己的草帽,挥动着向大家致意。人们一片兴高采烈,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来到苇田时,毛主席对众人说:“这可是好东西,不锄草不施肥,一年一收。”
张福安告诉毛主席:“我们准备把稻子和苇子进行杂交,以后可以长成稻子穗、苇子秸,不怕旱,不怕涝,不锄草不施肥,一年一收割就行了。”
毛主席对这种敢想敢干的精神给予了肯定,接着问道:“现在你们搞了试验没有?”
毛主席
张福安如实回答:“没有。”
“这两种东西是不是属于一类性质啊?”毛主席询问。之后他又说:“你们可以试一试。”
张区长回应:“一定试一试。”
参观完试验田后,毛主席看到迎面走来了三个青年,便和他们打招呼。通过交谈,毛主席知道了这三人是从中国科学院过来的工作人员,在这里考察稻田搞试验。
毛主席看到其中一位青年手里拿着捕虫用的网兜,便开玩笑道:“我看像个捕鱼的。”
接着,毛主席又来到另一块试验田前。他问张福安:“这块稻田亩产多少斤?”
对方回答后,毛主席称赞道:“稻子长得很好。”张福安介绍说,这块稻田因为幅度比较窄,在两边的田埂上搭块木板,就可以进行插秧和田间管理。这样一来,社员劳动时就不用下水了。
毛主席听了,很感兴趣。他用手指着远处大片稻田说:“那里都可以搞成这样吧?到时候人们劳动时,就再也不用下水了。”
就这样,毛主席完成了对这里农业生产情况的视察。临走之前,他还不忘再一次和张福安说:“水稻和苇子的杂交工作,你们要试一试啊!”
这天晚上,毛主席按照安排,乘车来到天津干部俱乐部参加晚会。可在晚会中途,他就不声不响地下了楼,乘车返回自己的专列,继续工作起来。
参观技术成果 鼓励发展工业
11日下午,毛主席来到天津进出口商品陈列馆进行参观。他一边认真观看展品,一边询问展品的质量、性能和产地等。
对进出口贸易工作,毛主席非常关心。他指示要搞好进出口贸易,多出口商品来创汇。不仅如此,毛主席还期望,作为北方进出口基地的天津,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主席对大家鼓励道,要继续努力奋进,力争使各种产品,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那天下午,他在展览馆里,足足呆了三四个小时。
毛主席
12日晚上,毛主席又来到天津市工业技术革命展览馆,对这里进行参观。
一行人首先来到“东风馆”。在天津拖拉机厂制造的热轧齿轮前,厂长告诉毛主席,这是一项新技术,使用后可以用机器直接轧成齿轮,效率比用机床加工提高了很多倍。
而在国产硅胶的展览台前,研究发明人、时年21岁的工人孙守纲,看到毛主席后,激动地一把握住了他的手。毛主席弯下腰,对着展台上各国的硅胶样品仔细看着。当得知小孙发明的这种硅胶,吸酸能力超过了英国和日本的同类产品时,不禁称赞道:“好。”
此外,无梭织布机、电火花机床等“东风馆”内的其他展品,也都吸引了毛主席的注意。当看到一张图表上写着:“汽筒质量超过美国”时,毛主席笑了:“汽筒也在赶?”
一旁的讲解员向毛主席介绍道,这种国产汽筒能打气250磅,而美国的只能打150磅。
陪同参观的天津市市长李耕涛不失时机地说:“我们的气要比他们打得足。”
这一语双关,令毛主席笑得很开心。
来到重工业馆后,天津钢厂的总工程师,向毛主席介绍了转炉炼硅钢的情况。在此之前,只有电炉能炼硅钢;而这种转炉炼法,则是一线工人们敢想敢干的结果。
毛主席看到轧好的硅钢片后,非常高兴:“你们都能制造了。”
接着,毛主席又参观了机电工业馆。毛主席不仅对展品很有兴趣,就连展牌上的说明文字,他都认真读了。不仅如此,还指出了一些错别字。
毛主席
毛主席一边参观,一边询问天津机电工业的生产情况。这一路下来,他对广大职工们技术改造和革新的成果很满意,不禁感慨道:“看来世界上的学问不止一百门。一个人可以精通两门、三门、四门、五门,想精通十门就比较困难了。”
之后在纺织和毛麻丝工业馆,毛主席正顺着展台走,突然迎面跑过来一个青年,热情地向老人家伸出手。
旁边有人介绍道:“这是研究不用染料染丝绸的青年技术员梁树楷。”
毛主席随即问对方:“你的发明在哪里?”
梁树楷带领毛主席,走到一匹匹粉色、黄色、棕色丝绸的旁边,告诉主席:“这些都是不用染料染成的。”
毛主席看了看,说道:“颜色怎么不太多啊!”
