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图 | 毛岸青
2007年3月23日4时20分,毛岸青在北京逝世。“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肩”,遗像里的毛岸青平静地注视着这个世界,身上的军装清晰勾勒出他的人生轨迹……
毛岸青离开得很平静,可他特殊的身份仍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们陷入到持久的沉痛、悲伤当中,他们在毛岸青离开后才猛然察觉,对这位伟人的儿子竟然如此陌生,竟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子?生前又都做过些哪些事情?
毛岸青在贺子珍的建议下到克山工作,王鹤寿:回去替我问好
2008年,毛岸青纪念馆在黑龙江省克山县落成,纪念馆内共设六个展区,分别为“苦难童年”“赴苏砺炼”“荼火日月”“光彩人生”“革命家庭”“老区精神”……
图 | 毛岸青纪念馆
在毛主席的孩子中,毛岸青是最让他揪心的一个,这个孩子似乎没有过多地得到命运的眷顾,相反,他生命中的波折明显要更多一些。
幸运的是,他生命中的前半部分有哥哥毛岸英陪他一起度过。上天没有因为这两个孩子是革命的后代而对他们手下留情,兄弟俩在很小的年纪便一起经历了爸爸不在身边,妈妈被敌人杀害,小小年纪远走他乡被送去上海、苏联,以及三毛式流浪生活的经历……
在上海的时候,因为遭到警察的毒打,毛岸青脑部受伤留下了病根,身体总是不好。一直到1936年来到苏联之后,兄弟俩总算是过上了相对安定的生活,他们在那里得到苏共中央的照顾,并开始了他们的学业。
1947年,24岁的毛岸青和贺子珍、李敏一同从苏联回国,落地在哈尔滨,暂时住在时任中共东北局领导人李富春、蔡畅家中。
没多久,贺子珍听说克山县正在搞土地试点,她看着刚刚回国的毛岸青,建议他去锻炼一下,毛岸青也正有此意,便化名杨永寿来到了克山县,主要就土改政策做一些宣传发动的工作。
图 | 贺子珍
毛岸青刚回国不久,因为很长时间缺乏读写汉语的语言环境,跟人说话时经常不自觉就会冒出几句俄语,饮食上也有些不习惯,他过去在苏联吃的是面包、牛奶,回国后只能吃小米饭和玉米面饼子。时任克山县县委组织部长的韩玉发现毛岸青不会使用快字,就亲自教他。
当时,和毛岸青在一起工作的人并不知道他的身份,但都愿意热心地帮助他。毛岸青是从国外回来的,不能很快适应东北的饭菜,和他年龄相仿的吴继水就把自己的饼干留给他吃。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毛岸青渐渐习惯了和大家一起吃大锅饭,也住惯了农民老乡家的火炕,他热心工作,经常和大家一起走屯串户去做土改工作。
东北的冬天来得格外的早,10月间大雪就飘飘洒洒地落了下来,在零下三十度的气温下,毛岸青和大伙的手脚冻得就像被猫咬了一样,可毛岸青并不害怕严寒,在路上兴致盎然向大家询问着土地改革的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大家彼此都稍微熟悉之后,吴继水询问毛岸青在这之前是做什么工作的,毛岸青告诉吴继水,他过去在莫斯科大学读书,毕业后刚回国。紧接着,吴继水又询问了毛岸青父母的情况,毛岸青神情凝重,声音有些低沉地回答说:“我母亲因为革命,已经被敌人杀害了……”
图 | 杨开慧和毛泽东
此时的吴继水并不知道毛岸青口中的母亲,说的便是革命烈士杨开慧女士,望着这个失去母亲的年轻人,吴继水心里不禁生出心疼,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力所能及地帮助他,而毛岸青也将全部身心投入在克山的土改运动中,提出不少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土改工作结束后,毛岸青继续留在克山和这里的人民生活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毛岸青发现,克山县三万多农户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农户与农户每家拥有耕地、耕畜和耕具的程度不均,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民都存在缺乏耕畜和耕具的情况。
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毛岸青灵机一动,联想到了前苏联集体农庄的经验。很快,他通过合作互助的方式把农民组织起来,在毛岸青的积极宣传下,农村互助工作进展得卓有成效,有效解决了这里存在的问题。
为此,毛岸青经常和工作人员下组,大家任劳任怨,白天到地里宣讲,晚上住在老百姓家中,一工作就是十几个小时,不仅如此,毛岸青还开动脑筋,专门编写了“土改民谣”和“互助组民谣”,用这种方式鼓舞大家的士气。
图 | 毛岸青
在这些读来朗朗上口的民谣当中,有这样一段内容:“合作铲地人不困,懒汉干活也有劲。一人铲地一条线,人多铲地一大片。”毛岸青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鼓励大家合作互助,共同推动生产。
工作组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开大会的时候要为大家表演节目,并组建了文艺宣传队。毛岸青能歌善舞,会演奏不少乐器,特别是吹长笛,自然而然便成为了宣传队当中的一员。
在一次排练的间隙,毛岸青为了调节气氛,将自己从苏联带回来的长笛放在鼻尖上,仰起头来回在地上走动,可任他怎么走长笛始终保持不动,赢得了大家的喝彩和掌声。
在克山的这段时间,毛岸青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一边认真努力工作,一边熟悉国内的环境,以饱满的热情为自己今后的工作和生活积累经验。
1948年5月的一天,省委书记王鹤寿到克山县视察,看到克山一派生机的场景,王鹤寿对毛岸青说:“杨永寿同志,你的任务已圆满完成,可以回去了!”
