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3日,全国上下,泣不成声。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儿子毛岸青于这一天逝世。毛岸青离世后,有不少的网友开始埋怨自己,说自己为什么没有提前了解认识他?
说起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我们都是非常的熟悉的。但是我们对他的儿子却知之甚少。非常陌生,但正是这种陌生却可以衬托出毛岸青的朴实低调的性格;以及他为祖国默默奉献的一生。
毛岸青葬礼
在得知毛岸青逝世的消息后,一位熟悉他的老红军这样动情地说:“岸青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他做了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事情,埋头工作,是个埋头英雄,真还是个好人!”
就在毛岸青去世的几天,人们通过听,看,讲等各种渠道去了解毛岸青。 越了解就越敬佩,越了解就越感慨。有时还会痛恨自己为什么没有早点去了解他。他的故友故知写诗来怀念他,还有很多不相识的人也是自发来到他的灵堂吊唁,好有很多人在网上发帖发文纪念,称赞他“不愧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儿子”悄悄地来,默默地走。
有网友这样留言:“三十年前您父亲的突然离去,让我们非常的悲伤,三十年后您的离去也同样让我们心痛。感谢您一直以来默默地付出,您是一个凡人,同时又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儿子。
还有人评论道:毛岸青“平凡的”一生,即使没有其兄长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为朝鲜人民捐躯为国家牺牲自己的壮举,也没有一些人在政治界中的侃侃而谈挥斥方秋的做法,但同样您却在社会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毛岸青晚年照
毛岸青出生于一个不平凡的年代。毛岸青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是毛泽东与其第一位妻子杨开慧的第二个儿子。在母亲杨开慧被捕杀后,毛岸英与毛岸青被保释出狱,后来寄养在董健吾家中。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经济资助中断,毛岸青和哥哥毛岸英流落街头,但是即使这样,生活也要继续,也不能放弃生活。两人不得不靠卖报纸、拾破烂、捡烟头、帮助推人力车来维持生活。更可悲的是卖报纸的时候由于顾客见自己是小孩子就直接给的假币。毛岸青想了想今天一整天的卖报经历,最后就认定是两个买他报纸的外国水手给他的假币。但是,人已经找不到了,钱也回不来。他为了发泄自己心中的怒火与恨意,跑回家,拿了一支粉笔,跑到马路上,在一根电线杆子上歪歪扭扭地写下了四个大字“打倒洋人。”只是还没写下多久,就被一个外国籍的人撞见了他刚刚的所作所为,洋人也是非常的生气,,一看这小兔崽子用中文写着“打倒洋人,”这不正是在骂自己吗?巡捕二话不说,把毛岸青抓过来,给了他一个狠狠的耳光。毛岸青没来得及躲开,就那只一下,毛岸青当场被打得鼻孔出血、头疼欲裂。随后就直接躺在地上,一动不动了。
之后巡捕口吐芬芳的走了,躺在地上不省人事的毛岸青还在挣扎,路上看见了想扶也不敢扶。过了好一阵子毛岸英终于发现了他,但此时的毛岸青已经意识模糊了,毛岸英看见情况不对立即把弟弟背回了家。由于没能得到及时救治,毛岸青自此双耳听力严重下降,也由于这一巴掌狠狠的损伤了他的中枢神经和大脑,造成的脑震荡落下了伴其一生的脑病。
1936年,上海地下党几经周转终于找到了毛岸英和毛岸青,两个流浪的孩子见到亲人之后,所有的委屈都瞒不住了,倾诉着委屈,伤心地哭了。最后经过了张学良的介绍,他们决定利用李杜将军去西欧考察的机会,顺便带着毛岸英、毛岸青和董健吾的儿子董寿琪一同出国去躲避灾难。这样的机会是十分的难的。
杨开慧和毛两兄弟
董健吾与张学良有很深的友谊。1936年上半年,董健吾要去西安办事,张学良在家里面设宴接待了他。在此期间,张学良问有什么私人要求只要我能办到我就会去做。董健吾见张学良诚恳的眼神,也就提要求说:“我现在这里有三个孩子,一个是我的儿子,另外两个是革命的孩子,我这次来就是希望能送他们赴苏联读书,希望他们学成后继续为祖国效力。”张学良答应照办。
