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陶 然
5月9日清晨6:30,西宁市湟中区海子沟乡海南庄村赵功家的农家院里,窗户上还透着寒气。妹妹赵春玉轻手轻脚起床,先摸了摸卧室里哥哥赵功的手脚,依旧有些凉,她转身把昨夜焐在暖水袋上的毛巾换了新的,纯棉毛巾上还带着淡淡的皂香。
“尕哥,该翻身了。”她的声音轻柔。30公分宽的护理床边角已磨得发白,赵春玉弓着腰,双臂环住哥哥后背,借力将一百多斤的身躯慢慢转向右侧。干净利索地处理好大便后,紧接着从搪瓷盆里捞出温热的毛巾,轻轻擦拭哥哥瘦弱的脸庞和双手。这已经是她重复这套动作的第1297天。
四年前的那个秋日,赵春玉正在德令哈市的一家饭店打工,突然得知二哥出车祸的消息,因为头部遭受重创,大面积脑损伤,可能永远醒不过来。
家中的顶梁柱倒下了,两个侄子还在上学,二嫂哭着收拾行李外出打工,七十岁的老母亲直掉眼泪干着急。看着躺在病床上插满管子毫无生气的二哥,想起从前那个再忙都惦记着自己的哥哥,她挣扎过,但最后还是辞职回到娘家,承担起照顾二哥的重任。
照顾植物人远比想象中艰难。由于哥哥无法自主进食,需要通过鼻饲管喂食,她每次都要将鸡蛋、瘦肉、新鲜蔬菜、面条等磨成细腻的糊状,再用针管一点点推注。“医生说植物人也需要全面营养,家里最好的东西都先紧着哥哥。”她总是这样说,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夜里更难熬。每隔两小时的翻身闹钟像悬在心头的警钟。长期的睡眠不足,让她眼角的皱纹日益加深,眼睑总是泛着青黑,儿子心疼地劝她:“妈,您这样下去身体会垮的。”她却只是笑笑,继续起身给哥哥翻身、擦拭。
经济的重压曾让这个家庭几近窒息。为了支付医疗费,家中积蓄见底,赵春玉不得不从自己微薄的存款中挤出钱来购置护理用品。“再难也要撑住。”她咬着牙说。直到2024年,在司法部门的帮助下,工地赔付的赔偿金终于缓解了燃眉之急,她才稍微松了口气。
爱总能在绝境中种下希望。偶然的一天,当赵春玉第一次将手机里的油菜花视频举到哥哥面前时,那双一直无神的眼睛竟然微微动了动。这个发现让她欣喜若狂,从此,手机里的动物世界、家乡的田野风光,成了哥哥床头最珍贵的“风景”。
更让她惊喜的是2024年4月,北京的专家为哥哥做了脊髓电击手术后,哥哥有了新变化。当听到侄子即将大学毕业的消息时,哥哥脸上露出难过的表情,眼角竟渗出了泪水。“尕哥,你听见了是不是?”赵春玉颤抖着擦拭哥哥的泪痕,她握着哥哥干瘦的手,像抓住了希望。
现在,哥哥会用眼球追着她走,按摩不舒服时会拒绝性的抽走自己的手,这些细微的反应,成为她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赵春玉的坚持感动了很多人。村里的乡亲们常来送鸡蛋、牛奶等营养品,还有人捎来自家种的蔬菜。驻村工作队多次协调就医车辆,乡政府干部也时常上门嘘寒问暖。
最让她欣慰的是大侄子在江苏学习修飞机,实习后第一时间将工资寄回家,给父亲买护理用品。
“其实我没做啥大事,”每当有人称赞,赵春玉总是这样说:“换作任何一个人碰见这种情况,都会这么做。”这个身高不足一米六的农村妇女,用一千多个日夜的坚守,把“孝老爱亲”四个字写成了最动人的诗篇。她是高原上倔强的格桑花,在寒风中挺立,用爱为家人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
编辑:王有婧;
稿件来源:青海观察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