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市红会医院的消化内镜室里,医生们屏息凝神地操作着器械——他们要从18岁女孩小丽的胃里取出累计2斤的丝状塑料袋。据多家媒体报道,这个从12岁开始将塑料袋当“零食”的女孩,近日因突发剧烈腹痛送医救治。经过医生检测,小丽的胃部已被各类塑料异物撑得严重变形。经过三次内镜手术、九小时精细操作,才将这场持续六年的“塑料危机”化解。
经过几个月的救治,小丽逐渐脱离了危险。当医生宣布小丽已能正常进食时,所有人都在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会让一个花季少女把塑料袋当作零食?
小丽患的是典型异食癖。异食癖的医学定义很直白:患者持续一个月以上食用无营养价值的非食物物质,且这种行为不符合其年龄应有的认知水平。但隐藏在这条定义背后的,是人体在极端状态下的代偿机制。
科学家花了大量的时间来研究异食癖的成因,但异食癖的成因相当复杂,这背后有生理性成因,也有心理性成因。
异食癖通常是由于身体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导致的。铁、锌等微量元素缺乏是最常见的生理诱因——比如小丽确诊的缺铁性贫血,会让味觉细胞失去判断力,身体误以为“啃食异物”能补充缺失元素。
的确,某些泥土中的矿物质确实能暂时缓解贫血症状,这种远古时期刻在基因里的生存智慧,在现代社会却成了致命陷阱。
此外,压力也是诱导异食癖产生的关键因素。小丽的主治医师施育鹏主任指出,小丽的病症“更可能源于心理因素”。这揭示了异食癖的深层逻辑:当情绪压力超出承受阈值,大脑会启动原始的自我安抚程序。如同婴儿通过吮吸手指获得安全感,部分青少年在高压下会无意识地将异食行为转化为“情绪泄洪口”。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特别强调,异食癖常与自闭症、强迫症等神经发育障碍相伴而生。而我国临床数据显示,超过60%的青少年异食癖患者存在家庭关系紧张或学业焦虑——就像小丽说的:“压力大时根本控制不住自己。”
异食癖的历史渊源远超想象。在非洲某些部落,孕妇食用特定粘土是传承千年的生育仪式;印度恒河流域的“食土疗法”至今仍被视作排毒秘方。但当现代工业社会的塑料、金属替代了天然物质,这种原始冲动就变成了绞杀生命的凶器。医学文献记载的异食癖死亡案例中,38%源于肠梗阻,25%因重金属中毒,还有患者因吞食磁铁引发胃肠穿孔。更令人脊背发凉的是,异食者往往在出现严重并发症后才就医——小丽的肠梗阻若再拖延,可能引发感染性休克。
异食癖的治疗并不困难。认知行为疗法已被证实能有效阻断60%患者的异食冲动,但现实中,多数家庭仍将这种行为简单归为“坏习惯”。小丽的案例形成了可怕暗示:当我们的社会仍在用“矫情”“作妖”定义心理疾病,多少求救信号正在胃袋的黑暗中无声堆积?
此刻躺在病床上的小丽或许还不知道,她的病例正在改写医学认知——那些被当作“垃圾”吞下的塑料袋,实则是现代青少年心理困境的实体化宣言。当物质丰裕时代的孩子仍在用最原始的方式对抗压力,我们该质问的或许不是“为什么要吃塑料袋”,而是“我们的世界究竟缺失了什么?”这不仅是医学课题,更是整个社会必须面对的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