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本位思想盛行,而且不是一个朝代盛行,而是很多朝代都盛行,起码可以说明一定的问题。

人们从群居时代走入文明时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存技能,也有了社会分工。只是,权力被少数人掌握,不是普通人能够掌握的。本来每个人都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力,进入社会之后,就要把这种权力上交,统一交给皇帝,由皇帝分配。人们上交权力之后,会获得权力系统的庇护。也就是说,权力只对它的来源负责。但是,人们上交权力之后,权力就不是自己的了,也不会为自己负责了,而是被统治阶级大大改写,成了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东西,而不是为人们利益服务的东西了。
诚然,人们上交权力之后,可以获得一块耕地,但很快耕地就会被豪强地主兼并,不是人们自己的了。于是,人们只能依赖土地谋生,即便有自己耕地的农民也不是很自由,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赶上天灾,就吃不上饭了。平时他们也吃不饱,并不是不能获得粮食丰收,而是要交税,被剥削压榨得厉害,不能松一口气。而统治阶级属于食利者阶级,不参加生产劳动,却可以坐享其成。皇帝拥有全天下的土地和人民,依靠税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而各级官员也是如此,不参加生产劳动,却可以一辈子享受荣华富贵。
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农民,要依靠自己耕种谋生。他们被剥削的时候,并不会有太多的想法,只是会认命。但要是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只能集合几代人的积蓄,培养一个书生,让书生进京赶考,考中了以后可以做官。一旦做官,就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整个家族都跟着沾光,甚至家族的兄弟们都会被官员提拔,跟着官员到衙门力当差。家族有事的时候,官员会给办事,而且分文不收。官员进入官场之后,会获得一定的权力。他们迅速抛弃圣贤书上说的那一套,遵守官场的显规则和潜规则,要打点好上级,抚慰下级,依照惯例私自加税,行贿受贿,卖官鬻爵,吃了原告吃被告,如此种种行径,只要没人追究就算是被默许了。也就是说,官员的大部分收入都来自民间,是搜刮得来,而不是自己参与农田劳动所得。
人们早就看到了官员的福利待遇,看到了官员的特权,就要读书,考试,自己不行就让儿子读书考试,儿子不行,就让孙子读书考试,“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看起来成本很大,而一旦考中,所有的成本就都可以成倍收回来,甚至官员可以让自己的儿子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要世世代代做官。做了官就有了权力系统做背书,也就有了话语权。官员拥有特权,即便犯了大罪,也可以免死,只要贬职、远调,远离权力系统核心就行,就等于自动出让了官职这种优质资源,抵罪了。要是老百姓犯了同样的罪过,就很容易被下在大狱,被砍头。

官员有着如此这般的好处,很多人家都要培养书生。可是,科举考试的淘汰率非常高,而且三年一考。也就是说,被淘汰的书生要想再次参加科举考试,就要等三年才行。于是,很多书生考了一辈子,也没考中。当然,还有的考不中就去干别的,没脸回家。有的竟然去自杀,也没脸回家。毕竟,他们背负着家族的希望,考不中,就算是没这个人了,“无颜再见江东父老”。官本位思想流行起来,人们都知道做官一定是有很大好处的,而且可以光耀门楣,光宗耀祖。即便书生费再大的力气也要考中,穷其一生考中了也算是功成名就。考不中就只能自己寻找生路了,却不会被社会承认。
书生们要是拥有报国之志,腹有诗书,有安邦定国之策,说给人们听,人们并不会听他的,反而会认为他们在说大话,在吹牛。也就是说,书生本身没有什么话语权,不会被人们认同。只有书生考中官员之后,说话才会有人听,也会有人溜须拍马,大唱赞歌。这就是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也是官本位思想的毒害。在人们的意识里,只有做了官才有发言权,而没有做官的书生即便真的有才华,也不会获得人们的认可。毕竟,书生不是官员,手中没有权力,不会对人们产生什么影响。人们还是会听官员的话,不会关注书生们的言论。而书生们自诩清高,会在自己的圈子里议论时政,讨论写文章的方法,即便他们真的为民请命,也不会获得老百姓的认可。或者说,老百姓根本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冒死上诉,为什么要监督官员贪腐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说,书生们大多脱离群众。在他们的意识里,老百姓成了一个群体概念,也成了他们要为之谋福利的群体,要让他们做了老百姓,躬耕田园,他们就不会去做了。在老百姓眼里,书生不去参加科举考试,不去做官,却要说什么为民请命,纯粹是不务正业,即便被砍头了,人们也要去看热闹,还要嚷着让他们唱几句……
官本位思想流行,给知识分子带来很大的束缚。他们要想获得话语权,就要努力学习,考中后做官。要是考不中,就只能被人诟病。而真正做官之后,他们却失掉了以前的理想和精神,要迅速适应官场体制,变成了庸庸碌碌的食利者阶层的一员,也就不会为老百姓谋福利了,还不如民间书生们有正义感,有为老百姓请命的牺牲精神呢。

由此来看,古代官本位思想盛行有着深刻的制度原因,也有着愚民思想的贯彻执行。幸亏现在社会开化了,人们思想进步了,要是还有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就说明一些地方需要改革官僚体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