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们的语文课本上就描绘着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少年英雄故事。希望我们能做个勇敢而彬彬有礼的少年,很多事实,都只是放出想给我们看的一面而已。
孔融,除了让你想到他四岁让梨的故事之外,他还是建安七子之一,是孔子的二十世孙。
也许,我们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彬彬有礼,谦谦君子的正面形象之中,但其实他是个“不畏强权”的“吐槽大师”,凭借自己一身好才气,有时怼的他人哑口无言的地步。
最严重的是,他恃才傲物,最瞧不起曹操,看不惯曹操的一切作为,不管是禁酒令,还是讽刺曹操“情欲”方面的行为,让曹操还权汉献帝等言论,都把自己和他的儿女逼入死路。
孔融从小到大,都极具聪慧的,好口才和文采都让他变成孔融的几大举动把自己全家人的性命都断送了。
1.孔融十六岁时,孔褒的好友张俭因被侯览记恨,密令要州郡捉拿此人。他逃到了孔家,开门的是孔融,张俭出门在外。张俭看孔融年纪尚小,也不好把自己托付给他。
孔融虽小,但已经可以和那些高官侃侃而谈
可孔融说,“哥哥虽然在外未归,我难道不能成为您的东道主吗?”私藏逃犯是大罪,官府的人说孔融九岁不具备犯罪的能力,此事就被推到了当时孔融让梨的哥哥身上,最后哥哥孔褒担下罪责被处死。
讽刺人的水平从小到大都高水平
这是从小到大的教育所引起的结果,如果是孔褒在场,不知道他会如何安顿张俭,是否会逃过这一劫。不管怎么样,不能完全说这是弟弟害死了哥哥。这一场祸事还是源自于“我是哥哥,我该承担责任!”“我是弟弟,我应该吃小的那一份!”
2.孔融被处死,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而定的。他作死的原因也很简单,口无遮拦!他曾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则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简言之,我不过是他欲望的产物,而母亲是承载产物的器具而已。
在古代,是非常注重孝义的,他大逆不道的言论,被曹操抓住把柄,直接被处死。让我无法理解的是,孔融父亲逝世之时,他因悲痛过度,还需人扶才能起来,他的孝行是众所周知的!
这么刚正的人,虚伪是他最学不会的行为,也许因为当时他才13岁,对很多事情还是一知半解的地步。而经历世事后的他,活得更“通透”了而已!
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出自9岁孔融之子之口,也因这句话让曹操忌惮其子女,所以全被杀害。
喜欢我的作品的麻烦点/赞/关/注支持哦!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