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临死前,为何要派陈平去秘密杀掉妹夫樊哙?

2021年04月07日23:34:28 历史 1731

刘邦想要杀樊哙,绝不是老糊涂,而是为保全刘氏江山的高明之举。

话说回来,刘邦会产生杀樊哙的心思,这也并不稀奇,因为刘邦不仅仅是樊哙的连襟,他更是大汉朝的皇帝。事实上,不仅是樊哙,所有的大汉开国大将,都是刘邦坐稳皇位之后想要除掉的眼中钉,只不过,樊哙相对比较幸运,成为了刘邦生前的最后一个目标。

刘邦临死前,为何要派陈平去秘密杀掉妹夫樊哙? - 天天要闻

樊哙与刘邦的关系十分复杂。两人相识于微末,早年间,喜好结交的樊哙只是一个狗肉贩子,虽然社会地位算不上高,但是靠着自己的手艺,手头倒是还比较富裕。刘邦常常与朋友们在樊哙的摊子上吃喝,二人也因此熟络,后来更是成为了连襟。不过,除去之后两人是连襟的这层关系,刘邦与樊哙之间的感情还是十分深厚的。在刘邦起事时,樊哙曾变卖祖产、毅然追随,在之后的多年征战中,樊哙更是冲锋在前,还曾多次为刘邦挡刀,忠勇无比。

两人又是老乡,又是姻亲,这样算起来,关系确实非同一般。不过,众所周知,当年追随刘邦取得霸业、建立大汉的功臣,很多都是他的旧友、乡党,不少人都与刘邦交情不浅。然而,或许普通人愿意讲旧交,但是在权力面前,一切旧情都显得太廉价了。他们这些人虽说与刘邦相识多年、出生入死,甚至也有一些和樊哙一样,与刘邦有着各种亲近关系,但是,当刘邦坐上皇帝宝座之后,这些功劳卓著、为高权重的开国勋贵,也便成了刘邦巩固自己皇位、维护刘氏江山的最大威胁。因此,在立国不久之后,刘邦就开始了"兔死狗烹"、削除异姓王的行动。

虽然,与韩信、彭越等人不同,樊哙在大汉建国之后并未被封王,也没有像他们一样,那样快地受到打击。但是,随着刘邦经历了由于打压异姓王而引起的一连串事件之后,在这位开国之君的心中,樊哙也不再像以前一样深受信任了。好友,连襟,都大不过君臣,刘邦出于维护皇位的"本能"反应,使得他樊哙之间的关系也渐渐由亲密变得疏远。

刘邦临死前,为何要派陈平去秘密杀掉妹夫樊哙? - 天天要闻

樊哙或许并没有做错什么,但是,仅是那位高高在上、睥睨天下的帝王一个人心态的转变,就足以影响他的命运了。刘邦一生的经历十分丰富,这也注定了他是不断成长、变化的,而他的心态变化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了。具体来看,刘邦的心态转变,正如他的人生成长阅历一样,是有很多个重大节点的。就他对樊哙的态度转变而言,卢绾的背叛就是刘邦心态转变历程中那个重要的节点。

从决定打击异姓王开始,刘邦看多了衰灭与离叛。先是韩信被擒、彭越被诛,后是英布谋反被灭,对于这些,刘邦虽然感慨,但也尚在他的意料与筹划之内。但是,卢绾入胡,则却使得刘邦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心寒。卢绾与其他人不同,他不仅与刘邦同年同月,更是与刘邦一向情同手足。这样一个令自己无比信任的兄弟,竟然也会公然背叛自己,这对于刘邦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

与此同时,在痛心疾首之余,刘邦更多的是心灰意冷。这样的巨大打击,不仅会使他痛苦,更会使他反思。面对权力的诱惑,太多昔日的同盟好友都成了刀兵相向的仇人,结拜兄弟都会背叛出走。这样的遭遇使得这位从底层费劲爬上来的皇帝,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周围的那些曾经自认为亲密的旧友们,当然,这其中也包括自己的连襟樊哙。

与刘邦是连襟,对于樊哙而言,有利也有弊。正是由于有了这一层关系,樊哙曾经被刘邦视为"自己人",既受封侯爵,尊享荣禄,又避免了被当作异姓王,遭受伐虐。但是,也正是这一层关系,使得樊哙成为刘邦晚年时的重点猜忌目标。因为,刘邦清楚,作为连襟的樊哙,与其说是他刘邦的"妹夫",倒不如说樊哙是吕雉的妹夫。

