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入朝为官,是所有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也是施展才华的最好的方式。但是自古伴君如伴虎,进入官场能让那些读书人一飞冲天,同样稍有不慎不仅人头落地更有人祸及家人。
刚正不阿、为官清廉,真心为国为民的忠臣如果匹配上贤明的君主,能够发挥他们最大的才能,造福这个国家。但是如果遇到昏庸无道的君王,等待他们的结果只有一个,触犯君威不得善终。

今天的主人公于谦,不是德云社那个抽烟、喝酒、烫头的于谦。而是明朝的第一忠臣于谦,于少保。他刚正不阿一生清廉,在明朝最困难的时候力挽狂澜,但最终被明英宗冤杀。
在他死后,锦衣卫在他家里搜查时落泪,太后为他水米不进,那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少年英才
洪武三十一年即1398年,于谦出生在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于家是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祖父还是洪武年间的工部主事,所以他有很好的教育环境。他也不辜负自己的家庭条件,从小便刻苦读书,志存高远。

从一个人追的偶像,便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个性,于谦也有自己的偶像,他就是宋朝的文天祥。
他为了激励自己向自己的偶像靠齐,便将文天祥的画像挂在自己的座位旁边。他八岁的时候便可以机智地应答别人的对子,在永乐年间便考取进士,入朝为官。
能力出众,为官清廉,不愿同流合污
于谦自幼饱读史书并且聪慧异常,但是真正让他发光发热的是著名的蟋蟀皇帝朱瞻基。
于谦跟随朱瞻基平定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运用自己的才思敏捷痛斥汉王的罪行,让朱瞻基龙颜大悦,立即升他做江西巡抚,他也不负皇恩平反了许多冤案。

宣德五年,朱瞻基越级将他提拔到兵部右侍郎,并且开始巡抚河南以及山西。
他低调上任,积极地考察各地情况,提出自己的改革主张,并且真正为百姓做实事,遇到天灾就立马上报。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政时,也很重视于谦的奏疏,基本上很快就批复。
于谦为官清廉而且不愿意溜须拍马,所以在三杨过世后,当时的宦官王振掌权时,他就被排挤。也有人劝他即使不愿意用金银珠宝去进行贿赂王振,也可以用一些特产进行讨好。

于谦哪里肯放下自己原则,还很潇洒地甩了甩袖子,表明自己两袖清风,绝不行贿,并且还举荐了两位人才。
宦官王振自然怀恨在心,就让手下的人借机弹劾于谦,于谦就这样被判了死刑。
幸好百姓们纷纷求情,于谦才被释放出来,最后还是被降职,关押在山西。后来山西、河南的百姓及官吏再次求情,于谦就担任了山西的巡抚。

直到他的父母过世,他才离开山西,回家办理丧事。在正统十三年,于谦料理好家事后,官复原职,重新回到京城担任兵部左侍郎。
人生高光时刻,挽救大明江山
于谦为官是兢兢业业,为百姓鞠躬尽瘁,但是真正让他大展拳脚的时刻是在土木堡之变。
至于土木堡之变,各位可以去看一下前两年很火的电视剧《大明风华》,主要讲述了明英宗朱祁镇带领五十万大军出征不仅全军覆没,自己也沦为了阶下囚,大明朝面临大厦将倾的局面。

这时候,于谦站了出来,发挥他的才能,力挽狂澜。
首先,于谦舌战群臣怒斥那些主张迁都的大臣,说出京城的重要性。其次在众人看到明朝精锐已去,自然是没有信心,于谦有再次上书请调各地备战军队并且调动粮草,在他的精心筹备下,朝廷才安定下来。
接下来便是铲除那些祸国殃民的王振党羽,他在朝堂上出现忠义大臣直接击毙奸臣时,主动出来劝导受到惊吓的郕王,并且主持大局。就这样很快就将那些奸臣党羽清理干净,他也成为了朝廷的核心力量。

于谦知道国不可一日无君,但是太子只是个婴儿的情况下,冒天下之大不韪,奏请立郕王为帝,用于稳定局面。
在郕王登基为明代宗后,他知道时局依然动荡不安,瓦剌必然要卷土重来。于是他再次献策,请求征调民兵,工部打造器械,将百姓迁往安全的位置,提出的对文武大臣合理的任职方案,都得到皇帝的赞同。
果不其然也先军队很快再次入侵,明代宗让于谦统领各个部队,抗击来犯之敌。于谦不但是个提笔治天下的文臣,同时他还是个排兵布阵,运筹帷幄的军事家。

他先下了临阵脱逃者斩的死命令,将士们只能背水一战。接下来他便开始调兵遣将,兵分几路抵御也先大军,很快就取得很好的结果。
于谦只知道一心一意为国,但是在人情世故上太过于正直,得罪的人自然不在少数。
在明朝的局势逐渐稳定后,这些人就开始跳出来了,有的是因为妒忌,有的是因为怨恨,不断地对他进行攻击和诬陷。好在明代宗明白于谦为人正直,力排众议依然重用他。

含冤而死,家徒四壁
1457年,明代宗重病驾崩,石亨等人再次拥立朱祁镇为帝,史称夺门之变。在朱祁镇登基后,那些怀恨在心的奸臣,开始编织罪名诬陷于谦蓄意谋反。
朱祁镇知道于谦是有功之臣,不忍杀害他,但是石亨等人以不杀于谦,登基无名为由,朱祁镇只能狠心处死他。这些奸臣还想落井下石,族灭于家,最终没能得逞。

天下人听闻于谦含冤而死,无不为其伤心,都督同知陈逵知道于谦仁义,帮于谦收了尸。就连皇太后得知于谦的死,连续几天油米不进为他哀悼。
于谦死后遭到了锦衣卫的抄家,但是他们翻箱倒柜挖地三尺,没有找到多余的银两,锦衣卫看到这样清廉的官员,都惭愧不已。
真理永远都站在正义的一方,那些奸臣最终都不得善终。而于谦也最终也含冤昭雪,明宪宗为他平反,官复原职。之后明孝宗更是追封他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天下百姓对他的祭祀从来没有间断过。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于谦最广为人知的一首诗。
正如诗中所书的情怀,于谦为了坚持他心中的理想,即使是身首异处依然坚持做自己,他的美名也被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