梁树楷赶忙解释:“这是拿来的一部分,还有颜色更好看的,没拿到这里来。我们还准备染出更多的颜色,到北京向您献礼。”
“谢谢你们。”毛主席仔细端详着染色用的原料,告诉梁树楷:“我在报上见到过你的名字。”
梁树楷一听,连忙谦虚地表示:“这办法是在党和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才试验成功的。”
参观结束后,毛主席在休息室询问当地领导,这段时间以来天津工业建设中,出现了哪些新问题新情况。
毛主席
李耕涛市长说,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原材料供应不足,与其他地区的协作也有一些困难。
毛主席听了,支招道:“应该自己想办法,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华北几个省可以建立联系,搞一个大的体系。”
然后,他问当地领导:“你们能不能建立起完整的体系来?需要几年建立起来?三年怎么样?”
河北省省长刘子厚回答:“现在开始朝独立方向搞,三五年就能建立起来。”
晚上11点,在结束了对展览会的参观后,毛主席回到自己的专列上继续工作。
在饭店吃饭 被热情群众包围
第二天13日早晨,毛主席让自己的工作人员通知河北省委:主席今天特别高兴,改变了原定去北戴河的计划,今天还要继续在天津参观一天;先参观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中午再去正阳春烤鸭店吃饭。
上午10点,毛主席开始视察南开大学。他一从车里出来,便被大学生们认了出来。在学生们的簇拥下,毛主席等人来到校园南面,参观化工系办的“敌百虫工厂”等处。
毛主席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与师生们谈话。许多学生见到主席后,不住地高呼:“毛主席万岁!”
很快,这响亮的口号声引来了更多人。人们纷纷涌入这个小院,争相目睹毛主席的风采。而主席一边微笑着,一边向大家招手致意。
毛主席在南开大学
离开南开后,毛主席一行又前往了天津大学。在这里,校长张国藩告诉主席,这个学校98%的同学,都参加了勤工俭学;到下个学期,学校还准备搞几个班半工半读。
毛主席听了,感到非常满意。他之后又说道:“有些先生也得进步。50岁以上的教授老师可以不动手了,青年的中年的都要动动手。搞科学研究的人,也应该动动手,换换脑筋。不然一辈子不动手也不好。”
等参观完这两所大学后,已经是中午一点多了。几辆汽车载着毛主席穿过天津市中心,悄悄向正阳春饭店驶去。
这家店始创于1935年,以北京烤鸭和天津风味猪肉鸭油包等为特色。由于店门朝东,每天早晨一开门,就能看到阳光照射进来,所以取名为“正阳春鸭子楼”。
由于车上的窗帘拉着,一路上并没有多少人注意到,他们心中敬爱的毛主席就在其中。
一行人进入正阳春后,毛主席先打听厨房在哪里。进入厨房后,他便和厨师们交谈起来,问大家每个月挣多少钱?有没有休息时间?生活过得怎么样?听到大家的回答后,主席感到十分满意。
毛主席等人在二楼用餐,不久后,饭菜便上桌了。
由于当时天气很热,毛主席便站起身来,来回走动。当经过窗户时,他无意间向窗外看了一眼……
没想到的是,在饭店对面的楼上,有一位妇女正在窗台晒衣服。好巧不巧的是,就在那一刻,她敏锐地认出了对面那个人,正是毛主席!
这位妇女条件反射般地喊了出来:“是毛主席!毛主席万岁!”
街上的人们听到这声呼喊后,纷纷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他们只迟疑了片刻,便纷纷涌向了正阳春门前。很快,整条街道都被堵得水泄不通。
正阳春烤鸭店
看到这番景象后,毛主席的卫士们纷纷紧张起来。他们上前把窗户关好,并暗自想,可能人群过一会儿就慢慢散去了。
就这样,毛主席在餐厅里继续和别人边吃边谈;可楼下群众们的欢呼声却一次又一次地传来:“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
听到这一声声真切的呐喊,毛主席坐不住了。他站起身,打开窗户,伸出头向下面的人们致意。
当群众们看到这一幕后,热情被彻底点燃,现场成为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毛主席回到桌前继续吃饭。可还没吃几口,楼下再次响起了欢呼声和口号声。于是,毛主席再次放下筷子,走到窗口探出头向大家招手。他一边挥手,一边喊着:“人民万岁!”
就这样,吃这顿饭期间,毛主席一共六次起身,来到窗边向人群致意。
终于吃完饭了,可此时人群们还没有散去。虽然天气炎热,大家早已汗流浃背,但比天气更热的,是他们心中渴望见到毛主席的热情!
按理说,饭吃完了,毛主席也该离开这里了。可眼下这情况,街上到处是人,想走都走不了啊!
李市长走到窗边,让人们回去,可没什么人听;接着,他又转达了毛主席的话:“毛主席叫我告诉大家,天这么热,怕大家晒病了,大家都回去吧!”
出乎他意料的是,众人连声喊道:“不要紧,不要紧!”
这下,李市长是束手无策了。看到这种情况,警备区终于出马了。
不一会儿,一个排的战士进行开路,将一辆华沙牌小汽车从人潮中推了进来,停靠在正阳春门口。
警卫人员们立即前呼后拥,一路护卫着毛主席,并把他塞进了汽车里。
毛主席
然后,警卫排在前面开路,后面还有人推车,终于一步一步地将车推出了人群。就这样,毛主席成功离开了这里。
结束对天津的视察后,毛主席于13日晚上,回到了北京中南海。看着正在收拾东西的卫士长李银桥,毛主席若有所思地说:“看来,我们这个国家还是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