到了刘邦晚年,皇后吕雉的野心已经是昭然若揭了。尤其是在立储问题上,刘邦由于宠爱戚夫人,更加偏爱其子刘如意,并且大有废掉太子刘盈、另立幼子刘如意为储君的趋势。为了保护自己与儿子,吕雉不得不多多筹划,她不断在朝廷上争取力量,俨然成为一大党派,这让刘邦又恨又恼。皇后权势越来越大,这让作为皇帝的刘邦感到了巨大的威胁,帝后双方的矛盾也随之越来越深。

刘邦临死前,为何要派陈平去秘密杀掉妹夫樊哙? - 天天要闻

由于与吕雉在立继承人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矛盾,手握兵权的樊哙作为吕雉的妹夫,难免不会帮助吕雉之子继位,这让刘邦不禁对樊哙心生疑忌。刘邦甚至不敢猜想,若是吕雉有一天要夺权政变,樊哙助她起兵的几率会有几成。虽然说樊哙一直对刘邦忠心不二,甚至曾多次不顾生死救刘邦出危难,但是刘邦扪心自问,若是吕雉撺掇,樊哙也难保不会像卢绾一样背叛自己。

由此一来,刘邦心中对樊哙的猜忌与日俱增。再加之,樊哙本人又是个心直口快的性子,而刘邦由于常居深宫、久被奉承,渐渐变得有些刚愎自用。当樊哙对刘邦说,让他警惕身边的宦官时,满心猜忌的刘邦却以为樊哙别有用心,甚至脑补出樊哙将要借"清君侧"的由头对自己下手、篡夺皇位的阴谋大戏。于是,在种种怀疑之下,刘邦最终在临死之前决定,杀死樊哙,以绝后患。

刘邦临死前,为何要派陈平去秘密杀掉妹夫樊哙? - 天天要闻

当初,在鸿门宴上,英勇护主的樊哙或许不会想到,多年之后的刘邦会对自己有这样深重的猜忌,甚至不惜置自己于死地才能心安。当然,对于樊哙究竟会不会真的做出反叛大汉朝廷、威胁刘氏江山的举动这一问题,刘邦始终都是不能肯定的,但是,他也不需要肯定。作为大汉皇帝,一切会对刘氏江山产生威胁的可能,他要尽力扼杀,这是他的使命与责任。

不过,这对于旁人来说,似乎显得有些令人捉摸不透。当陈平与周勃接到刘邦诛杀樊哙的命令之后,两人都有些诧异。曾经的亲密兄弟,如今却一副不死不休的架势,这究竟是皇帝的气话,还是另有深意呢?经过一番揣测和权衡之后,畏惧吕雉一派权势的陈平和周勃最后决定,还是先将樊哙抓捕扣押,等到押送到皇帝面前,再请刘邦发落,这样才最为稳妥。

陈平二人的做法确实超出了刘邦的预料,也没能直接达到刘邦想要杀死樊哙的目的。但是刘邦本人也没有机会再亲自责备他们办事不力了,因为,还没等到陈平他们押樊哙入宫面圣,刘邦早就驾鹤西去了。当然,樊哙也因此得以逃过一劫。当此事之后,吕雉果然成为下一任实际统治者、顺利掌权之后,陈平和周勃也不禁长出一口气,毕竟他们的一念之差不仅救了樊哙,更是救了自己。

刘邦临死前,为何要派陈平去秘密杀掉妹夫樊哙? - 天天要闻

不过,他们都没有想到,刘邦还是棋高一着,陈平他们与吕雉一派的恩怨还是没能躲掉。当初,刘邦在自己临死之际,之所以会下定决心诛杀樊哙、并且选择派陈平与周勃去执行的这一任务,就是为了使当时在朝廷之中尚有威望和能力的陈平等人,之后能因为参与诛杀樊哙而成为与吕雉一派势不两立的敌对力量。这样一来,即使刘邦去世,吕雉趁势掌权,朝中仍然会有陈平等势力与之抗衡,不至于使大汉完全落入吕氏之手。

