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吃弹簧屁股”的米道伐?说说“弹街路”正确写法丨半农笔谈


闵行本土作家褚半农是地地道道的老莘庄人,他的散文中既有莘庄乡土乡域的文史,又有乡人乡事的散文记叙;记录的是沪乡小事小物,呈现的是市郊乡井百态;阐释的是传统方言词语,传递的是当地乡愁特色和风土人情。“今日闵行”推出“半农笔谈”,让我们跟着褚半农一起来看看莘庄发展中的那些故事——


从政府文件用名说“弹街路”

文/褚半农

一位朋友发来微信告诉,他在某媒体看到一份重要的宣传稿里,又把“弹街路”错写成“弹硌路”。把“弹街路”错写成“弹硌(格)路”,这是近三四十年出现的怪事。早在2006年参加首届国际上海方言学术研讨会时,我的论文就专门分析过“弹格(硌)路”错在哪里。后来发表的《路、街路、弹街路》,还被收入“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语言文字周报》还以《褚半农说街路、弹街路》为题,挂在公众号上作为正解。这些年来,向我咨询写法的朋友也记不清有多少了。
周报上我的文章,主要是从组词角度来阐明为什么“弹硌(格)路”是错的。本文则从“弹街路”在政府文件中的表述来确定词语的正确写法。
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上海成立特别市后,市政府就认为市内道路“不适合现代交通之需要”,决定翻筑道路,为此对全市道路作了调查。当年只有柏油路、砂石路、煤屑路等5种道路,尚未有水泥路,总长也仅21570公尺。这5种道路中的第4种便是弹街路,总长3871公尺,占17.95%。民国二十年至二十三年的《上海市市政报告》第五章“工务”中,对现有道路种类及长度又作了统计,中心区道路除了柏油路、弹街路,还增加了泥土路。6种道路总长116283公尺,其中弹街路8129公尺,占比6.99%。如加上闸北、沪南和浦东三个区,即从全市看,道路总长为617637公尺,而弹街路竟有311403公尺,占50.42%,可见弹街路是当年的主要道路。
薛理勇先生2008年3月在《新民晚报》发表谈上海马路的文章,称他看到政府文件里写的也全是“弹街”“弹街路”。原文是:“我应上海市政建设局之邀,帮助整理他们的旧档案,在1949—1960年间,上海市政建设局为改善上海市政和市民出行方便,铺筑了许多‘dɑígàlù’,在他们的施工报告和记录资料中一律使用‘弹街’或‘弹街路’。”这段话有三个信息:材料来源为政府文件,时间跨度是1949年—1960年,三是“全是”。如果将我的民国资料和薛的资料综合起来就可知道,在1927到1960年的这33年里,“弹街路”在上海一直是个常用词、规范词。这才是历史原貌,而使用的历史肯定早于1927年。
说弹街路,必然要说到街路。弹街路是从街路来的,街路又是从路来的。因为汉语组词有个原则,即先有中心词,添加前缀或后缀就成了个新词。如再添加前缀或后缀,又成另一个新词。但还有一个原则,不管是添加前缀还是后缀,产生的新词必是有这样东西的,或者说,是客观存在的。如中心词“酒”,加前缀白、红后,就是白酒和红酒,加后缀后成酒鬼、酒精等,都是大家知道的东西。
路,添加不同的前缀,可组成“马路”“官路”等,如添加“街”成街路,因为吴地以前一直是将街道称街路的(松江府原住民现仍这样称呼),就是说,“街路”是有的。再加前缀“弹”成弹街路,也是有这种路的,是指铺上小石块的街道。民国时,市民还把上海新出现的铁路称为“铁马路”的,这有文字记载。反观“硌(格)路”,哪里有这种路呢?“弹硌路”也是一样,完全是杜撰的。
流传有序的方言词语说三遍:弹街路!弹街路!弹街路!

作者:褚半农

编辑:方佳璐

初审:林心怡

复审:何婷婷

终审:茅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