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唐明皇——明宪宗朱见深

2021年04月07日23:34:17 历史 1273

几天不见,今日又想写点帝王列传了。今天要写的是这个人,在老冯看来他是整个明朝最特殊的皇帝。无论是从他的童年、成年还是为皇帝。

他,是大明唯一一个做过两次皇太子的皇帝;他是唯一一个在即位前经历过两个皇帝的太子。可是他的童年,是在恐惧与空虚中度过的。

明代唐明皇——明宪宗朱见深 - 天天要闻

明宪宗御像

他出生时,他的父亲明英宗朱祁镇还是个青年天子,可是对于朱见深的出生,非常高兴,朱见深是长子,又是自己宠幸的周皇后所出,所以迫不及待地与孙太后报备之后把朱见深封为太子。一切都在朝着这个朝气蓬勃的大明帝国皇帝所预想的方向上发展,可是就在这时,这位少年天子所预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正统十四年,英宗御驾亲征瓦剌,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被瓦剌俘虏。

明代唐明皇——明宪宗朱见深 - 天天要闻

明宪宗老爹,大明最强“败家子”明英宗朱祁镇

国不可一日无君,危难时期,群臣拥立英宗弟弟朱祁钰为皇帝,是为明景帝。一朝天子一朝臣,朱见深在景帝即位第二年,被废为沂王,朱见深当年只有4岁。在被废为沂王后,心理受到了极大创伤,只有一个人日夜陪伴他,给了他极度的心理安慰,那就是他的贴身侍女,比他大19岁的宫女万氏(比他母亲周皇后还大)。

明代唐明皇——明宪宗朱见深 - 天天要闻

万贞儿没有画像,只能找一个《成化十四年》中的影视形象

一切的转机在景泰八年,他那个被囚禁南宫8年的太上皇父亲发动了夺门之变,沂王朱见深又重新回到了太子之位。然而幼年卷于皇位之争,精神压力极大,因而落下个口吃的毛病。

即位之后的朱见深是个非常有争议的帝王,他23年的帝王生涯或可分为两个阶段。成化十一年是个坎,成化十一年之前,朱见深是个明君,他以德报怨回复了叔叔朱祁钰的帝王名号;任用贤臣彭时、商辂都是名噪一时的贤臣。他还安抚了荆襄流民,他即位之初,真的是一副明君做派的。

一切以成化十一年为为界限,长期的心理压抑让朱见深有了严重的心理疾病,他从成化十一年开始对臣下严苛,对宫人狠毒。成化十三年建立西厂,明代特务机构,让太监的权势达到顶峰;他还把他老爸所建立的皇庄制度发扬光大,他让皇帝搜刮民间钱财称为合法。成化晚年正是因为朱见深的领导,才出现了——纸糊三阁老万安、刘珝、刘吉。明代成化晚年,统治危机加重,各地矛盾、起义不断。成化帝为了他宠爱的那个老女人,可以抛弃一切,1487年,58岁的万贵妃病死,宪宗很伤心,也一病不起,于同年而逝,享年仅41岁。

幸得他有个好儿子,也是老冯认为的中国古代帝王的典范——明孝宗,下次给大家介绍这个老冯眼中的“千古一帝”。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董某辉和他的银河护卫队,堪比公害! - 天天要闻

董某辉和他的银河护卫队,堪比公害!

打着董某辉粉丝名义成立的银河护卫队,四处举报那些对董宇辉发出质疑和抨击的博主,如果这种现象再不加以制止,必将对整个网络环境和舆论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和恶性的循环。董某辉是树立起来的典型,但是不代表他就没有缺点,也不代表他完全在圣坛之上。
端王:我铸了最好的钱币,难道还是不务正业?圣宋元宝 - 天天要闻

端王:我铸了最好的钱币,难道还是不务正业?圣宋元宝

荒诞世界里,发生着这样一场荒诞对话:群臣:端王,明天你去做皇帝。端王:我不会做皇帝呀,我没学过。群臣:就是你不会,才选你做皇帝。端王:那我当了皇帝该干些啥?群臣:随便你,只要不干皇帝的正事,你爱咋玩咋玩。端王:还是不行,我不做事我怕你们贪我
翻遍全网,已找不到几个像样的雍正通宝 - 天天要闻

翻遍全网,已找不到几个像样的雍正通宝

(清·雍正通宝)首先要强调,雍正通宝并不少。不仅仅是明确记载的85亿6千万文铸量,多于历史上的大多数铜钱品种。(前面提到的宣德通宝也才1亿文),现存世的数量,也同样算作常见的古钱。
从胯下之辱到千金一饭:看韩信如何将恩情淬炼成传奇 - 天天要闻

从胯下之辱到千金一饭:看韩信如何将恩情淬炼成传奇

秦末的淮水河畔,寒风裹挟着碎冰拍打在岸堤上。韩信蜷缩在芦苇丛里,腹中饥饿如烈火灼烧,他摸了摸腰间早已锈迹斑斑的青铜剑 —— 这是他唯一的体面,也是他最后的倔强。曾经的世家子弟,如今却要靠着钓鱼换钱果腹,若运气不好钓不到鱼,便只能在河边挨饿。
黄桥决战后,为何毛泽东预言粟裕“必成大器”? - 天天要闻

黄桥决战后,为何毛泽东预言粟裕“必成大器”?

1940年深秋的苏北平原,7000名新四军战士正面临16万国民党军的合围。指挥部里,34岁的粟裕伏在地图上,铅笔划过黄桥镇外的每一道沟壑——这个连军用地图都未标注的小镇,即将成为改写中国抗战史的关键坐标。
抗战结束后,假如不打解放战争,为何中国将走向深渊? - 天天要闻

抗战结束后,假如不打解放战争,为何中国将走向深渊?

1945年秋,重庆谈判桌上的烟灰缸里堆满烟蒂。毛泽东与蒋介石相对而坐,背后是八年抗战尚未散尽的硝烟,眼前是四万万同胞对和平的殷切期盼。当《双十协定》墨迹未干时,蒋介石却在日记中写道:“共党之要求,无异于要我自缚双手。”一年后,中原大地重燃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