虽然,陈平和周勃在领命之后,出于对当时的时局有所考量以及对吕雉的权势有所顾忌的原因,做出了超乎刘邦算计的选择,在执行命令的同时也给自己留有余地,并未当即处死樊哙,但是由于有刘邦的这番命令与派遣,也确实使得吕雉一派与陈平等人心生芥蒂,这也为之后刘氏江山得以保存与延续埋下了伏笔。

刘邦临死前,为何要派陈平去秘密杀掉妹夫樊哙? - 天天要闻

在刘邦去世、吕雉掌权十多年后,吕氏一族的权势也随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吕后死后,刘邦当年最担心的事情,终于还是发生了。吕氏一族趁机造反欲谋篡位,一时兵戈四起。不过,由于当初受"诛杀樊哙"事件的影响,陈平等人在吕后掌权的十多年间并未与之沆瀣一气。因此,当吕氏一族反叛之后,陈平、周勃成为了镇压"诸吕之乱"的重要力量,最后在他们的力挽狂澜之下,吕氏一族的权势被彻底倾覆,刘氏江山得以延续。

正所谓是,万事皆有因。看似荒唐的事情背后,终究是缘由重重。然而,不论是刘邦出于对樊哙的猜忌,或是为了除掉樊哙、压制吕雉,抑或是为了挑拨陈平与吕雉关系,达到两方制衡、维护刘氏的目的,总之,刘邦临死诛杀樊哙,绝不是一步昏招,反而是一招影响深远的妙棋。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董某辉和他的银河护卫队,堪比公害! - 天天要闻

董某辉和他的银河护卫队,堪比公害!

打着董某辉粉丝名义成立的银河护卫队,四处举报那些对董宇辉发出质疑和抨击的博主,如果这种现象再不加以制止,必将对整个网络环境和舆论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和恶性的循环。董某辉是树立起来的典型,但是不代表他就没有缺点,也不代表他完全在圣坛之上。
端王:我铸了最好的钱币,难道还是不务正业?圣宋元宝 - 天天要闻

端王:我铸了最好的钱币,难道还是不务正业?圣宋元宝

荒诞世界里,发生着这样一场荒诞对话:群臣:端王,明天你去做皇帝。端王:我不会做皇帝呀,我没学过。群臣:就是你不会,才选你做皇帝。端王:那我当了皇帝该干些啥?群臣:随便你,只要不干皇帝的正事,你爱咋玩咋玩。端王:还是不行,我不做事我怕你们贪我
翻遍全网,已找不到几个像样的雍正通宝 - 天天要闻

翻遍全网,已找不到几个像样的雍正通宝

(清·雍正通宝)首先要强调,雍正通宝并不少。不仅仅是明确记载的85亿6千万文铸量,多于历史上的大多数铜钱品种。(前面提到的宣德通宝也才1亿文),现存世的数量,也同样算作常见的古钱。
从胯下之辱到千金一饭:看韩信如何将恩情淬炼成传奇 - 天天要闻

从胯下之辱到千金一饭:看韩信如何将恩情淬炼成传奇

秦末的淮水河畔,寒风裹挟着碎冰拍打在岸堤上。韩信蜷缩在芦苇丛里,腹中饥饿如烈火灼烧,他摸了摸腰间早已锈迹斑斑的青铜剑 —— 这是他唯一的体面,也是他最后的倔强。曾经的世家子弟,如今却要靠着钓鱼换钱果腹,若运气不好钓不到鱼,便只能在河边挨饿。
黄桥决战后,为何毛泽东预言粟裕“必成大器”? - 天天要闻

黄桥决战后,为何毛泽东预言粟裕“必成大器”?

1940年深秋的苏北平原,7000名新四军战士正面临16万国民党军的合围。指挥部里,34岁的粟裕伏在地图上,铅笔划过黄桥镇外的每一道沟壑——这个连军用地图都未标注的小镇,即将成为改写中国抗战史的关键坐标。
抗战结束后,假如不打解放战争,为何中国将走向深渊? - 天天要闻

抗战结束后,假如不打解放战争,为何中国将走向深渊?

1945年秋,重庆谈判桌上的烟灰缸里堆满烟蒂。毛泽东与蒋介石相对而坐,背后是八年抗战尚未散尽的硝烟,眼前是四万万同胞对和平的殷切期盼。当《双十协定》墨迹未干时,蒋介石却在日记中写道:“共党之要求,无异于要我自缚双手。”一年后,中原大地重燃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