毛岸青的心情也十分愉悦,他高兴地回答说:“今后咱们农民再也不受剥削了!”
第二天,王鹤寿和其他同志一起到火车站为毛岸青送行,要开车的时候,王鹤寿紧紧拉住毛岸青的手说:“回去替我问好!”“回去替我问好”?这句话让来为毛岸青送行的工作队队员感到十分不解,回去问好?回到哪里去?向谁问好呢?
图 | 王鹤寿
直到毛岸青乘坐的列车开动之后,望着渐行渐远的火车,韩玉才告诉大家:“杨永寿同志不是别人,他是毛主席的次子毛岸青,他的母亲是革命烈士杨开慧……”
《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
回国后,毛岸青被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授予中校军衔,后来在中宣部马列文献编译室担任俄文翻译,他的俄文翻译功底得到了权威认可,中文版的《列宁全集》还收录有毛岸青翻译的作品。
毛岸青工作积极认真,可没过多久,命运又跟他开了一个玩笑。
1951年,毛岸英在朝鲜牺牲的噩耗传来,毛岸青的精神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他实在难以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大脑有如遭受到五雷轰顶一般,他的病情也愈发严重了。
毛泽东已经失去了一个儿子,又听说了毛岸青病情加重的消息,他强忍心中的悲痛,神情凄然地对女儿李敏说:“我爱岸青,我也同情他,他小时候受了很多的苦,这些摧残对他的刺激太大了,他苦啊,就因为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
因为毛岸青遭受的苦难,毛泽东对这个孩子充满了慈爱。1957年,在毛岸青病中休养期间,毛泽东专门来到青岛见自己的儿子,关切地询问着他的身体和生活情况,知道儿子病情大有好转之后,心情很是兴奋。
图 | 毛主席
见到特意来看望自己的父亲,毛岸青向父亲打开了心扉,他眼里含泪,声音哽咽地说:“爸爸,你说怪不怪,几十年没有见到妈妈,昨天晚上我梦到她了,她笑眯眯地对我说:‘妈妈不能给你爸爸抄文章了,你要练好字给他抄啊!’”
对于毛泽东来说,杨开慧始终是他心里的牵挂,如今再听儿子说起,毛泽东的神情蓦然有了些许凄然,房间一时陷入沉默,埋藏在他内心深处的回忆再次被勾起……
良久的沉默之后,毛泽东将自己写的一首词《蝶恋花·答李淑一》拿了出来,把他交到毛岸青的手上,轻声对儿子说:“岸青,你看看,这是我不久前写的一首词。”
毛岸青接过这张信笺,将里面的内容念出了声:“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刹那间,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倾泻而出,毛岸青扑倒在父亲的怀里,放声大哭……
图|《蝶恋花·答李淑一》手迹
毛泽东没有说一句话,他静静地把孩子抱在怀里,任由眼泪从眼眶流出,良久,无言。等毛岸青的情绪稍微平静之后,毛泽东又轻声向他讲述起这首词的创作经过。
这首《蝶恋花》是毛泽东写给李淑一的,李淑一是杨开慧生前很好的朋友,此时正在长沙第十中学做老师,她的爱人柳直荀烈士是毛泽东曾经的战友。
这年2月,李淑一在《诗刊》看到了毛泽东发表的18首诗词,随后便马上给毛泽东写去一封信,在信中附上自己早年为悼念丈夫所写的《菩萨蛮·惊梦》,并向毛泽东索要他早年为杨开慧写的那首《虞美人·枕上》,请他把这首词送给自己。
图 | 《虞美人·枕上》
毛泽东收到李淑一的来信后,在回信中说:“大作读毕,感慨系之,开慧所述那一首不好,不要写了吧,有《游仙》一首为赠。”而这首《游仙》,便是后来的《蝶恋花·答李淑一》。
收到毛泽东的回信后,李淑一十分高兴,她把这个大信封和里面的信一起拿给学校的同学们看,大家为此又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询问是否可以把这首词发表在湖南师范学院的院刊上?