就在董健吾刚刚回到上海不久,张学良随后就来到上海,看望一下他的老部下李杜。李杜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去苏联,然后招集流离失所在远东一带的人还有以前和他一起工作的旧部,回到东北继续抗日。张学良很直接的阐述了自己来访两个目的,一是设法帮助他尽快出国,二是请他把三个孩子带往苏联。去接受苏联的教育。李杜也是一个很直接爽朗的人,痛快地答应了张学良的请求。为表达诚意张学良还表示:“毛岸英、毛岸青和董健吾的儿子董寿琪这三个孩子的出国费用由我来出。”随即将一张10万法郎的支票给了董健吾,希望他以最快的速度把这三个孩子送到李杜家中,迅速作好出国的准备。
上海地下党研究后,决定派杨承芳和李杜一起出国,一路上负责护送三个孩子的安全。1936年李杜办完所有的出国手续,带着三个“儿子”,登上了法国游轮,去苏联考察。在轮船上,他们也没有闲着,他们给李杜讲述那些生不如死的日子里,那些被折磨的日子。还有妈妈忍受着全身的伤痛,仍然教会自己要爱祖国。李杜了解了孩子的情况后既是心酸,又是怜悯。他还听说,他们在上海的时候吃饭都吃不饱,有的时候都要去垃圾桶里面捡吃的,衣服穿的也是里大外小,简直是不堪入目。也可能是作为父亲的原因,在听说他们的遭遇之后就带着两个孩子去吃了西餐,让孩子吃饱饭,顺便也见见世面。毛岸英和毛岸青根本不会用刀叉,他们犹豫了一阵子,最后还是用手拿起了三明治,大口大口吃起来,不一会儿就全部吃完了。只是桌子上的蔬菜沙拉,两人从始至终连碰都没有碰。李杜问他们为什么不吃,毛岸青脱口而出:"啥么子沙拉,生菜生草,阿拉乡下是用来喂猪喂羊的呀。"说完,李杜就哈哈哈大笑起来,他认为,孩子经历了这么多,还保留一份天真,也是难得可贵啊。
经过辗转,毛岸英和毛岸青被送往苏联驻法领事馆,在那里他们见到了亲自来巴黎接他们的我党干部。在法国巴黎和李杜分别之时,他们依依惜别。李杜将他们交给了康生,并且临走时嘱咐他们到了那边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打败日本人,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到了第二年,"1937年初,毛岸英和毛岸青两兄弟来到莫斯科,进入西郊的莫尼诺尔第二国际儿童院。其实,在这所儿童院里面都是革命烈士的孩子,又或者是正在参加革命斗争在前线作战中的孩子,这里面有国际第三组织的帮助,这样父母也可以安心的把孩子放在这里面。
为了更好的融入环境还有伪装自己,毛岸英和毛岸青都更换了名字一个是塞尔盖伊,另一个是亚力山大。当年毛岸英14岁,毛岸青12岁。别看他们这幺小,当时他们已经养成了隐瞒身份的习惯,刚到儿童院的时候对任何人都是非常谨慎的,包括在院长面前,他们也不会说自己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儿子。有一次老师和毛岸英谈到毛泽东,毛岸英甚至直呼其名,就像和毛泽东没有任何关系一样。院长看到这种情况也是非常的心疼。为了不让他们一直这么拘束下去,院长决定告诉他们真相,其实大家都知道他们的父母,在这里不需要拘谨和谨慎。认认真真真地做自己就可以了。因此这对兄弟这才愿意对其他人说起自己的过去。
不久,兄弟俩和父亲毛泽东音讯中断多年后终于联系上了,他们也是非常的开心,他一次又一次不断地给父亲写信,表达自己的思念,并且汇报离别后的生活以及自己的学习情况。毛泽东每次收到来信,心情都非常激动与开心,在空暇的时间里面给他们回信,给兄弟俩鼓劲加油,还多次寄去哲学、文学等各种书籍,让兄弟俩和他们的同学们在异国他乡不忘学习祖国中华文化的文化知识。
当然,小时候经历过社会的毒打,兄弟二人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回报祖国,绝对不能再次经历小时候的噩梦。毛岸青在生活中,处处遵从父亲教导,延传家风。他知道勤俭节约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所以在生活上一直很俭朴,和一般百姓家的生活没有什么两样。他们也很认真的学习俄文,每天的作业也都按时完成,毛岸青非常喜欢画画,每当空闲的时候就会画画。
1947年,毛岸青回到中国,由李富春、蔡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然后在黑龙江克山县土改试点继续工作。
但是,由于在上海的遭遇和迫害,所以毛岸青脑袋在上海受到的伤害根本无法根除。
毛泽东的保健医生王鹤滨回忆,有一次,在对毛泽东进行健康探视后正准备离开时,毛泽东叫住了他,并且拿出一个装得满满的大信封,递给了他。