毛泽东回信表示同意,词可以公开发表,但名字最好改一下,就叫《蝶恋花·答李淑一》。
听完父亲对这首词的讲述,毛岸青对母亲的怀念更深,对从前那个革命年代付出生命的英烈也愈发崇敬,紧接着,毛泽东又嘱咐儿子,要他千万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后来,毛岸青离开青岛去大连进行疗养,期间毛泽东始终惦记着儿子的病情,多次写信叮嘱向他了解情况,要他耐心治疗,不要改变治疗方案。后来,毛岸青的健康状况在经过治疗后,确实有了很大的好转。
1960年,毛岸青和邵华在大连结婚,日理万机的毛泽东没能亲自参加孩子的婚礼,但他还是认真为他们准备了两件礼物:一块手表,和一台熊猫牌收音机。
图 | 毛岸青、毛泽东、邵华
1962年的春天,毛岸青和邵华回到北京生活,毛泽东见到两个孩子十分高兴,满面笑容地嘱咐他们,说新媳妇总该认认家门,让他们回老家看看外婆和那里的亲友们。
毛岸青和邵华经常会去中南海看望父亲,和两个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毛泽东也总会同他们讲起妈妈杨开慧的故事。有一次,邵华对父亲提出了一个请求:“爸爸,您能不能把您写的《蝶恋花·答李淑一》给我和岸青写一份。”
毛泽东欣然应允了儿媳的请求,坐在桌前提笔写下了这首词,邵华从父亲手中欣喜地接过他亲笔写下的墨宝,却发现在父亲在写“我失骄杨君失柳”这处,把“骄杨”写成了“杨花”,便好奇地询问道:“爸爸,这里不应该是‘骄杨’吗,怎么写成了‘杨花’?”
对此,毛泽东缓缓说道:“怎么不行,我看称‘杨花’也很贴切。”
杨花,即柳絮,古代文人骚客喜欢把自己的心志寄托于温柔多情的杨花,或许,毛泽东也是如此,于他而言,杨开慧始终是心中最为柔软的一处存在。
图 | 杨开慧和毛泽东
后辈的怀念:父亲就像一本大书
毛岸青和邵华结婚后的第十年,也就是1970年,他们唯一的孩子毛新宇出生了,毛新宇的降生给这个家庭增添了一抹光亮。毛泽东十分喜欢自己的这个小孙子,毛新宇和他的小名毛毛都是他给取的。
毛岸青性格安静,爱学习,兴趣广泛,喜欢音乐和下棋。他的家在北京西郊一所独门独户的小院内,远离闹市,是一处修身养性的好去处。多年来,在组织的关心和照顾下,毛岸青一直生活在这个优雅静谧的小天地里。
毛岸青和邵华对毛新宇思想方面的教育十分看重,经常对他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1976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北京溘然长逝,举国悲痛,毛岸青一家人也陷入巨大的悲痛中。
第二年春天,毛岸青一家三口怀着对毛泽东的深切悼念,共同将一棵青松栽种在“毛主席纪念堂”前,以后每逢毛泽东诞辰纪念日那天,他们都会带儿子去瞻仰毛泽东遗容,风雨无阻,从不间断。
晚年的毛岸青时刻关心着国家大事,他十分拥护祖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热心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多次带着妻子和儿子,重走当年父亲走过的长征路。
图 | 长征的油画
1990年,在杨开慧烈士牺牲60周年之际,毛岸青和邵华在清明前夕,专程回到湖南长沙板仓,为母亲扫墓。
3月13日,外面正在下雨,邵华提议改天再去为开慧妈妈扫墓。毛岸青沉默不语,他踱步至窗前,继而回头望着大厅内盛开的杜鹃,缓缓说道:“我们还是今天去吧,今年回家乡,情牵梦绕地盼望着这一天……”
毛岸青的话使邵华鼻子不禁一酸,是啊,人的一生中能有几次这样的心愿呢?
汽车在雨中奔驰着,邵华的目光不经意间驻足在毛岸青那里,晶莹的泪珠从他眼角滑落,两鬓不知何时竟已苍白,邵华哽咽了。
冒着绵绵的春雨,毛岸青和邵华来到开慧妈妈的墓前,“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望着花岗岩上的碑文,春雨裹挟着泪水从他们的脸上流淌下来,是啊,他们的妈妈是让他们骄傲的杨花,也是温柔多情的杨花……
图 | 杨开慧
毛主席生前时常告诫自己的子女,要他们夹着尾巴做人,不要把自己挂在嘴边唬人,而他的子女们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尤其是毛岸青。
毛岸青生前最后一次露面是在1998年,在纪念毛主席逝世22周年的活动上,他坐着轮椅出席了这次活动,人们从毛岸青平静的目光中,猜想着他的人生……
2007年3月23日,毛岸青病逝于北京301医院,享年84岁。
毛岸青去世后,社会各界对他始终怀有美好的感情,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级党政军负责人,老一辈革命者和他们的后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着他们的悼念……
图 | 毛岸青、毛新宇、邵华
4月2日上午,毛岸青的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数千人到现场为其送别。人们怀念这位平凡而伟大的老人。就像儿子毛新宇说的那样:父亲就像一本大书,够自己品味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