王鹤滨随后就把信封拿回宿舍,抽出来一看,当时就吓到了,里面竟然都是毛岸青写给毛泽东的信。在信中毛岸青详细叙述了他的脑子里有一个恶魔,他每天都要与脑子里的恶魔无休无止地纠缠和斗争。都说孩子就是母亲掉下来的肉,可是,对于父亲而言又何尝不是呢?看到自己的孩子每天都要痛苦地与病魔作斗争,自己的心里都是愧疚与歉意。他认为自己没有做到一个父亲该尽的责任与义务。为了弥补这一份歉意,毛泽东决定送毛岸青继续到苏联接受治疗。毛泽东说“本来不愿意为孩子的病去麻烦苏联政府”,但实在是别无他法。
1959年,毛岸青从苏联治疗归国后在大连南山宾馆休养。但是,在那时,毛岸青的哥哥毛岸英已经在朝鲜战场英勇牺牲。为国家奉献出他宝贵的生命。
说起毛岸青和他的妻子邵华的故事。多多少少有点喜庆。他们相处的过程很是顺利。
关于毛岸青还有邵华的故事有很多版本,但最重要做真实的还是张世保同志说的,毕竟当时是一位当事人。大连市公安局警卫处原处长张世保回忆之后就像讲故事的给我们说以前的事。毛泽东的亲家母张文秋有意想要和毛泽东再续亲缘,亲上加亲。于是就趁毛岸英的妻子刘松林的妹妹邵华放寒假之机,带她到大连疗养病伤,当时感觉气氛有点喜庆“多多少少有些相亲的色彩”。
毛岸青和邵华合影
但是结局也有点让人“意外”。当时毛岸青和邵华竟然一见如故,聊得很是投机。市委领导正陪同张文秋母女唠嗑,毛岸青进屋后,就直接认出了张文秋阿姨,张文秋直接向毛岸青介绍了自己的女儿邵华,在她的身上,可以看到慢慢的朝气。看见邵华把手伸过来,毛岸青立即反应过来“啊,你是邵华妹妹吧,你好你好!”毛岸青紧紧握住邵华的手,也不知咋,手也没有松开,直到感觉到了疼痛才松开手。
此后,二人鸿雁传书频频,各种话题都要聊。毛泽东得知此事后,还特意给毛岸青写了一封信:“听说你的病体好了很多,极为高兴。但是仍要听医生和帮助你的其他同志们的意见,要好好休息静养,这样才能更好的痊愈。还有千万不要性急,控制自己的脾气。你的嫂嫂思齐和她的妹妹少华来看你,她们也十分关心你的病情,你应好好接待她们。我听说你和少华来往了许多封信 ,是不是?你们是否有做朋友的意思?
后来,按照双方老人的意愿,在北京大学读书的邵华办理临时转入辽宁师范学院插班学习的手续,一来这里学习比较宽松,二来邵华可以有更多时间和毛岸青在一起。就这样长辈为他们牵了线。
1960年五一劳动节前夕,毛岸青和邵华的婚礼在大连举行的。
毛泽东与毛岸青夫妇
婚礼非常的简朴而热烈,每个桌子上放着几盘喜糖和花生,虽然没有西方婚礼的浪漫。但是也不失我们中式婚礼的风格。虽然来宾每人只分得一杯红葡萄酒,但每个人的心头都充满甜美的醉意。因为他们见证了世界上最美的爱情。
婚后他们生活的也是非常的和谐,毛岸青是一个喜欢好安静的人。而且性格十分的内向,一点都不喜欢运动。他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尤其喜欢读俄文,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和俄文打交道。毛岸青在苏联整整学习11年,以至于在后来的生活中改不掉在俄国的生活习惯,就连表达方式也是,甚至有时候说普通话找不到合适的汉语词汇来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就用俄语来表示自己的意思。久而久之,邵华也被毛岸青影响到了,夫妻俩还时不时地用俄语讲上几句。以至于最后邵华都习惯叫毛岸青的俄语名字———郭良。
1970年,毛岸青和邵华产下一子,毛泽东为其取名“毛新宇。7年之后,毛岸青和邵华又来到旅大,还带来了他们唯一的儿子,刚刚7岁的毛新宇。
毛新宇和父母
张世保在他们的举动中可以看出,毛岸青夫妇是非常疼爱这个孩子的。再后来他听工作人员讲,其实在生毛新宇的时候,情况非常的危急,首先是头胎,再次胎儿又大,顺产非常的难。就直接造成了邵华难产,非常危险。
之后,医生便把这个情况报告了毛主席,想要询问一下他的意见,意思就是,如果有特殊情况,留哪一个,但是毛主席斩钉截铁的说:“两个都要。”
随后邵华的脸上洋溢出微笑对张世保说:“爸爸特别喜欢这个小孙子,就连孩子的名字毛新宇和他的小名字毛,都是爸爸给起的。”这应该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隔辈亲吧。
毛岸青的晚年过的也是比较幸福的。除了与病魔斗争以外,还有孩子的陪伴,还有他最喜欢的俄语的陪伴。
但是,生老病死也是人世间的自然法则,在毛岸青去世的那一天刘思齐、李敏还有李讷前来送别,邵华伤心至极哭成泪人,这就是兄弟姐妹之间浓浓的血亲情,还有邵华对岸青的相濡以沫之情。
有人曾经说道:作为伟人之后,他并没有风风光光高调的亮相,不向人们传递什么, 只是按照人生的自然法则,悄悄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历程,显现出来了作为一位为人之后所具有的气节”这就在毛岸青的身上完美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